顶点小说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三十四章 女神的密语(二十三)
    人的眼睛看到的颜色有两种:一,可见光;二,不可见光。

    食堂里用的紫外线杀菌仪发出的紫外线并不真的是紫色,它发出可见光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它正在工作,省得有人因为看到它不亮拍它两下。

    即便它真的坏了,只要人们看到杀菌仪还在发出“紫色的光”也不会怀疑它没在工作。

    视觉是人类信息的主要来源,一个原本看得见的人忽然之间瞎了该怎么办?

    传说海神波塞冬有个叫奥赖恩的儿子,他是个天生的猎人,却不喜欢在水中生活。波塞冬十分喜欢这个儿子,便给了奥赖恩一项神奇的本事,他可以在海上行走如飞,不过奥赖恩过于傲慢,他夸口说时尚没有一种动物是他的敌手,赫拉就派了毒蝎去偷袭他,使他中毒而死,赫拉见天蝎座完成使命就把它升到天界成为天蝎座。

    一个猎人如果失去了视觉,那么他还怎么狩猎?

    蝎子有八只眼睛,背部有一对,头两侧有3对侧眼,可它的眼睛虽然多,视力却很差,基本类似于一个瞎子。但即便眼睛被蒙上了,它们还是能精准得袭击猎物。

    事实上这个实验完全是多此一举,因为蝎子本身就生活在黑暗之中。而紫外线又是伴随着阳光和月光出现,就如同永不相见的天蝎座和猎户座,一直到人类发明紫外线灯,人们才发现蝎子居然会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

    关于色彩的科学一样比人类发现得要早,首先是艾萨克·牛顿,他通过三棱镜发现白光是通过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形成的。

    1802年托马斯·扬提出了rgb三基色的概念,1810年德国浪漫主义画家菲利普·奥托·荣格提出了一种球形的3d颜色模型,这个色相是基于黑白两色构成的,1861年时麦克斯韦根据自己的三基色认识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章彩色照片,而他对三基色混色理论的认知和探索奠定了现代色度学的基础。

    中国有一个成语“半斤八两”,这个词用来比喻不相上下,半斤就是八两。在20世纪以前,中国古衡器也就是秤都是采用的十六进制,也就是说古秤的一斤就是16两,16两代表的16颗星,它们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

    晴朗的冬季夜空之中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三颗星均匀得排在一条直线上,它们不仅距离相等,而且还闪着蓝色光芒,这三颗星就是猎户座的“腰带”。

    每年中国的农历新年,猎户座的三星会位于正南方,民间恭贺新年时会说“三星高照,福运到”,这三星便是指的猎户座腰带上的三颗星,这三颗星被东方人认为会带来好运,在含义上与那个因为傲慢死于蝎尾的猎人没有关系。

    虽然中国的秤和天秤座的秤不是一个原理,它好歹也是一个秤,而且还是东方的秤。天蝎座的守护神是冥王哈迪斯,再加上空气动力学所寓意的“羽毛”,那个椭圆形大厅就组成了埃及坟墓壁画中出现的经典场景——阿努比斯称心脏,谁的心脏比一根羽毛重就不是下地狱的问题了,而是直接被怪物吃掉,为了逃避审判埃及人想尽了办法,不只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护身符,还有教导新死者怎么通过冥界关卡的亡灵之书。

    椭圆形大厅中的16座城市,如果“北京”代表了“一斤”,那么其余15座城市每三个一组就又是五组了。

    巴黎在耶路撒冷和拜占庭之间,佛罗伦萨在华盛顿和雅典之间,柏林在尼尼微和亚历山大之间,伦敦在巴比伦和亚历山大之间,以此类推。

    拜占庭不仅仅代表东罗马帝国,还有神权和世俗权力之间争,还要加上渴望独立以至于涉及陷害宗主国的威尼斯,然后拜占庭的旁边就是独立之后的美国首府华盛顿了。

    华盛顿、佛罗伦萨、雅典,接着就是尼尼微。尼尼微曾经是亚述的都城,曾经热闹非凡,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但后来它被新巴比伦王国毁灭。1843年它被考古出土,1864年的法国应该已经知道尼尼微古城的存在了。

    尼尼微古城发现证明了圣经所记录的真实性,那个被大鱼吞下的约拿是去尼尼微布道的。在玫瑰线的石碑下留下了圣经约伯记中的一句话:你只可到这里,不可逾越。

    人类正在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造物主一开始为人类设计的,而是人类自己设计的,为了探寻奥秘人类没有听从那句话止步,推开了一道道禁区之门。

    文艺复兴时期为了更加精准得描绘人体,诸如达芬奇等艺术家不顾教会的禁令解剖人体,帕多瓦甚至还建立了一个解剖歌剧院,以表演的形式解剖来路不明的尸体。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生涯是文艺复兴盛期的大师们逝世后开始的。卡拉瓦乔主义注重写实,却又不像照片,这个流派的画风曾经对欧洲造成重大影响,包括伦勃朗、约瑟夫·怀特等都会用明暗色调来营造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效果。

    卡拉瓦乔生性脾气暴躁,比他名字的来源米开朗基罗还要暴烈,几乎是半个月作画半个月上法庭,愤世嫉俗还非法携带武器。

    在17世纪的艺术思想圈里,卡拉瓦乔是个孤独的疯子,但他还是有一群热忱的追随者,“活体画”这种舞台表演风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他力求将画中人、物真实、自然得还原,这就和19世纪中后期法国崛起的印象派产生了冲突。

    梵高、莫奈等人的画风在古典主义盛行的时期也被视为离经叛道,色卡是自然界存在的颜色在某种材质上的体现,有可能是布料、纸片,也有可能是艺术家的眼睛。

    色彩分割法是印象派的显著特征,如果线条是诉诸于心灵的,那么色彩则是诉诸于感觉。色彩革命注重人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颜色,将绘画从宗教和古典法则中解放出来,就像刚睡醒的人睁开眼,看到的景色一开始是朦胧的,后来逐渐清晰,又或者是失明的人重新恢复视力后看到的彩色世界。

    印象派很多作品不像卡拉瓦乔那样有清晰的轮廓,虽然两者都是反学院风的,却是天生的对头。印象派对色彩的应用已经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也反应了画家的主观感受,画家笔触的颜色不只是停留在视网膜上的颜色,还有他心灵的颜色。

    20世纪的人们通过生理解剖,证实了眼睛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锥体,也就证实了托马斯·扬的假设。

    这时人类所看到的颜色又有了分类,一种是发光体发出的颜色,比如显示屏,一种是杂志、报纸等印刷品的反射光。电视、电影发出的光是加色光,三基色是托马斯·扬提出的红、蓝、绿rgb模式,印刷品则是减色光,三基色是青、洋红、黄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