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九十四章 海格的假期(八)
    波莫納將以前阿不思在黑魔法防禦課教室裏用作擺件的天體模型放到了天文課教室裏。栦

    這些東西清理一下還能用,根本用不着買新的,要是全部都按照天文俱樂部所列的清單買,預算就會像火箭一樣衝上天。

    人類到目前爲止還沒有離開太陽系,最遠的距離是到達月亮,但視野已經到幾十光年以外了。

    波莫納一邊用魔法抹布擦太陽的模型一邊想着,變星其實也是恆星的一種,只是大多數恆星的亮度幾乎是固定的,不計恆星遠近,以地球上瞭望恆星所表現的亮度,將其分爲6個等級,1等星最亮,6等星最暗,實際上有些看起來很亮的星並不是發光很強,只是離地球很近的緣故。

    比如大犬座的天狼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之一,另外就是半人馬座阿爾法,它可以說是太陽系的比鄰星,這個系統是由三顆恆星組成。

    牛頓的萬有引力預測了兩個互相吸引的天體的運動規律,它們的軌道基本是橢圓,但如果有三個天體,比如太陽、地球和月球,它們的運動軌道有什麼規律?

    這就是著名的三體問題,拉格朗日點是三體問題中的一個特解,在該點處,小行星相對於兩個大天體基本上是保持靜止的。

    如果有一顆人造繞地衛星,它需要保持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而不至於落入月球引力範圍,這樣它就永遠不會掉進地球或月球的陰影裏,可以持續觀測太陽。栦

    又或者有一個望遠鏡,它需要處於地球的陰影方向,雖然不能完全遮擋太陽,但還是削光不少。這個拉格朗日點位於月球背面,同步跟隨月球繞地運行。

    當然還有其他的拉格朗日點,但它們距離地球太遠了,真要利用起來比較困難。嚴格來說,拉格朗日點只算是二星體連線法平面內的穩定點,而在三維空間中則不穩定,因此依舊需要動力調整軌道,只是相對於其他衛星來說,所需動力較小,只需要很少的燃料就能長期駐留。

    雖然被稱爲拉格朗日點,不過最早算出來的卻是拓撲學領域的先驅歐拉。在拓撲學中,連通性是最簡單的性質,可定向性卻不是那麼平凡的。一張紙有兩個面,這樣的空間是可定向的,但是將紙扭曲,變成莫比烏斯環的形狀後,兩個面變成了一個面,就不可定向了。

    費力維爲了解開肖像畫詛咒的問題費盡心思,卻並不是毫無收穫,他和一位麻瓜天文學家取得了聯繫,討論“拉格朗日點”的新算法。

    反正閒着也是閒着,亨利埃塔發現造父變星的時候也是個閒置的崗位。當時的天文學界還在對恆星進行分類,變星的光譜不是恆定的,而是按照光變週期或明或暗。

    假設黑夜裏有一支蠟燭,遠處看來非常昏暗,而且還是很小的一個點,你無法確定它是蠟燭發出的光還是煤油燈的光,等走近了會變得明亮,並且可以看出那個光點的火焰形狀。

    蠟燭本身的亮度不變,只是人與蠟燭之間的距離變近了。變星的光變週期有的幾天,有的更長,亨利埃塔發現這個週期與光的亮度有關係,知道了週期和絕對星等,通過絕對星等和視星等之間的關係就可以得到距離,造父變星等於天然蠟燭。栦

    沙普利雖然並不認可太陽系就是宇宙的中心,卻認爲銀河包含了整個宇宙。當哈勃發現了仙女座星雲並不是人們所以爲的發光氣體雲,而是和銀河一樣由上億的恆星構成後,人們對宇宙的認知發生了又一次改變,新的“大航海”時代到來了,更多的“銀河”被發現,並且遍佈在浩瀚的宇宙中。

    波莫納決定下學期開學跟辛尼斯塔說說,讓俱樂部成員算這個,說不定他們也能發現新的“仙女座星雲”。

    人們在描述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堅持日心說,反對地心說的時候,只提起捍衛真理,並沒有提起他們的反抗精神、不順從權威的壓迫。

    馬克思的《資本論》裏提起了1860年棉產業生產過剩,但這只是相對過剩,因爲人還是有穿衣需求的,就像大蕭條時期的牛奶,並不是沒有不想喝牛奶,而是沒有購買力。

    在紡織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碎屑,不論是羊毛、絲織品還是棉,以前都是被丟掉的,但有人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將這些廢物重新利用,在不傷毛的情況下把棉線重新彈開,混雜毛、絲等纖維,得到“品質良好的毛織物”,也就是人們現在穿的混紡布。

    一件純棉織物的價格比混紡的貴很多,現在買衣服的時候還可以看標籤上羊毛、棉的含量,這樣翻造的織物在1862年佔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但這種織物的缺點是不耐磨,但是要論耐磨的話,牛仔褲絕對夠了,1853年時舊金山的淘金者們已經穿上了它,它是由帆船布做的。栦

    純生絲的消費減少,絲屑的消費增加了一倍,除了機器改良,讓原來沒有價值的工業廢料重新被利用起來,還因爲化學的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雖然公認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標誌是電力的應用,但化學工業和新材料的應用也是重要組成部分。這打破了原本的供給關係,如果需求變少,利潤率下降,資本就會撤出,牛奶降價促銷如果可以維持可接受的利潤率,那也是可以不用把它倒掉的。但就算降價了,牛奶也賣不出去,買得起的人自然買得起,赤貧的人2美分賣給他也賣不出去,很多人的錢存在銀行裏拿不出來,因爲銀行倒閉了。

    除了奶農自己的損失,如果運到城市裏還要貼上運費的損失,乾脆倒掉還能省點。

    想喚起某些人的良知還不如喚起他們的競爭戰,爲了提高利潤率,人們改良機器。古羅馬時期的磨面機和現代的磨面機,出面率是不一樣的,同樣的穀物,羅馬人磨面後得到的只有現代的一半甚至更少。

    是利潤率的下落導致了資本之間的競爭,而不是競爭導致了利潤率下降,也就是所謂的價格戰。

    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價值升值,而不是消費,大蕭條之前的很多公司都會在賺錢後擴大產能,僱傭更多的工人,生產更多的產品,購置更多的機器,但這些產品銷往何處?

    1860年時英國主要銷往法國,法國的人口比英國多得多,而且他們購買力也強。一個國家赤貧人口太多,沒有購買力,人口再多也不是優質市場,並不能每個人買一個睡帽,讓英國的機器全面開工。栦

    但是法國也有自己的紡織業,波莫納前兩天打算去買一件輕薄點的睡衣,夏天穿着睡會涼快很多,到了店裏她才發現原來睡衣不只是有絲綢的,還有蕾絲的,比絲綢還要透氣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