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二百七十一章 花之爭(一百一十三)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裏,沙漠是廣闊而一望無際的,只有黃沙組成的山丘像海浪般綿延起伏。

    然而當風颳起來,被風捲起來的沙塵就會變成一個迷宮,這和那種有堅固圍牆,可以擋住人的迷宮不同,它是可以穿過去的。

    這時人們擡起頭,卻看不到天上星空指引方向。

    如果有指南針就好了。

    但是指南針卻並不是常用的物品,誰會沒事帶着它呢?

    外出旅行的時候往往會“未雨綢繆”,“綢繆”的意思是修繕屋頂,表達的是不能洪水來了纔想起來修堤壩,饑荒開始了纔想起來儲備糧食。但是要是因爲擔心下雨就帶着蓑衣和雨傘,那麼就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負擔,會有人在準備去沙漠的時候準備雨傘麼?

    在《山海經·南山經》中有一種植物名叫“迷穀”,它長得很像構樹,卻有黑色的紋路,看起來霞光萬道,“佩之不迷”。

    這是讓阿訇覺得奇怪的地方,鬾陰人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製造迷宮,困住山魈,如果他們也因爲迷路困在了迷宮裏,就會如同被送往克里特迷宮裏的希臘少年男女,要被迷宮裏的怪物追捕,所以他們應該有逃離迷宮的能力。

    在書中描寫的那種舌頭能開花的植物時,寫到“皮膚向對岸噴射霞光般華麗的毒刺”,晉朝人所寫的《山海經圖讃》中曾寫道:爰有奇樹,產自招搖。厥華流光,上映垂霄。佩之不惑,潛有靈標。

    似乎是在說這種植物可以做指南針的指針,但指南針的指針用的是磁石,植物怎麼會有這種能力呢?

    而且關於“佩之”的解釋,尼克與阿訇也存在分歧。

    “佩”可以指“佩戴”,比如將玉飾和劍掛在衣帶上。在佩刀劍的方式上中國和日本存在很大的差異,尼克在日本看到過武士佩刀,他們的刀柄是向前的,而清朝武官的刀柄是超後的;日本的武士會用繩子在刀鞘上綁很複雜的繩結,清朝刀鞘上會有兩個專門用來掛繩子的地方,用一根繩子很輕易就穿過去了。

    阿訇覺得“迷穀”也是可以隨身攜帶的,但尼克問一顆樹該怎麼佩戴呢?如果只是取一小根枝條,它能起多大的作用?

    而且“胊”的是由“月”和“句”組成,“句”在篆體字裏由“口”和“丩”組成,意思是彎曲、曲折,構樹則是筆直的,因此尼克並不認同“迷穀”就是“那種”樹。

    有很多字已經和它剛被髮明創造出來時有了不同的意義,比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爲“暮”的古字,因“莫”被用爲否定詞“不”和“莫須有”的意思,後來又創造了暮字,指代太陽落山的傍晚,在造這個字時用到了倉頡上古時期造字的方式,模仿自然萬物。

    武則天所造的“曌”並不是憑空捏造,也確實存在日月同時當空的天文現象,並算不上奇觀,一般在秋季的清晨和傍晚出現較多。

    古代已有對應的字,後人又造新字來表達這個意思被稱爲古今字。

    “夷”這個字最早指的東夷族,後來指代外國,這個外國可能並沒有歐洲那麼遠,殷商時期中原文明以外的地方都可以稱爲“國外”,包括現在的江西地區,直到周朝才進入華夏版圖。

    它曾經被稱爲幹越、吳國,不過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記錄,在史前它叫什麼尼克並不清楚,而山海經記錄的卻是正好是史前的世界,在書中出現了一種贛巨人,而贛巨人所在的海內經記載的地理比較雜亂,敘述了東海的朝鮮後又跳到了西海的壑市。

    蒙卦代表矇昧,是幼稚的狀態,就像一個孩童對世界不甚瞭解。

    道德經中“視而不見”是指的“夷”,講述的是模糊不清的狀態,就像被風沙擋住的路,當前途不明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走捷徑,這是舉人爲尼克講解的,老子這位古代哲人在《道德經》中所表達的思想。

    不能用現代人的理解,去理解古代人寫的經書,《黃帝內經》是和山海經差不多一個時期的經書,是由“上古”時期的黃帝所寫,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這樣的記載: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爲逆,是謂內格。

    很多人認爲這裏的“佩”是佩戴的佩,但也有人將它當成違背的違“背”,有個鬾陰奴隸屍體的背上出現火焰紋身,並且紋身還多了很多縱橫交錯的線,這樣“佩之不迷”麼?

    鬾陰是個神祕的種族,在遇到這本書之前,尼克從沒有想到人居然會變成植物。

    通常的“植物人”是指的那種不動的,像植物一樣生存的人體,鬾陰人將之稱爲“人石”,指的是人處於睡眠和清醒之間的狀態。人們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肯定一枚生鏽的鐵釘、皮靴側面的破洞、一隻捱打呵欠的肥貓、在氤氳的晨霧中蹣跚獨行的背影,或是任何其他事物的實存性。

    鬾陰族最大魅惑性和顛覆性就在於此,他們活在一個概念的世界中,他們這個種族裏只有巫師才能進行寫作,而他們的文字是對事物的指代與抽象的再現。

    在真、假、謎組成的世界中,論及真假的時候我們已然進入了邏輯的漩渦之中,逐漸迷失其中了。“假”是面紗,“真”是加厚的面具,執着於“真”可能會做出致命的阻撓,當所有人都以爲牛頓的理論是真理時,有人提出了他理論中的無窮最小量的破綻,人們是怎麼反應的呢?

    我們仍然處在無以名狀、無法捕捉的迷的世界裏,就像鬾陰人說的,盲人的世界裏只有迷、詩歌和黑暗。他們不害怕黑暗,反而覺得裏面包括了一切劇情,這和喜歡光明的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一定程度相互違背的。

    孔子曾經對季路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鬾陰這個詞是中文的說法,取的是音譯“gene”,並沒有哪個語言能正確描述它,但翻譯這個詞的人還是用了帶“鬼”的字,“鬾”是一種像小兒的鬼。

    在一些傳說中,山魈是一種獨腳的小矮人,單體型就與贛巨人天差地別。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爲山魈是一種動物,尼克卻覺得他們是梟陽國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國家和文明,一如他們的鄰居北胊國。即便北胊和鬾陰都已經消失了,卻還是留下了模糊不清的隻言片語,那麼梟陽國呢?

    有一個***學者在武夷山中尋找他們,他後來去哪兒了?這位十幾歲的阿訇有沒有辦法查出他叫什麼名字呢?

    如果有可能,尼克想去一次雲南,查一下吳三桂從山海關帶回來的那些從魔花中孕育而出的嬰兒,可惜他在這個國家沒有行動自由,雖然因爲有了提督的庇護,和大多數外國人相比尼克已經很自由了。

    即使是清江浦這麼繁華的城市,像他這種長相的人還是很少見,只是當地人好奇,卻不像武夷山和土樓裏的人們一樣,要他挽起袖子。

    看來清真寺也不能常去了。

    在離開清真寺後尼克無奈得想,那麼以後他要去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