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臨高啓明 >第五十二節 科技就是生產力
    經過壓榨機榨出來的甘蔗汁先送到鐵製的加熱器裏,甘蔗汁在裏面一面流動一面用高溫的蒸汽進行加熱,然後再經水泥的加灰槽,再此加入石灰進行澄清,最後通過陶瓷和玻璃的管道被輸送到沉澱槽,讓生成的雜質沉澱,澄清後的甘蔗汁進入熬煮鍋裏繼續用蒸汽加熱出糖。去除糖蜜的方式依然採用瓦溜的技術,但是規模卻上了等級,超過三十個瓦溜在煮糖車間裏一字排開。

    熬煮、加灰工藝在得到了臨高的溫度計、ph試紙和其他試驗設備的支援下,文同經過多次實踐和反覆試驗之後,終於掌握了熬糖時各階段的溫度、加灰數量等一系列數據,並且制訂了相應的生產工藝流程。煮糖師傅們原本對他的這套東西不以爲然――他們都是跟着師父幹了多少年,憑藉着長期的實踐經驗才掌握這門技術的,而且掌握的還很一般。所以對這套新玩意抱着懷疑的態度,甚至準備看東家出醜。

    但是東家靠着玻璃管、紙片還有一些說不清什麼東西的罈罈罐罐,不但煮出了糖,而且每一鍋都不出任何紕漏,甚至出糖量都幾乎一樣!這對煮糖師傅的自信心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本縣、本府最高明的手藝的煮糖師傅也做不到這點!

    看到煮糖師傅們畏懼加崇拜的眼神,文同即得意又有些失落:爲什麼我們的科學和工藝從來都是經驗主義的。就沒有一個人想去探究它的原理,制訂出標準來呢?

    這套辦法的實行使得煮糖工序裏的浪費大爲減少。而且文同藉此制定出更嚴格的損耗率控制的考覈制度――既然生產因素都是可控的,那麼產生超標準的損耗的唯一因素就是煮糖工人的責任心不強了。從這天起,原先在煮糖車間被稱呼爲“師傅”的人,就變成了“工人”。

    這一整套的流程比傳統工藝的土糖寮不知要高效和便捷多少倍。規模化、半機械化生產甘蔗蔗糖的情景使得當地無論士庶人人目瞪口呆。

    驚訝還只是次要的,當蔗農們發現他們的甘蔗請這家廠代加工之後,出糖的數量居然比一般的土塘寮多了四分之一,而且糖廠依然繼續執行代加工收取三成的低收費標準的時候。頓時整個徐聞的蔗農們都瘋狂了,無論遠近,到處都是來送甘蔗加工的牛車和船隻,在廠門口排起了長隊,有的蔗農甚至要排上二三天才能輪上,但是依然熱情不減,最後甚至有整船的甘蔗從海康運來,在海安登陸之後再僱用牛車送到華南廠來加工。由於來人實在太多,不免有秩序混亂的情況,廖大化只好再次請動衙門來人維持秩序,彈壓場面。冒着滾滾的黑煙的煙囪,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轉動着吞入巨量甘蔗的鋼輥顯然給典史老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他對機械的恐懼遠大於好奇,總是小心的離得遠遠的。

    文同拿到第一天的數字的時候,他就知道利潤遠超過預計。特別是在代加工這塊,多榨出的甘蔗汁的相當一部分是落在華南糖廠的口袋裏了,這部分利潤等於是零成本獲取的。更不用說加工多下來的糖蜜和甘蔗渣都是他們的好處。蔗農不需要這些副產品,華南糖廠卻都有用。

    如果設備好一些,上到十二輥的機器,再配合水浸法,97%榨出率也不是夢。文同心想,這裏面可挖掘的利潤潛力還真不小。

    文同甚至開始考慮是否還有必要保持另外四家土糖寮的存在了。看來在利益的驅動下,老百姓是不會畏懼道路的遠近和艱難的。至少可以把徐聞的土糖寮關閉掉,只保留海康的。

    來協助的梅林等人也是喜笑顏開,看到這糖廠蒸蒸日上,大家感到由衷的高興――這又是一個外貿增長點了。整套設備運行的時候自然也不免出了些問題,有一次是鍋爐接口的管道破裂漏氣,還有幾次是榨汁機的齒輪和連接件出現毀損,一度影響了生產,但是在諶天雄和蕭貴的搶修下很快恢復了正常。蕭貴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爲糖廠培養幾名合格的鍋爐工人――燒鍋爐是件很嚴肅的活,稍不留神就會害人害己,更不用說這鍋爐就是一山寨產品。

    諶天雄不太着急,他雖然也有培訓維護技工的任務,但屬於長期出差的性質,一時半會不回去,有足夠的時間來帶徒弟。文同建議等糖廠子弟學校開辦之後,再根據學習情況從十三四歲的大孩子裏選學徒。

    不過,這個諶天雄的舉動引起了常師德的注意,他除了每天三次定時巡視機器之外,時常在院子裏和特偵隊的人談話,有時還換上當地人的衣服,讓起威的鏢師引領下出門。顯然,諶天雄不僅僅是來維護機器,十有八九他還是個情報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