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臨高啓明 >第七十七節 大將(二)
    想到這裏,他暫時打消了讓湯允文派遣人馬救援澄邁的打算。然而澄邁萬一失陷,湯允文身爲瓊崖陸路等處兼管白沙水寨海防參將,他的責任最大。但是自己即是廣東的軍事主官,又是征伐髡賊的主將,失陷縣城的責任是跑不掉的。

    “依學生看來,不如鎮臺即刻下一手令給湯參將,要他相機行事,速速救援澄邁。”

    衆幕僚紛紛點頭:既然是“速速”,又可以“相機”,這裏果然巧妙!何總兵反正是下了救援的命令了,救與不救的皮球就

    直接踢到湯參將腳下了。縱然澄邁失陷,也追究不到何如賓頭上――他的標營人馬已經渡海了,總不能說他見死不救。這是其一;其二,就算澄邁暫時失陷,等大軍匯齊,收復澄邁不過是進軍途中的舉手之勞。

    “再者,以學生看來,髡賊並無破城之力。”常青雲道,“他若有破城之力,何必要驅使民夫築長圍立堅寨?這必是髡賊做長圍的打算了。澄邁縣令只需小心守禦,必能保闔城平安。現今之計,應命人混入城中,送去大軍必來相救的書子,闔城軍民見了定會全力守禦以待大軍。”

    何如賓覺得他的主意不壞,當下關照一個辦理書啓的師爺去辦理給湯允文的手令,又手書一紙條要澄邁城內官紳士民死守:

    傳知澄邁令邱及澄邁守城官紳共鑑:本鎮剋日親統大軍馳援,望堅守勿懈,以待解圍。

    下面不寫日期,只落了他的款。

    想了想,他又寫了同樣的第二張紙條,只不過前款變成了:“知臨高令吳及澄邁守城官紳”。

    寫罷,傳令從軍中選二名通瓊山方言的精細兵丁,每人賞二十兩銀子,帶着二封書信即刻渡海投送。

    辦了這二件事情,何如賓覺得心情暢快了些,想到因爲呂易忠不斷催促進兵才把標營渡過去海去的,倒給了一個歪打正着的機會。

    他微笑着問大家:“此次渡海征伐,髡賊的底細咱們知道的不多,我帶得這二萬人馬,除去空額、老弱,能戰之兵不過一萬多人。不知能否與髡賊一戰?”

    衆人不免又是一番逢迎,什麼“大軍一到,滌清醜類”、“大張撻伐”、“大顯兵威”云云。這裏一半是奉承他的話,一半卻是幕僚們的真實想法――在他們看來,髡賊不過是仗着奇技淫巧,火器厲害點罷了,真要擺出堂堂之陣進行野戰,絕非朝廷大軍的對手。所以沒人對戰爭的結局持有懷疑態度。

    內中有個幕僚說,雖然髡賊不足慮,但是畢竟船堅炮利,又糾集了“閩粵奸民”數萬人。而官軍至今對髡賊的底細所知甚少,連髡賊首領的名字都不知道。

    官府的唯一情報來源就是塘報和各種市井傳言。

    “鐵船可以浮在海上,快船無槳帆可行,這豈不是成了妖孽!”何如賓一貫對此不甚相信,只是收到了湯允文的塘報纔算是勉強信了三分,但是將領爲了推卸責任或者鼓吹戰功,誇大敵情是尋常之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軍雖知己卻不知彼。”常青雲嘆息道。

    “那位孫天標即是從臨高逃回,必然對髡賊底細所知甚多,何不將其調來軍前聽用?”一個幕僚建議道。

    “先生所言極是。”何如賓點頭,孫天標即是從臨高逃回,又是軍官,瞭解的情況一定很多,有他在帳前聽用,就能得到許多有用的資料了。“我這就向制軍大人請調此人。先委他一個外委把總的銜。”

    常青雲道:“鎮臺大人此去剿賊,必收全功。這是不用說得了,只是還要剿賊剿得好看。若象當年俞大帥那樣興師動衆,最後只落一個迫敵全師退去的結果,遠不如雙嶼大捷之威了。”

    何如賓原對海外之人就有極大的戒心,當初只是以軍勢迫走逐紅毛人,就是因爲文武官員認爲戰力懸殊,縱然開戰得勝,損折過大亦不能向朝廷交待。現在經常青雲一說,想到王尊德不過是行當年的故伎。

    常青雲卻認爲,髡賊有大鐵船和鐵快船,若是隻迫他們拆毀城寨而走,他們必然會另擇地點再次築堡,這種海外蠻夷,衝破萬里海浪捨生忘死的來中華貿易,豈能輕易善罷甘休?必然會另覓巢穴。當年荷蘭人雖然迫於官軍勢大才撤退,到底是也是得了允許商人去臺灣貿易的許諾。而且他們馬上就轉向臺灣修築城堡去了。迄今紅毛番夷依然是大明沿海之患。

    “先生的意思?”

    “髡賊擅舟楫,我軍雖不可與之海上浪戰,卻可以奇兵之策破之。”常青雲很與把握的說道。

    一個幕僚笑道:“莫非要效諸葛武侯故伎?”

    “髡賊船隻多爲鐵製,難付丙丁。”另外一個幕僚搖頭表示不贊成。

    常青雲的奇兵卻原來不是火攻船這一傳統型的中國水戰利器,大明和大清水師抵禦外侮的主要手段。他的奇兵是水底混江龍――一種傳統型的中國製造的水雷。要按照某些書上的說法水底混江龍是原始的錨雷,其意義與“一窩蜂”是現代火箭炮鼻祖一個樣。

    不過這種錨雷由於發火機構有嚴重的問題,而且佈設困難,始終也沒發揮出實際的用處,漸漸的就成了書上的一件“神器”了。

    何如賓當然知道這樣東西,明末是個中國火器大爆發的時代,只要識得幾個字的人都在談火器的發明創造,雖然多數只不過象宋應星說得那樣,是指望靠這個升官發財。

    水底混江龍根本沒有實用價值,這點何如賓知道的很清楚。但是常青雲的奇兵卻是一種改良版的混江龍――類似漂雷。

    常青雲當即在桌子上用茶水爲墨,畫了一個草圖。大致就是將火藥裝在陶罐裏密封好,然後四面交叉綁竹子,不但提供浮力還容易掛住船隻。筏子上面再覆蓋稻草之類。由專門擅水性的兵勇鳧水推送到髡賊的船旁,再引燃導火索。

    “或不必用兵勇,只派小船,乘夜色潮水入港之時,於港外釋放百十個混江龍,隨潮水漂送入港,混江龍內改用悶香引火。”常青雲說。

    這樣施放漂雷當然沒有準頭可言,所以要多放,一次放出一二百個,就算沒有掛到船隻,只要到時候一爆,也能起到驚擾髡賊的作用。如果能炸沉炸傷髡賊引以爲長城的大鐵船,髡賊就只能投降了。

    常青雲的這項新戰術引起了幕僚們的一陣議論。這混江龍的意義他們當然明白,若是在博鋪大量施放混江龍,髡賊的船隻不但會遭毀損,而且餘下的船隻也不敢在港內多做逗留。必然會提前求和。

    何如賓心想這個東西不知有沒有作用?但是所費無幾。何如賓不大相信這東西能夠炸沉大鐵船,但是能炸沉幾艘鐵快船也是大功一件了。當下就答應讓人先試製一批。

    “此物還是以擅水性的兵勇推送入港最好。”常青雲建議,“鎮臺大人不如建一水雷團營,選百十個熟稔水性的水勇***練,必能收奇功!”

    一個本地的幕僚說道:“本省有疍民賤戶,此輩平日居於水上漂泊不定,做奸爲盜者甚多。然水性極佳,不如編募爲水勇,驅以施放混江龍之用。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間有傷亡,也不足惜。既不致有損天威,並可爲地方除害。”

    由此開頭,幕僚們說起了火器。明末本來就是個人人談火器的時代,各種書籍很多,亦不難取得,所以幕僚們多半能說出些子醜寅卯來。何如賓也是此道中人,還有著作,一談起來更是頭頭是道。因爲傳聞髡賊的火器厲害,人人都想找出幾種更厲害的法子來剋制住敵人。

    何如賓沉吟片刻,招募水勇這樣的事情,他一個人做不得主,需要總督和巡撫的首肯。不過這倒不失爲一個克敵制勝的辦法。招募二三百水勇,所費不多。就算那混江龍無用,也可用之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