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臨高啓明 >第一百九十八節 博鋪造船廠
    “再優越也優越不過鋼鐵的船啊。”司凱德說,“但是肯定比木船優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鄔德諮詢了多名對略通造船技術的元老,幾乎都得到了“水泥船不值得發展”的結論。

    水泥船的抗衝擊性能非常差,無論是鋼筋還是鐵絲網都一樣。鐵絲網作骨架的水泥船隻是抗裂性能較鋼筋水泥船略有提高,但不是革命性的――所以鐵絲網

    水泥船比木船耐衝擊這條是站不住腳得。

    水泥船製造大規模採用鐵絲網主要降的還是造價,而不是提高性能。水泥船有個可用容積小,自重巨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幾乎無解。自重大就意味着燃料消耗高,載貨量少。所以水泥船隻適合對自重要求低,泊位固定或較少移動的工程船舶和躉船或者是鋼鐵缺乏期迫不得已時的代用品。

    另外,鋼筋和水泥,在數量上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本時空相對充裕的林木資源相提並論。而臨高工業生產的鐵絲網和水泥在質量上還是相當低劣的。

    最終企劃院槍斃了所有建造水泥船的動議,直接把水泥船技術列入了“淘汰項目”。。

    在17世紀上半葉的晚霞下,兩個人坐在一個小山頭的石頭上。手槍鬆鬆的掛在身邊,面前鋪了塊塑料布,上面放着個塞着幾瓶格瓦斯、臨高最新出品的啤酒和冰塊的盒子,以及幾塊牛肉。

    幾名政治保衛局的便衣人員在警惕的看着四周,一個人在稍遠的地方烤着一隻羊腿和烤魚。山下是一片工地,佔地面積即使比另一個時空的現代化船廠也毫不遜色。待修和正在建造中得各種尺寸的船殼沿着河岸排開,間中可以看到閃亮的鐵軌,騰起的蒸汽。蒸汽吊車旋轉和起吊的時候發出的嘎嘎聲,不時還有汽笛尖銳的鳴叫來提醒工人們注意安全。

    戴着不同顏色藤帽忙碌人羣。美中不足的是,雖然有一定距離,但還是能聞到一些難聞的氣味。木焦油、煤焦油的氣味始終揮之不去,更不用說那些日日夜夜都在噴吐着黑煙的蒸汽機鍋爐了。

    造船廠在佔地規模上遠遠的超過了臨高的大多數工業項目。從五年計劃的第一年起,每年計委和企劃院都對造船廠有擴建和技改項目。這裏已經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造船廠。博鋪河口區域的紅樹林被砍伐一空,大片的河口地區的土地都屬於造船廠。

    船廠先後新建了千噸級幹船塢、大型蒸汽吊車、多座百噸級船臺。還爲854工程在鍛造車間上馬了大型鍛機用來鍛造龍骨、船肋和鐵板。

    其他配套車間也相繼建設起來:木材聯合體在這裏修建有一個大型的木材燻蒸窯,負責處理造船的木材。用在船殼類的“小”木料,用乾燥窯處理3天左右,就可以完成相當於自然陰乾半年的效果,至於龍骨和肋材大料,半個月內也可以處理完畢。不過,自從推行了鐵骨木殼的指導方針之後,大料的供應相對減輕了不少――能夠用作龍骨和桅杆的優質木料在當時的中國南方沿海已經很少見了,價格也非常昂貴。

    使用全套臨高機械廠自制的大型木材加工設備的木材加工車間剛剛落成不久。裏面的設備讓見慣了“澳洲式奇蹟”的船廠土著技工也目瞪口呆。這個巨大的車間是用來加工造船用得專用板材。大塊通過燻蒸窯處理過的木材,用蒸汽機驅動的木工圓鋸、排鋸,幾分鐘之內就可以解出幾十個工人花一天時間才能解出得大量船用板材和桅材。切口即光潔又整齊,幾乎沒有任何浪費的地方。幾天後,他們見識到了這些機械的毫無人性的恐怖威力,一名徒工在操作中不甚被圓鋸鋸掉了半個身子――從他發出尖叫到被肢解,只有不到半分鐘。

    用來製造繩索的印度黃麻成船的由李華梅從果阿運來,這些黃麻在繩纜車間和本地的大麻摻合在一起被機器制繩機加工成巨大的繩索――儘管鐵製錨鏈在使用更爲方便,而且耐腐蝕。但是爲了節約用鐵,臨高的大部分中小型船隻的錨鏈依然是用麻繩,這些繩索也被用來作爲帆纜之用。

    帆船上需要大量的滑車,船廠專用的滑車生產車間有5名工人,用簡易車牀進行生產:年產滑車8萬個――儘管海軍和造船廠目前根本消耗不了這麼多。滑車的外殼是榆木的,樞紐和轉軸都是用最好的紫檀木和青岡木之類的特硬木車製出來。

    船帆是由臨高自制的帆布製造得。棉紗來自印度――印度商人按照殖民貿易部的要求,向手工業者定製好所需要規格的棉紗,然後成包成包的運往臨高。在臨高的紡織廠裏被紡織成帆布。當然,殖民貿易部也不放棄直接購買帆布的機會。

    縫製船帆的車間是鐵架棚,上面覆蓋着蘆蓆――颱風季節會損失一些屋頂,不過鍛造鐵的桁架完好就沒有關係,很快就能修復。車間的面積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幾十名專門培訓過的女工採用半機械化的腳踏式縫紉機縫紉船帆。不過將船帆用繩索穿起依然是由坐在長凳上的女工們手工穿索。

    整個造船廠的佈局和設置,大體參照了資料中英國造船廠的設置。船廠僱傭的工人超過八百人。是臨高數一數二的大型企業。

    “這麼大的一家船廠,不暴船幹什麼?留着當主題公園嗎?”文德嗣把啤酒上的玻璃彈珠砸了下去,一仰脖子喝了幾大口,發出滿足的嘆息聲。

    “總算是有比啤酒味了。”文德嗣說,“雖然這是典型的大米啤酒,不過我就湊合了。”

    “馬督公就是教條主義……”

    “海軍,他得不懂。”文德嗣一揮手,“造船,他更是外行。哼哼,要不是吳曠明告訴他木材是可以燻蒸乾燥得,十有***還以爲都要自然乾燥三年呢。臨高這地方,乾燥三十年都好不了。”

    陳海陽喝了一口啤酒,他不願意多評論馬千矚的是非問題。換了個話題。

    “文總,你建議多造巡邏艇的意思是?”

    “把海面劃分成許多區域,用小而快的船分片包乾巡查,發現敵人後用無線電通知附近的戰艦解決問題,再用專門的運輸船送去給養和替補人員。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資源不足的對策。”

    “海面上的狼羣啊。”

    “類似,但不完全是啊。我們的目的不是儘量摧毀敵人,而是要絕對控制這片海洋。說到這個,劉香也好,鄭芝龍也好,遲早都要對我們動手。”

    “要是我們能找到劉香的老巢就好了,發動一次珍珠港式的奇襲戰鬥。”陳海陽說,“堵在港灣裏打,我們的優勢也不小。”

    “所以要多造輕型巡邏艇,這種船速度快又靈活,續航力也過得去。搞偵查算是一把好手。”文德嗣眯縫着眼睛注視着船廠,“執委會那羣人鼠目寸光!就知道盯着眼前的一點資源盤算着怎麼分配才能面面俱到,現在還談什麼資源夠不夠的――不知道明年就有一個發橫財的機會麼?要發這個橫財沒有船,特別是遠航的大船怎麼!”

    “什麼發橫財的機會?”陳海陽來了興趣。

    “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文德嗣不願多說,這個提案他還在考慮中,當然,和他有類似考慮的元老也不止一個,特別是大圖書館的一批人,正在積極尋找史料。而這個行動的成敗,又和海軍的戰力、運力和續航力有着直接的關係。

    “等我考慮明白了,自然會和你商量。”文德嗣說,“現在,還不成熟。”(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