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臨高啓明 >第一百零七節 宗教人士
    報告的發件人是張應宸,此人上週打了一個報告,說要從三亞回臨高几天。何影當時就想他大約是有什麼事情要辦纔會急急忙忙的回臨高的――按照他每週遞交的報告來看,他在三亞的傳教活動相當順利。不但順利的進入了黎區,在當地發展了數百名黎民信徒。還招募到了若干年輕男女黎民作爲“道生”培養。

    致宗教辦公室:

    爲穿越集團對外宣傳工作添磚加瓦,我單位將在戰後舉行瓊山戰役犧牲烈士暨罹難五君子追薦冥福法會,現將法會組織計劃及人員申請名單上報組織,望批准。

    附件:1、瓊山戰役犧牲烈士暨罹難五君子追薦冥福法會組織計劃書

    2、臨時請調宣傳部臨高道教教職人員名單申報表

    宗教辦公室瓊南區負責人張應宸

    何影一

    時間沒看明白這五君子是什麼人――哪來得五君子?他的第一反應是當初的五人墓碑記裏的五君子,但是這五君子和穿越集團什麼關係也沒有,況且遠在蘇州,臨高這裏平白無故的祭祀他們做什麼?

    看到附件的時候他才明白原來當初在瓊山被官兵斬首祭旗的五個小販。雖然大家在看特偵隊拍攝的片子的時候知道了這件事,還紛紛議論官軍真是殘暴,但是沒人據此聯繫到五君子這個概念。

    “腐道長還真會想。是個好點子。”何影笑了一聲,他覺得這個主意不壞。不但可以突出官軍的殘暴無情,還能給己方鍍上一層“仁義”的金。他想起來幾天前臨高教會的吳院長也給他上了一個報告,是要求到澄邁去爲陣亡者進行一次安魂彌散,爲他們的靈魂祈禱。

    這事情可以放到一起辦。何影心想,而且正如吳石芒在報告裏所說,既然是祭祀亡者,不妨大方一點,將本次戰爭中所有的陣亡者都列入祭祀範圍。以充分顯示臨高政權的仁義和博愛。

    這個方案就在修改之後得到了批准。丁丁作爲宣傳部的頭子,對宗教辦的這個計劃非常讚賞,表示自己會全力配合。包括人員上支持和必要的經費支援。何影考慮了下,既然有了天主教會和新道教兩家,按理說和尚也應該出馬。畢竟佛教在中國還是有較大的影響力的。但是宗教辦手裏完全沒有合格的僧侶。臨高的寺廟極少,而且幾乎全部處於荒廢狀態,有幾個和尚也只能算是業餘宗教人員,除了“阿彌陀佛”和唱幾句宣卷之外幾乎不懂任何經文和佛教儀式。

    好在根據情報部門的資料,在澄邁有幾處寺院。可以就地徵發和尚來參加這個大型儀式,無非是事後給些報酬。何影想其實佛教界也不應該被忽視。是時候找一個合適的代理人了。

    何影在苦思冥想哪個元老願意當和尚的時候,大圖書館一個辦公室裏,於鄂水拆開了一封同樣來自張應宸的信

    好友

    見信如晤

    近日得到瓊山縣黎民報告,稱官兵曾經逮捕五名曾來臨高貿易的明人,以“通匪”罪名斬首祭旗。

    官府願作惡人,慈悲何妨由我們做。爲了宣傳我們穿越集團的仁德,我建議將此五名明人予以收殮厚葬,以烈士待遇立碑爲記。我摘錄了清人全祖望《鮚埼亭集》卷五部分內容完成碑記草稿一篇,還望你這位文史專家予以修改潤色。

    又及:黎區的織錦確實不壞,我有幸從某個奧雅那裏得到一匹,隨信附上。

    你的好友 張應宸

    後面附着張應宸改寫的碑記草稿:

    瓊山五君子者,蓋粵督王尊德妄興刀兵,倡公論而罹難死焉者也。蘭摧玉碎,可爲傷悼,然而其義亦足以不朽矣!

    庚午五月,粵東兵起,其擾擾然如蝗過境,民甚苦之。或雲“兵禍猛於匪也”,時粵督聞之,得此五君子,竟坐“通匪”而死。

    ……

    嗚呼,古今忠義而罹難於獄者衆矣。二甲子以來,黨禍方熾,夏、沈、楊、張衆正顯戮於前,而楊、左、黃、周諸公罹獄於後,雖嵩、璫首惡,受報慘烈,然羣小倖免於詔獄者,夥矣!

    則瓊山五君子之賈禍,豈偶然耶?

    噫!破此覆盆之暗,澄澈天下,仁者應共當之!

    於鄂水看了之後覺得腐泉道長的“人造英雄”計劃是一個很好的點子。但是具體該如何辦理卻需要細細斟酌。這五個小販裏的確有二個人是他們的人,官兵沒有殺錯人――雖然官兵並不知道這兩個小販是情報局派遣的情報人員。

    真得按照腐道長的思路進行,不知道情報局會對此作何感想?他們會不會不領情,反而視作是一種諷刺?又或者認爲這樣大張旗鼓的宣傳會破壞這兩人的隱蔽身份……

    於鄂水再三考慮之後決定暫緩這一計劃,還是先和情報局進行溝通之後再做決定。

    陽光透過薄霧照射在馬嫋半島上。

    馬嫋公社駐地外一處剛剛落成不久的小教堂裏,吳院長和白司鐸兩個正在休息室的大鏡子前看着自己的形象。

    形象無懈可擊,他們都穿着簡單的黑色教服,掛着簡單的木製十字架。一副嚴肅又悲憫的宗教職業者的形象。

    “走吧,白司鐸,我們出發吧。”吳石芒滿意的看了看自己。

    “是,院長大人。”白多祿恭恭敬敬的說着,他有點後悔爲什麼當初不作臨高主教了。現在還要作出一副對吳石芒尊敬有加的模樣。

    兩人邁着緩慢的步伐走出休息室,禮拜廳裏,已經跪着好幾個最近剛剛受洗的俘虜,他們正對着彩色玻璃上的耶穌受難像祈禱着。看到院長和司鐸出來,紛紛過來請求他賜福。

    吳院長裝模作樣的划着十字,這副模樣讓白多祿很是折服。別得不說,他就做不到如此的不動聲色。

    俘虜們到了馬嫋不久,教會就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馬上就有好幾十個彷徨的戰俘受了洗,讓在這裏幫忙的耶穌會士高興的眼淚直流,晚禱比預期做了一倍時間,差點沒把陪着他的吳院長的腿跪斷。

    不過也正因爲效果太好,這位傳教士乾脆就賴在馬嫋不走了。何影組織的宗教辦的“大慰靈”儀式就只好由吳石芒和白多祿兩個人去了。

    除了他們兩人之外,還有幾個教會里的土著信徒跟隨着一起去。

    由臨高教會和新道教提交的計劃經過宗教辦和宣傳部的重新計劃之後就成了“大慰靈”。將在在當地舉行悼念雙方陣亡者的宗教儀式,以收攏人心,表達己方的“仁義”。

    張應宸此時正站在準備去澄邁的牛車旁等着臨高教會的人員,這幾個月他的臉變得更黑了,皮膚很是粗糙,頭髮已經完全留了起來,變成了道髻。穿着一身新得藏青交領道衣,腰束布絛。腳穿本地產的芒鞋。頭戴斗笠,揹着一個揹簍,裏面似乎裝滿了東西。

    他的臉上還是帶着一貫的微笑。

    他的身邊還有一個新人,此人形容面貌如一猥瑣的大叔,也穿着一身不大合適的新道教的標準道袍。他同樣揹着個簍子。

    “這是貧道的助手:戴鍔。”張應宸介紹道,“戴同道也有意獻身新道教的事業。這次我們一起去澄邁。”

    一行人爬上了牛車,往澄邁緩緩而去。

    “張道長。”白多祿很客氣地說,“你不多帶幾個人一起去嗎?宗教儀式人少了沒法展開啊。”

    “貧道在三亞已有了幾個道生,不過他們從道太短。樂器學得不好。”張應宸緩緩道,“我帶了錄音機和擴音器,先放cd吧。”

    “我記得打醮的話道士做法要很多人,手續很多……”怎麼看新道教也只有兩個人。

    “貧道開立的是新道教。推崇的簡易化,現代化。猶如新教與天主教之差別。”張應宸似乎是不經意的說道。

    其實他何嘗不想擺一場場面堂皇的大醮,但是幾個黎民出身的道生連說漢話都不太行,學道教儀式就更困難了。而且倉促間要準備服裝法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他最終決定以“簡單”、“莊嚴”爲指導方向。

    “其實我原本只是想爲烈士墓和在瓊山被無辜斬首祭旗的五人做一次慰靈法會。”張應宸擺了一下袖子,“既然何主任說要爲所有的陣亡者做一次法會,這也是大有功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