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二百三十七章 花之爭(七十九)
    汲水門海峽是由香港的港灣通往珠江流域的重要水道之一,因水流湍急所以被稱爲急水門,但因爲這個名字被認爲不吉利,所以取諧音改爲汲水門。

    海盜們所處的位置即位隱蔽,它三面環山一面靠海,而靠海的那邊又被赤瀝角島所封閉,是防風的天然港灣,這個特殊的飛地也因此稱爲海盜們最理想的藏身地。

    爛頭山又稱爲大嶼山,尼克上次去澳門時便已經來過,還和走私販打過交道。這一次他又來到了大嶼山,與停泊在汲水門的緝私艦隊會合。

    這個艦隊由30艘戰船組成,每艘戰船配備50名水兵,原本該由劉總兵指揮,現在他死了,由總兵手下的四個副將來負責,每艘戰船重量僅250-300噸,沒有破浪裝置,連船殼板在內的寬度爲12-15尺,船帆用編織的麻布製作,船帆的連縫處用竹竿固定,和歐洲的風帆相比這種帆的抗風能力更強,不過這一優勢並不能彌補戰船本身的缺陷,在航行速度方面,這種戰船甚至比不過最差的帆船。

    船錨是用一種堅硬、沉重的木頭製作的,他們將之稱爲“鐵木”,依照他們的說法,之所以選用這款木材是因爲它經久耐用。船上沒有領航員,全靠舵手來駕馭船舵,他們不喜歡遠途航行,在大海上航行時也不會全速開動戰艦,只是沿着羅盤方位線沿着海岸航行。

    岸上有很多人看熱鬧,因爲廣州水師緝私船還沒有和縱橫大海的海盜正面交手過,他們的對手普遍是走私船,而走私商的管用做法是賄賂,而不是正面交鋒。他們很清楚,如果只是走私不過是罰一些銀兩,一旦傷及緝私官兵那就是死罪。

    上一次來時繁忙的港灣此刻被清空了,連停靠在蜿蜒曲折水道上避風的歐洲快速帆船都不見了蹤跡,海盜船上的海盜用黑紗蒙着臉,光着膀子,拿着佩劍或長毛站在甲板上,嘴上還不斷髮出粗野的叫囂聲,完全不將官兵放在眼裏。

    有一艘印度船好像事先沒有接到消息,居然駛向了港灣,船上的水手們都害怕了,彷彿隨時準備逃命似的緊張得忙碌起來,一邊高喊着一邊拉纜繩,讓風帆調轉了方向,離開了這片水域,緝私船象徵性得追了它一段就讓它走了,接下來就再也沒有哪艘船弄出這樣的鬧劇。

    曹曦拿着一個望遠鏡查看着飛地的情況,飛地上有很多個灰撲撲的帳篷,大概有上千個,即便以一個帳篷住兩個人,也有兩千多人。

    岸上的人以爲這隻艦隊正捲入一場殊死搏鬥,但尼克覺得大清將領大概只圖造個聲勢,做點表面文章。康熙帝未親政時,四大輔臣爲了對付鄭成功再次實施禁海令,不僅所有船隻不得出海,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省沿海居民還要向內遷移12裏,實行堅壁清野的戰法,形成一個無人區,從而切斷臺灣的給養。

    這次海上封鎖讓海盜們非常惱火,於是他們化整爲零,分成若干個小艦隊,在20多個地段同時發起燒殺搶掠行動,整個沿海地區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鄭一或者說是龍嫂則要求屬下嚴格遵守紀律,未經允許不得擅自上岸,否則將遭受嚴懲。

    朝廷的敕令在最初幾年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這導致沿海地區漁業廢置,田園荒蕪,而且鄭成功去世後禁海令也沒有撤銷,這讓尼克聯想起“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諺語來。

    在康熙統一臺灣後,海盜第一個輝煌時代就這樣結束了,經過了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又一支海盜團伙公開造反,海盜們不僅人多,裝備比官兵更先進,“龍嫂”買了不少英國產的燧發槍和大炮,並且在越南等地買了大船,對上英國海軍他們有時也不怕的。

    指揮所位於大鰲鎮附近的一個小島上,大鰲鎮是大嶼山的一部分,島上的居民不知是被趕跑了還是自己跑的,他們的房子被官兵佔據,尼克也住在其中一戶人的家裏。

    裏面收拾得很乾淨,屋裏供奉着一尊很粗糙的“媽祖”塑像,走出房門就可以看到澳門。

    在尼克達到的下午,澳門的葡萄牙人也來了,他們派出了六艘軍艦,協同廣州水師一起圍剿海盜。

    提督的尊稱是軍門相,如果繼續實行展海令,軍威是很必須的。

    第二天聯合艦隊仔細得搜索這片海域所有可能成爲海盜窩點的聚集地,浩大的陣勢似乎將他們都嚇跑了,整個飛地也因此被孤立起來,切斷了補給。

    但曹曦並不打算持久圍攻,他害怕有人趁着廣州城內空虛偷襲。

    鄭一隻是組建了一個鬆散的海盜聯盟,其他旗的海盜很可能會趁火打劫,如此一來下一個提督來就要面領全面海戰,甚至現在的提督也走不了。

    最好的結果就是,海盜們望風喪膽而逃,總督和提督聯名寫一個摺子奏報給皇帝,大清水師如何英武等等。

    打了敗仗的話,就算不會像張廣泗那樣被斬首,提督在廣州三年來積累的好民望也要因此“功過相抵”了。

    雍正帝剛即位的時候,因爲局勢不穩,他並不敢直接對胤禩下手,而是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表面重用胤禩,封他爲親王,令其爲總理大臣之首,同時對他身邊的人進行打擊。

    康熙帝去世後,年近九旬的漠北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前來奔喪,不幸在京圓寂,清庭要排出高級別的治喪隊伍,將靈柩送回草原。雍正藉着這個光明正大的藉口,上元節還沒過就將“八王黨”裏最不重要的十阿哥胤?2?1派了出去。

    胤?2?1對新君的牴觸情緒很重,竟然剛走到張家口就停滯不前,給人留下了口實。

    也是在雍正元年正月,十四阿哥從西北迴來了,按照慣例,軍前不能沒有宗室,準備派九阿哥到西北,胤禟軟磨硬泡,還是沒有成功。

    當時年羹堯正在準備平定青海,胤禟來到軍前後就被帶到了西寧監視起來,到了雍正二年的春天,年羹堯青海大捷,從此後,在青藏地區打仗就不是非十四阿哥不可了。

    年羹堯大捷的消息傳到BJ的時候u,恰逢康熙帝安葬在景陵的第一個清明,雍正正率領王公大臣祭奠,在前一年雍正就打算將十四阿哥留在景陵守陵,然而十四阿哥根本不把這個哥哥、皇帝放在眼裏。

    青海大捷後,回到了BJ的雍正帝第一件事就是將“斃鷹事件”裏,康熙怒斥胤禩,並且與他恩斷義絕的上諭給所有大臣看,胤禩一再哀求才保全顏面。但這份文件還是轉交給了宗人府,胤禩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就拿出來傳閱。

    抗旨的十阿哥削爵,調回BJ永久圈禁,而十四阿哥也從守陵,變成了在景陵圈禁了。

    贏了有滔天的富貴,同時也有可能成爲皇帝新的威脅,年羹堯後來的下場也讓雍正留下一個“寡恩”的名聲。與從軍這條高風險的路比起來,當一個文臣風險要小得多,用不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房四寶裏“筆”是排頭一個,目前流傳最廣的,最好的筆是湖筆,它的產地在浙江湖州。乾隆寫小楷、硃批用的不是湖筆,或者說不是湖州出產的筆,而是江西賢文港鎮墨香齋筆莊出產的狼毫筆,這裏也是個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王羲之和王勃都用的賢文港的毛筆。

    每年官員都要朝貢上千只湖筆,但這些筆並不是乾隆用的,內供奉畫師還有梁國治這樣的官員也要用筆,賢文港的筆是乾隆下江南欽點的。

    理論上是墨香,可是墨如黑漆,夜深人靜,燈火闌珊時細嗅有一股血腥味。國史館位於西華門內,但那只是個寫歷史的臨時機構,存放國史在其他地方。在康熙年間,明史就從紫禁城裏搬到了鑲白旗的東長鬍同,昔日的東廠衚衕。

    清庭曾經訓斥暹羅吞武裏國王鄭信“得國不正”,尼克得到的那張紙條是毀滅性的。

    要是隻有一張,提督將它毀了是正確的,可它是印刷的,不知道在人口衆多的東南傳播多少。如此一來人人都可以藉着“反清復明”分一杯羹,連海盜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了。

    古時人們記錄文字用竹簡,要用刀筆在上面刻字,後來傳說蒙恬發明了毛筆,然而“刀筆書生”這個稱呼還留着。

    宋徽宗的瘦金體一字千金,這位寫的卻不知道要多少人命,這就不怪提督從尼克手裏接過紙條的時候,彷彿接過皇帝賜予的一杯毒酒了。

    他“文治”也沒搞好,如此就需要“武功”了。

    那張紙條是個“催命符”,尼克送給提督的那方端硯上刻有“天祿”的花紋,是宋代常見的款式。

    天祿似鹿而長尾,有驅邪的作用,可攘除災難,永安百祿,漢代的時候它是鎮墓獸,有保護冥宅平安的意思。

    同時它也代表“天命”和“祿位”,前短時間提督跑去算了一卦,不知道他卜了什麼。

    命也可奈何,長戚自可鄙。

    如今的局勢讓舉人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煞孤星”,怎麼他投到誰的門下誰就倒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