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青春简史·森林唱游 >第6章 第二章(下)
    黎晓唱塞过来的传单,李澍仔细看了两遍,对折好,夹在课本里。他甚至还去bbs上登山协会的版面上浏览一番,组织架构、日常活动,一一了解。向前翻了两页,还看到上学期期末全国大学生攀岩赛的喜报,黎晓唱获得女子难度赛的亚军。

    难怪,想想她爬树时的敏捷轻巧,一点都不意外。

    但翻看了置顶的训练计划后,他不免有些犹豫。如果体能训练和攀岩训练都参加的话,一周大概有三四天,要参训一到两个小时;此外,还有各种不定期的讲座培训和户外活动。

    虽然帖子中一再强调,对于大多数普通会员而言,保证一定的出勤率即可,不需要次次参加,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体能基础;可是,如果只是在协会里毫无存在感地打酱油,空羡慕各种大神飞檐走壁,对李澍来说,或许不如不参加。

    毕竟,已经有一件事儿让他觉得很有挫败感了,不需要再多一项打击。

    那就是,他的学习。

    李澍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起,甚至以前的生活圈里都不会有人相信,他居然会为“学习”两个字头疼。

    大学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

    别的专业学习的是高等数学,计算机专业是将几个科目拆开了讲,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统统只是入门,各讲两三个学期。

    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套用公式计算不过是开胃菜,你还要知道这些菜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李澍以前总奇怪为什么有人上课走神或者睡觉,现在也轮到他了——因为听不懂。

    是的,听不懂,这种情况在以前十二年求学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

    一旦听不懂,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听着老师略让人困惑的方言口音,难免昏昏欲睡;

    一旦稍微打个盹,起来就更加听不懂,课上知识点密集,一堂课讲十几页的内容,并不会掰开揉碎了讲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旦课上没听懂,回去就不会写作业,计算类还可以刷题,但推导证明过程环环相扣,不知从何下手;

    一旦作业不会写,在自习室就进入新一轮木然,坐了一小时也只是感到困倦,或许又趴在桌子上睡了过去;

    等回到寝室,又会因为没有完成今日预定的学习任务而焦虑,高中时代早睡早起、不透支精力的好习惯,一旦打破就拼不回来。

    于是,没有充足睡眠的他,投入第二日的学习中时,又再次进入新一轮听不懂便课上睡觉的循环。

    开学不到一个月,李澍便切身经历了当初中学时代老师批判的种种行为。

    包括且不限于,交作业前“参考”一下同寝室的;以及,明明都学不懂了,还是会去打游戏。

    不仅是他,还有周围其他人。

    越是学不明白,越容易沉迷外物。都心照不宣,游戏便是一同避世的小桃花源。

    好像是泳池里的冠军被扔入知识的汪洋大海,一个个大浪打过来,措手不及。

    他感觉自己要被溺毙了。

    但,依旧有人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他还在困乏中勉强抄着笔记,纠结符号位置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老师,你那个公式写错了。”

    李澍时常坐在图书馆顶层的自习室里发呆,看着窗外翠色葱茏的校园,觉得自己并不真正属于这里。

    低头看看自己的作业本,一共五道题,第一天做出来三道。刚刚一下午,做出来半道。说好的要做信息社会栋梁之材、走在时代前列呢?那些定理和证明,已经在学界存在几百年了。但你依旧不懂。

    是不是听不懂,才是学习的常态呢?

    所谓高中霸榜三年,是否因为没见过更广阔的天地?

    好讽刺,他感觉心态有点崩。

    吃过晚饭,又回寝室磨蹭了一会儿,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去自习。

    但似乎又是昏昏欲睡中做几个小时的无用功,夜色涌上,沿途景物的轮廓渐渐模糊,脑海中也一片空白。

    不知不觉走到了校园的另一侧,在体育场一角,高耸着十余米的人工岩壁,旁边打了探照灯,亮如白昼。隔着爬满藤蔓的铁丝网和茂密的灌木丛,听见里面传来欢乐的说笑声。

    李澍下意识走过去,发现这边的小门没有开。他向着体育场的大门走了几步,脚步凝滞,又转身重向夜色中走去。

    口袋中的手机振动起来,是爸妈打来的电话。

    妈妈的开场向来是:“吃过饭了?没打扰你学习吧?”

    “没,正好出来走走。”

    “最近你爸早班,晚上有空,要自己炒几个菜。”

    李澍颔首,这是父亲的风格,不管多疲惫,总是在做菜中找到快乐。

    妈妈又问起他十一假期的计划,说同事家的孩子要回家过节。

    李澍说:“刚来一个月,我就不回去了。过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做个家教。”

    “不回来也好,国庆节,在北京转转多好。”那边传来父亲爽朗的笑声,“还能省点车票钱,想吃点啥好吃的就去买。”

    李澍回答:“食堂挺好的。”

    爸爸问:“有锅包肉吗?”

    “附近餐馆有。”

    “正宗吗?能和我做的比吗?”

    “还行吧,肯定不能比。”李澍没怎么去过,但还是给了一个父亲想要的答案。

    父亲问:“你们北京同学在一起,没事整两盅不?”

    母亲抱怨:“还都是小孩子,在读书,整什么整?”

    “嗨,离开家了,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大人了。”父亲了然道,“不信你问他。”

    李澍问:“最近腰好些了没,记得隔一会儿下车活动活动。”

    “没事,小事情。”

    “嗯,之前医生教的康复训练的动作,记得练。”

    老爹浑不在意:“放心吧。”

    他又想起别的趣事,要和儿子分享。

    “对了,儿子,再教我两句英文呗。”

    “嗯。”

    “你从哪里来。”

    “whereareyoufrom”

    “哦,对,就是‘你去哪儿’的那个‘where’。”

    “没错。”

    “还有,‘我儿子在北京上大学’。”

    李澍问:“为什么学这句?”

    “那天我拉了一个客人,应该是个留学生,中文不咋样。我就用上了那句‘你去哪儿’,老厉害了。他就想和我聊点别的,我也不懂啊,但我猜他是夸我会说英文。我就想和他说,我和我儿子学的,他在北京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