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双穿门:直通明末1639 >第67章 不同势力的春节
    崇祯在崇祯十四年这个春节过得很不开心,他本以为朝廷成立的平寇基金会成立之后会和辽南的复辽基金会一样一呼百应,没想到平寇基金会成立之后应者寥寥。

    崇祯帝研究了一阵,觉得可能是自己没起表率作用,便决定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吸引捐赠。

    他先是将自己并不多的內帑投入了基金会,又吩咐皇后去找周奎,让周奎投五千两白银作为表率:

    然后周奎转头抹了两千两白银只投了三千两,把皇帝和皇后气得够呛。

    皇帝的岳父对基金会都是这个态度其他官僚勋贵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官僚们,他们担心捐赠太多反而引来皇帝的猜忌,便一个个开始了装穷表演,把京城搞的乌烟瘴气。

    除了基金会没筹到几个钱这摊烂事,更令崇祯帝担忧的是关内的战事:

    湖广方面的战事倒是有所起色,虽然张献忠一度大破左良玉部,击溃了围剿的官军,逼近襄阳,但随着洪承畴派出曹变蛟的军队加入战场,形势就变了。

    曹变蛟的军队实力远胜关内的明军,曹变蛟先是在开县击溃了张献忠,张献忠带着余部和罗汝才会合之后于云阳与曹变蛟再次大战,再次被曹变蛟再次重创,两人不得不率领残部逃往河南投靠李自成。

    与湖广方向凯歌膏奏不同,河南方向明军接连战败:

    先是李自成率领闯军进逼汝州,汝州知州在提前剿灭城内企图和李自成里应外合的土寇的情况下仍然被闯军的迅猛攻势击破,汝州失守。

    汝州失守标志着闯军已经拥有了正面击破明军城池的实力,很快闯军又扫荡了开封四周,闯军前锋已经直指开封,开封的求援信已经发了一堆。

    仗打到现在,崇祯帝已经对关内诸部深感失望,他感到靠关内的明军已经不可能消灭农民军,如今能对义军造成杀伤的,还得是关外的部队。

    崇祯帝在脑中扫过关外诸军:

    想到一样与清军连番作战,关宁军输成狗,如今困守宁远,而辽南的明军则是连战皆捷,地盘从长生岛一直扩展到熊岳,明显是辽南明军更强。

    想到这崇祯帝决定调辽南的明军入关作战,并尝试着往辽南掺沙子:这么强的一支部队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崇祯帝自然心有不甘。

    不过如今辽南几乎不为朝廷所控,崇祯帝想要调动辽南的话还得与李子明进行一番扯皮交易。

    想到这,崇祯帝便对王承恩说道,“李子明最近有什么奏疏上奏吗?”

    王承恩立刻回应道,“禀圣上,李子明前几日上疏为前湖广巡抚方孔炤求情,奏疏在此。”

    崇祯帝接过奏疏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便把奏疏扔下,抚了抚额头,说道,“李子明怎么和东林搅在一起了。”

    崇祯帝其实一点也不喜欢东林党,当然,这也和东林糟糕的办事能力和口无遮拦有关:

    东林一方面张口闭口天地正气,但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又限于自身的局限性提不出什么像样的具体性意见,这就让皇帝感觉这群人只会喊口号而已。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补充道,“当年李子明在江南筹款,曾捐资重修东林书院,然后得到了钱谦益的欢心,钱谦益向李子明捐赠了一套古籍,据说帮李子明筹了三千两白银。”

    崇祯帝对钱谦益印象很不好,说道,“钱谦益乃一沽名钓誉之徒,此举无非是想捞功劳而已,他想起复朕偏不让他起复。”

    王承恩愣了一下,没想到自己无意一句话让钱谦益的仕途判了死刑,他在心里对钱谦益说道,“对不起牧斋先生,咱家不是故意的。”

    沉默许久,崇祯帝说道,“算了,现在朝廷有求于辽南,朕就給李子明这个面子,把方孔炤放出去,还有发诏书去辽南,让李子明抽调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协同河南官军剿灭闯贼。”

    下达完指令之后崇祯帝烦躁地说道,“这都多少年没有好好过一个好年了!”

    “特么的王铭,大过年的非要给我们找事吧,什么军事文化测试,靠写字能写死建奴?”长生岛上,一群聚在一起的辽南将领也个个一脸不爽,因为李子明下令辽南所有将领都必须参加文化课学习,考试合格的才能继续担任原有军职。

    消息一出,军中一片哗然,众人不敢找李子明的晦气,便个个都在骂王铭,认为是他这个半桶水出的主意。

    第二师相对来说好一些,沈克青原本就有一些文化基础,他也鼓励军官们学习认字,第一师就比较抗拒,很多将领认为有了宣抚员这些文书往来由宣抚员负责就行,将领并不需要什么文化。

    然而,李子明推行全军识字是很坚决的,以前是没条件,如今读书人够多了李子明便打算从军官开始,力争军中人人识字。

    于是一众将领不得不熬夜学习,对很多将领来说,认字比和清兵还痛苦,而认字之后那些所谓的【操典战术】,【基础阵型】等理论课同样让将领们非常难受。

    比起辽南将领的烦恼,清兵这边更是一片愁云惨雾,辽南明军的狙击队严密地封锁了熊岳至榆林铺的广大地区,清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对辽南的消息打探,所有辽南的消息都只能来自商队的各种传闻。

    更糟糕的是汉民的外逃之风愈演愈烈,清兵不得不浪费大量兵力用于堵截汉民,皇太极多次力排众议大幅提升汉民的地位,恢复汉民权利,但仍然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