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十五章 “雪狼”
      1776年印度饑荒的時候,英國在美國的殖民地也在鬧獨立。

      從1775年萊剋星頓的槍聲響起後,做糧食期貨貿易的就開始發財了。

      做農產品期貨的時候,要時刻關注供應和需求的變化、播種面積和天氣變化。

      官修史料往往從“革命視角”出發渲染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以弱勝強”“推翻壓迫”的進步運動,但真相併非如此。

      後來簽署了獨立宣言的國父們其實觸犯了當時大英帝國的叛國罪。美國獨立之初共有13個州,源於英國移民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13個殖民地,號稱“獨立十三州”,總面積超過80萬平方公里,人口逾250萬。獨立戰爭爆發前,北美殖民地已經建立起發達的造船、毛紡織、釀酒、玻璃和冶金等衆多工業門類,而且糧食、棉花可以自給,捕魚業也很興盛。鼎盛時期英國三分之一的商船是北美殖民地建造的。生鐵產量甚至超過英格蘭威爾士,達到每年3萬噸。

      北美殖民地不同於英國本土,當地民風彪悍尚武,爲了開拓邊疆保衛家園、抵禦印第安人和猛獸襲擊,殖民地不僅軍工業發達,而且民間槍械保有率也比英國本土高得多,形成了濃厚的“槍械文化”。獨立戰爭期間,神出鬼沒、槍法精準的北美民兵打得英國正規軍丟盔棄甲,給敵方後勤補給線和小分隊構成巨大威脅。

      美軍大陸軍和武裝民兵總兵力始終不少於4萬人。先後有20萬人扛槍上陣,素來被說成“弱小”的美國海軍也有約160艘艦船。此外戰爭進入到關鍵階段後,法國和西班牙還派出了6.3萬人的地面部隊和146艘軍艦馳援美軍。

      反觀英國,雖然號稱世界頭號殖民強國,但其大部分兵力、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都要橫渡大西洋從本土或歐洲運來。

      英國剛結束了與法國爭霸全球殖民地的“七年戰爭”,元氣大傷,當時英國本土人口也就五六百萬,即便在戰爭前期華盛頓帶領大陸軍獨自抗英階段,法國和西班牙外援尚未趕來時英軍已經暴露出兵力嚴重不足的致命軟肋,全球殖民地的數千萬人力資源也很難動員起來用於對美作戰,如果強行抽調本土人口,那麼就會影響播種面積,這是在大型農業機械普及前勞動力制約的。

      當時北美殖民地盛行奴隸制,華盛頓、傑斐遜等開國元勳都是大奴隸主,倒是英國早早的在1807年就宣佈了廢奴法令,而“美國革命者”們直到半個世紀後才被一場血腥內戰推動着不情不願地廢除了奴隸制。

      美國獨立後所構建的“三權分立”政體,無論從行政效率還是民心威望上,都遠不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原本不少北美殖民地高層人士並未打算獨立建國,還幻想着英王能“皇恩浩蕩”給予殖民地寬容政策,免收一些苛捐雜稅,誰知英國也是端着高傲的架子揮兵鎮壓,導致最後連保皇黨也失去了對英國的信心。

      習慣了君主集權制,一時間要習慣“民主”不是那麼容易的,獨立後很多人滿腦子還是“王權思想”,甚至跑去勸說華盛頓登基當“美國國王”,建國初期的美國就是一團糟。

      當時英國也無暇顧及他們,兵力不夠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戰爭持續到1783年,冰島拉基火山噴發,它噴發出來的含硫毒氣毒死了四分之一,毒氣甚至漂洋過海飄散到歐洲上空。

      先飄到挪威卑爾根,6月17日蔓延至布拉格,18日到柏林,20日到巴黎,23日降臨英國.當時英國人記載稱,霧氣是如此之厚,導致停泊在港口的船隻根本無法航行,太陽變成“血紅色”。

      法國中北部的沙特爾市八九月間的死亡率達到了5%。在英國八九月間有2.3萬人死於中毒。陰霾逐漸發生一系列反應,引發雷電交加的暴風雨,隨後又導致出現寒冬,和現代的房地產不一樣,獨立戰爭期間的糧食期貨是最掙錢的。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臥兒王朝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村莊雖小,作用卻非常大,其周圍盛產大米、黃麻,河流縱橫交錯,平原一望無邊。東印度公司在這裏設立了貿易總部,把印度的糧食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在確保本國利益優先的情況下,殖民地地區人民的利益就被無視了。

      在正確的選擇和容易的選擇之間選擇,“容易”的那個更容易,滅絕人性就行了。

      靠着印度的糧食,東印度公司不僅發了一筆戰爭財,還賺了一筆災難財,商品的價格是不斷波動的,普通人眼中的財富和金融家眼中的財富根本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以爲房地產是蓄水池,其實用堰塞湖比喻更合適。

      普通人看的只是房價漲了、房價跌了,就和古往今來諸多“韭菜”一樣。

      你存了在銀行有100萬存款,要買房子,首付100萬,貸款200萬,總共300萬,開發商拿到這300萬,又存進了銀行,銀行的存款憑空就多了200萬,此刻整個貨幣系統就多了200萬。

      在貨幣系統裏這200萬叫派生貨幣,和各國央行所印刷的基礎貨幣一起組成貨幣總量。這個貨幣總量會影響通貨緊縮或者膨脹,印刷的基礎貨幣量是可控的,派生貨幣往往數倍於基礎貨幣,並且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很大,但央行無法對它進行控制,因爲放貸的是銀行。

      然而日本央行有個祕密武器,“窗口指導”,這就相當於日本央行派人手把手教導銀行把貸款放給誰,放多少貸款,以此來控制貨幣總量。

      二戰後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和道奇計劃,並扶持日本經濟復甦,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主要大企業基本上是依靠日本央行扶持起來的,同時另一方面貸款給政府大興土木,纔在短時間裏恢復。

      在廣場協議簽訂前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和越戰也用到了日本,廉價的高素質人才當然能創造出鉅額利潤。

      如果照着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日本肯定會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過斗轉星移,曾經有利於日本的外部條件沒有了,兩國的貿易金額日益增長,這本來是件好事,前提是貿易均衡,日本出口的貨物比從美國進口的多,就和當年英國進口中國的茶葉、絲綢比傾銷給中國的棉製品多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