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三百三十二章 新学和心学
    得知刘正登门,处于贤者时间的冯一博,瞬间就猜到了他此来的目的。阑

    除了赔罪,肯定也是对前几天自己的话有些想法的。

    所以他过来见面之前,特地把自己编纂的《物理》教材也带了过来。

    “浩然兄,不瞒你说,这两年我一直致力于‘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多多少少有了一点心得,正好你们来了,可以帮我斧正一二。”

    冯一博见刘正翻《物理》教材,就不再多言。

    笑而不语的等着他看完。

    刘正满含期待的翻开冯一博的大作,可越看越是疑惑。

    因为里面的内容和他所想的注经,简直没半点关系!阑

    这写的是啥?

    和理学有什么关联?

    刘正看得满脸问号。

    可看着看着,却又变成了惊叹号。

    只见里面写的是,水的三态、声的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浮力和重力、两个铁球一起落下、定滑轮和动滑轮等等。

    这些既新奇又陌生的知识,让他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最主要的是,他还注意到了里面的研究方法。阑

    怎么说呢?

    与其他人的理学研究,只从圣人之言引申而辩不同。

    这本书,除了书名和格物致知有关。

    其余的东西似乎是另一个体系的。

    尤其是这个研究方法,刘正简直闻所未闻。

    每一篇都是先提出命题,做出猜想,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阑

    整个过程深入浅出,又严谨到可怕。

    原本觉得这和理学没什么关系,可在明白了这个方法好处后。

    刘正的心中就有个念头冒了出来。

    难道,这才是格物致知?

    他有些复杂的看向冯一博,咽了咽口水,问道:

    “一博,你这格物致知的方式,可是出自墨家?”

    杨明新早就好奇的不行,闻言忙将书册夺了过去,在一旁看了起来。阑

    冯一博闻言微微有些惊讶,不过很快就笑道:

    “方法上有所借鉴,但核心绝对是理学的格物。”

    墨家的学说,在百家争鸣之中显赫一时。

    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可惜的是,孟子也曾批评这两家说: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很显然,两家和儒家都不兼容。阑

    从汉朝时独尊儒术,两家就都没落了。

    除了墨家的游侠风气还有流传,真正的墨者已经屈指可数了。

    其实,墨家的思想内核也是“仁”。

    比起儒家孟子的“仁”,墨家就显得过于理想化了。

    这也是孟子批评墨家的重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等的研究,都比后世兴起的科学时间要早很多。

    可以说,算是科学的祖宗了。阑

    冯一博倒是没想起墨家,听到刘正提起,心中一动,也没有否认。

    但他也没在这上面过多纠缠,转而道:

    “浩然兄说想要加入,又想扫清治学风气,不如就在格物的基础上,阐述正心诚意如何?”

    “正心诚意?”

    刘正闻言,不由一愣。

    他本来还以为,冯一博是想邀请他一起搞“格物致知”呢!

    没想到,却让他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进行下一步?阑

    “对,你不是想要一扫天下风气吗?”

    冯一博笑着点点头。

    他虽然将《物理》的教材拿出来,但却不是想让刘正研究物理。

    那就太浪费对方的人品,还有状元之才了。

    他从前世带来的物理知识足够启蒙。

    而刘正研究半辈子理学,若是现在才开始学习物理就实在是屈才了。

    能成为状元,一定是对经典有着足够的理解。阑

    但这些理解对基础科学的用处,却几乎相当于零。

    与其让他从头学起,不如用他的知识搞一搞意识形态。

    何况,对方的初心就是扫一扫天下风气。

    正好对应了格物致知后面的“正心诚意”四个字。

    “可我……”

    本来,刘正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

    可看了《物理》教材之后,他们心自问:阑

    自己真的懂理学吗?

    “我觉得啊!正心诚意这个题目是最适合你来做了!”

    冯一博见他犹豫,就劝慰起来。

    “格物致知没有止境,我也只是初步窥探一二罢了,而正心诚意也同样没有止境,却正合你想扫清天下浊的想法,若是我们在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两个点上一起发力,说不定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

    说完,看刘正依旧一脸的迟疑,冯一博决定再给他提提醒。

    “对了,我对正心诚意其实也有一点想法,只是没来得及深入,如果你没有思路,可以尝试着围绕‘知行合一’四个字去延伸。”

    “知行合一……”阑

    这四个字就如惊雷一般,在刘正的脑海中炸开。

    结合这些日子他所看的典籍和注释,无数的想法纷纷涌现出来。

    这时,冯一博还继续道:

    “君子六艺人人都知道,但知行合一的却没有几个。”

    阳明心学虽然高深,但王阳明却跳过了格物致知。

    最终就导致他的学说偏于唯心。

    据说王阳明开始的时候,对着竹子呆坐七天,想要“格物致知”。阑

    结果却没能研究出来。

    所以他就过段跳过这个阶段,直接开始研究正心诚意。

    最后又吸取宋代陆九渊的学说,搞出“心即理”这样唯心主义的东西。

    有时候冯一博就在想,可惜王阳明格的竹子。

    若是他格的是一棵苹果树,七天之中再被砸了一下。

    那会不会就没有牛顿什么事了?

    冯一博之所以带来一本《物理》教材,其实就是不想让刘正弄出来的东西太唯心。阑

    现在对方已经看到了他格物的方法,想必不会像阳明心学那样唯心了吧?

    “其实圣人的很多话,都已经说得很明白,只是大多人光说不练,全是嘴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