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大宋皇家发行商 >第97章:军队由谁领导?
    次日,正是十日一度的休沐日,赵昕准备在今日外出参观报童们的生活状况。

    如今赵昕出宫已经不需要专门向赵祯打报告了,也可以说是一次次的完美表现得到了赵祯的认可。当然,一些忌讳还是不能够触犯,比如必须在日落之前回宫。

    身前身后的侍卫,也已经变成了东宫侍卫,都是诸班直选出的精锐,意味着赵昕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

    统领东宫侍卫的,是曹讽,是北宋名将曹彬的曾孙,曹玮的孙子,而今的曹皇后是他的姑姑。

    曹讽如今也不过是三十岁出头的样子,人高马大,精神奕奕,许是自小学文的缘故,虽说是武将,然则身上也有儒士风范,逢酒作诗,也不过是小事。

    整个东宫侍卫一共五百人,准确来说,加上曹讽一共有五百零一人。

    这五百人分为四队,每一队的统领,背后都有不小的家世。

    一队的统领是潘孝严,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的曾孙,潘美与曹彬并列一传,其地位不言而喻,潘家可以说是与大宋国运休戚与共。

    在后世人眼中,潘美是个奸臣,是害死杨业的凶手,不能够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对潘美的责难过重。

    潘美曾征灭南汉,讨伐南唐、北汉,北上征辽朝,战功赫赫。在真宗时被封为郑王。

    关于他与杨业的关系,则要说回到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986年),这也是近几十年来北宋最后一次北伐。当时宋太宗分兵三路,东路军曹彬统领,中陆军田重进统领,西路军便是潘美,杨业便在西路军。

    按照宋太宗的布置,东路军曹彬是主力,对手是辽朝大将耶律休哥,而潘美一军则是利刃,在曹彬牵扯敌方主力的时候,发挥奇兵的作用。

    战局开始之后,宋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不少失地,其中潘美杨业一军收获最大。曹彬那一路军感到不满,一些下级军官鼓动曹彬主动出击,一系列的战术失误后,招致岐沟关惨败,东路军大败而溃散。

    东路军大败,主力尽失,北伐已经不可能继续推进了,宋太宗让其他两路先后退场。

    但是战场之上,进去容易,出去难,若是撤退处理不好,发生淝水之战这样的践踏事故,就是悲剧了。

    更何况,北宋在占领一部分土地的时候,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如今要撤退,必须带着这些百姓走,否则被杀个干干净净也说不定,那样,折损士兵不说,连最后一点民心也没有了。

    以上两点,拖累了士兵们撤退的步伐。因为客观现实的存在,杨业主张让百姓先走小路,军队在沿途设伏,如此能够顺利完成撤离百姓的任务,军队也能够顺利撤离。

    而军中监军王侁则有不同意见,主张走大路,堂堂正正与辽军一战。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提出这个想法来,现在可是东路大败,中路撤退,自己西路一军孤军奋战呀。

    可是,王侁是监军,背后是宋太宗,潘美明白问题所在,他却沉默了。

    听从命令不过是损兵而已,若是不听从命令,结果就一定是失势,若是被宋太宗猜忌,性命不保也说不定。

    杨业力争,王侁故意使激将法,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问题不在于前半句,而在于后半句,也就是所谓“得非有他志乎”,杨业原是北汉将领,一直活跃在对辽战场的一线,于大宋而言是降将,自古降将就不易得到信任。

    杨业明白自己需要以一死证清白了,但心中仍然存有一丝信念,与潘美约定在陈家谷设伏,自己引辽军来此。

    接下来,不忍心翻译,直接上宋史原文吧,也省得你们说我洗白潘美。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省略部分为杨业英勇战斗,最终战死的部分)

    战后,潘美被贬官三级,王侁则是一撸到底,变成庶人,不得叙用。虽然在我眼中处死也行。

    美不能制!可笑吗?一点也不可笑,某种程度上而言,曹彬也是这么输的。

    岐沟关一战,最让人疑惑的地方,莫过于曹彬一代名将,身负重名,何以被一干小校鼓动。

    最好的解释,或者说能够让人信服的解释莫过于宋朝军队继承五代遗风,下克上的陋习不改,贪图功名且互相之间不配合。这一点,在宋夏战争也有充分的体现,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便不再复述。

    北宋军队之中,下级不服从上级命令,上级之间互相争执,统兵权紊乱不堪,军队就好像无头苍蝇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皇帝才需要时不时地写出阵图,“教导”那些武将如何打战,后人以此为笑话,当然这确实是笑话。

    但是笑话的背后,则是军中统兵权分散,他们无法指挥军队,只能够依靠皇帝的最高命令来指挥。

    皇帝身在后方,消息传递有时差,自然容易出现问题,但是一个不一定是最好的命令,也比什么命令都没有来得好。

    所以,宋太宗两次北伐,皆是让军队求稳,步步前进,稳扎稳打。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命令虽然不是最好,却是最稳妥的。以宋朝的国力,也足以支撑的起。若是军中一部分人求稳,一部分人激进,那才是灾难。

    在这些教条约束下,曹彬潘美这样的名将,束手束脚,根本无法发挥自身的才能。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说,宋朝出不了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宋朝不配出这样的天才,出现了也不敢用。

    曹彬潘美出征,输了理所当然,赢了才是运气好,带着镣铐起舞,可没有几个人有这个本事。

    军队指挥自古就是一个大难题,特别是对于某些军事才能中庸的帝王而言,后世被调侃为运输大队长的某人,其实也遇到过一样的问题,他的解决措施,和宋太宗相比,区别不大。

    历朝历代解决方法,多是靠近亲或是乡邻形成权力中枢,天朝太祖将支部建在连上,同样是一种解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