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从超神学院开始穿越的武者 >第七十三章开眼看世界
    (上一章我只能概括,因为我不确定百分百写对,可能会被网友吐槽。)

    这场战争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与老牌农业帝国的对决,战争结果可想而知,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的武器面前,一切都是浮云。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耻辱的百年近代史,原本独立于世界之外、大清统治下的中国,被强行拉入到了世界体系之中……

    见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战争后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天朝美梦当中苏醒过来,他们这才意识到,他们原本看不起的“奇技淫巧”,竟然爆发这么强大的威力。林写了一本叫《四洲志》的书,上面介绍了海外国家的地理、人文、政治、军事情况。

    “这头(泥足)巨人还没有被打醒!”蒙易说道。

    “腐朽的清廷高层对此毫不在乎,依然闭着眼睛做世界老大,依然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蔷薇愤愤无奈的说。

    “诶,你们的百年噩梦从这正式开始了吧。”天使追说道。

    “是的,这一创伤我们不会忘记。”

    战争的失败让道光皇帝的面子丢大了,他必须找个借口,在卖国的琦善等一干奸臣的弹劾下,林则成了替罪羊。

    其中原因也有英国人要求交出林,道光不想让自家的臣子落到别人手中,故将其发配。

    在发配到伊犁路上,天上的三人见到了在一行人陪同护送的六旬有余的老者,为国家未来前途的担忧让他生出了数缕银发,他嘱托魏源帮其完成一本名为《海国图志》的名书。

    说是名书,不是因为它有多著名,也不是它内容多震惊世人,它在国内甚至掀不起一丝波动,著名的原因是它反而成为东洋岛国未来几十年后维新的参考,国人无人问津,未来的敌人却积极的学以至用,这后面不禁令人唏嘘。

    战争中,清阵亡两万多人,英仅仅死了69人,其他则是因为海难、疾病等非战斗减员造成的。战争中这一巨大的伤亡差距就是由英先进武器和军事战术所造成,可清廷目前依然一脸无所谓。

    英国军舰倒是沉了几艘,归功于“老天有眼”。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追尾,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林则徐贬到伊犁的途中,给友人写的私信,时间是道光二十二年。在信中,他反复强烈的强调友人万万不能让第三者知晓。上段文字看出他对战争后整个国家仍然固步自封的无奈。

    林可以说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历史书上记载的场面只能让人怒火中烧,二人看着正在发生的真实历史愤然不已。目前的国家以经开始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1844年,大洋彼岸的年轻国家加入了欺负华夏的行列,在澳门的望厦村签署了第二份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因为当初《南京条约》签署后他们也想要最惠国待遇未果,便纠集英、法、荷等国要挟。

    在林虎门销烟时,贩卖鸦片的除了英国商人,还有美国商人、荷兰商人。他们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加之清廷战败,已经有人打了他一次,趁火打劫何乐而不为?

    在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采用讹诈的手法,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抱着“一视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拟定的条约草案。7月3日,双方正式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因为它的签约地在澳门望厦村,所以称《望厦条约》。

    条约里共有34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也就是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而且在许多方面危害中国更厉害。

    1.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此为《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地损害了华夏的经济。

    2.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清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美国国民在清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清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

    3.侵犯中国的领海权。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清的港口“巡查贸易”,清朝港口官员须“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清朝无从统辖。

    4.还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此外,条约还同样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如清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应一体均沾。

    ……

    可以说,这《望厦条约》比先前签署的条约更为完备。

    林从1841年6月28日发配新疆伊犁,从广东的镇江出发,到达江苏扬州时因为黄河决口,奉命赴河南协助办理河工治理水灾。

    到1842年12月10日到达伊犁戍所。

    带着失落和担忧,这位七旬老者于1850年逝世。(他的死因不明确,我不敢乱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