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一篇 上古史 1
    第一篇上古史1

    人从何处而来?

    关于“人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曾提出了大量内容迥异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圣经》里《创世记》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

    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进化论代替神创论,用自然选择取代“上帝的旨意”,来解释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种的这一事实。

    1871年,他又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正式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

    然而,进化论者在当时只能从解剖学、胚胎学等相关学科取得间接证据,以及按照一般的进化原理来论证从猿到人的理论,直接的即化石的证据在当时还是缺少的,为这种理论提供实物依据就成为当时众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的课题。

    主持过陕西公王岭蓝田人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是少数派,因此关键是要从地层里找到从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的东西。”

    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

    目前已知最早的猿类化石,是在埃及渐新世(距今3800万—2600万年)地层中发现的埃及猿。

    这种猿身材不大,脑量小,形态特点介于猴和猿之间。

    后来,由埃及猿又发展出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欧洲,后来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都发现过这种化石。

    曾经有一个时期,科学家们认为森林古猿就是人类的祖先。

    然而,后来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化石材料表明,森林古猿只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现代猿的祖先,发展成人类的古猿则在森林古猿之前。

    有一种拉玛古猿,才是原始人类分化出来的起点。

    就目前所知,拉玛古猿是20世纪30年代由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距今约1500万—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后来在肯尼亚和我国云南等地也发现过。

    这种古猿犬齿较小,齿弓近似抛物线形,嘴巴从面部突出的程度也比较小。

    总之,拉玛古猿的形态与人类已经很接近,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就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

    距今大约500万年前,又出现了南方古猿。

    因为它的化石最早是在非洲南部发现的,所以又简称为南猿。

    南猿的身体结构特征表明,它们不但能够直立行走,而且已经能够使用天然工具。

    其中有一种名字叫“纤细种”的南方古猿,身高约一米二三,体重平均约25公斤,脑量平均不到450毫升。

    它们的身体和手都比较灵巧,除了使用天然工具以外,有的“能人”还制造简单的工具。

    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相当干燥的空旷草原地区,依靠集体力量,采集植物的嫩叶和果实,经常捕捉一些龟、蛇和小的哺乳动物,偶尔也狩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大约在300年前,南方古猿就这样通过长期艰苦斗争,不仅在劳动中产生了简单而原始的语言,而且还学会了应用石块相击的方法制造简单石器,终于成为最早的人类。

    人种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和发色、身长、面型、体型、头型、鼻型等,以及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其形成原因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生物学上,世界现生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

    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束缚,各个人群长时期地生活在相当隔离的各个地理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致使人类分衍成为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因此,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种的各地方性亚种。

    法国贝尼埃和瑞典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对世界人类进行了人种划分,但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对人种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卢门巴赫。

    他在1775年发表《人种的自然起源》,依据肤色、发型、身高等体质特征和原始分布区域,把人类划分为五个人种,即:高加索人种(俗称白种)、蒙古利亚人种(俗称黄种)、埃塞俄比亚人种(俗称黑种)、亚美利加人种(俗称红种)、马来亚人种(俗称棕种),这个划分其实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印痕,如尼格罗人种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特征,黑色的肤色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浓密的卷发可防止头被日光晒昏;宽厚的鼻、唇扩大了黏膜面积,可促进蒸发散热。

    北欧地域人种长期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经过预热后再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身材高壮。

    人种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地理学中,有人把它划归为自然地理学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划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什么是氏族公社?

    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形成的血缘组织。

    原始人过着群体的生活。

    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排除其中可能有收留或俘虏的外族成员);它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语言、崇拜、葬地等。

    这种人群就构成一个氏族。

    每个氏族都有族名,用以区别不同的氏族。

    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

    当时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为生产工具。

    母系氏族时期的生产,起初渔猎、采集还很重要,但农业、畜牧业已开始发展,手工业也已经出现,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制陶业。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是伴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缓慢出现的。

    总的说来,生产效率极低,生产力发展异常缓慢,人类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

    第二,氏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

    氏族内部按性别和年龄分工,男女老少都参加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