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二十三章 “囚徒”
      羅馬法古典學說認爲,“兒童不能預謀犯罪”,“七歲以下的兒童不可能有犯罪的意圖”,7歲以上14歲以下的孩子被認定爲“不能有罪”,即便是犯罪也不需要承擔責任,因爲古典法認爲不可能存在天生壞的孩子,也沒有不可挽救的兒童。

      波莫娜可一點不這麼想,這世上有一種“絕症”,叫做貪玩和懶惰,她可以做在休息室裏放會唱歌的植物,啓發孩子們對植物的好奇心和興趣,讓他們不自覺地自然學習,卻無法做到讓他們“自覺”、“自願”得學習。

      適當地鞭策有助於前進,可惜體罰已經不允許有了,尤其是寄宿學校這種對外完全封閉的環境。

      羅馬法古典學說成爲世界各國未成年保護法的立法的基本理論,在英國普通法裏,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家長對孩子有絕對權力,甚至可以虐待和遺棄。

      但隨着人權事業的發展,這種現象正不斷被人無法容忍,於是就出現了“國家是未成年人最高監護人”的衡平法,這一則衡平法的目的不僅是處理危害未成年人的家長,也是在突出“監護思想”。父母都不能隨意處置孩子了何況是老師,然而烏姆裏奇在學校任職期間,設法讓魔法部同意了可以鞭打學生,這個最高監護人都同意可以打孩子了,那麼家長自然也可以打了。

      這時候又有人說孩子不能打,東方有句哲言,慈母多敗兒,小巴迪克勞奇的母親就是典型,她可以代替兒子去死,去阿茲卡班被攝魂怪親吻,可是小巴迪克勞奇最後還是沒有悔改,閃閃將自己的母愛加註在他的身上,他最終還是假扮穆迪,和食死徒攪合在一起,最終被抓去阿茲卡班執行死刑了。

      一家人全死光了,這下子有人是真的滿意了,封閉的寄宿學校和監獄差不多,都是與世隔絕,監獄裏經常發生暴動,學校裏面也容易發生事故,人的負面情緒會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釋放,魁地奇是個很適合發泄的運動。然而和真正的暴力比起來這都不算什麼,在哈利入學前格蘭芬多一直被斯萊特林壓着打,魁地奇盃的冠軍一直是斯萊特林,他一出現這種情況就顛倒過來了,要說偏心阿不思還不是一樣偏心。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斯拉格霍恩的辦法是用花言巧語騙學生,自己有多麼賞識他,“可怕”的斯內普沒有這種狡猾。

      沒有懲罰,只有說教,這幫小巨怪就更無法無天了,教授們能做的只是關禁閉,西弗勒斯終於逮着機會讓人可以替他幹活了。以前他還能找波莫娜借家養小精靈,他在斯萊特林站住腳“獨立”之後就要自己解決,因此他抓違紀的學生比誰都起勁,因爲那些學生在他的眼裏就是“勞動力”啊!

      麻瓜的心理學對巫師同樣適用,框架效應是指一個問題在兩種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卻導致了不同的決策判斷。

      監獄裏的罪犯怎麼能和學校裏天真無邪的孩子相提並論呢?他們都是罪犯吶!

      學校裏有校規,學校外有法律,監獄裏有獄規,人無時無刻都活在規則和束縛裏,被人管束不能隨心所欲地爲所欲爲的感覺當然痛苦了,未成年保護法成立的前提是人性本善,只有人性本善才會“不存在犯罪意圖”,可是將阿里安娜按在水裏的三個麻瓜孩子卻不見得“沒有犯罪意圖”,波莫娜是人性本惡論者,校園暴力是另一種形式的證明,在缺乏監管、沒有正確指引並且不用擔心被懲罰的情況下瑪蒂娜人性實驗又一次發生了,欺負人也需要想象力,由此產生了許多成年人看來很缺乏理性,簡直荒誕的欺凌事件。

      這種情況被害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自己打回去,告訴老師只能救自己一時,老師和警察不是隨叫隨到的。

      人的負面情緒需要發泄,洛哈特從某個程度而言替哈利承擔了這個被人“消遣”的角色,公開處刑能帶來娛樂效果,不只是當年欺負西弗勒斯的那幫人,所有的欺凌事件施加傷害的人臉上都帶着笑容,這是波莫娜長期觀察得到的結果。

      這些施加傷害的孩子需要被人注意,被人注意了能產生愉悅的感覺,即便父母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爲暴跳如雷他們也不會悔改,反而覺得很高興,以至於變本加厲。

      無視他們也不行,因爲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於是會幹別的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這個直接監護人來教導,霍格沃滋上千個學生,教職工一共只有二十多個,一個人平均要管50個人,實在沒有精力去關注到每一個人。

      多麼輕鬆啊,把孩子丟給老師,老師就全權負責,必須給家長教出能成爲“偉人”的人才,做不到就是老師有問題。

      老師的薪水不高,肯來“奉獻”的男老師現在很少了,費力維是什麼事都不管,拉文克勞的學生有什麼問題可以問,但他絕對不會主動教,這樣學生輕鬆他也輕鬆,米勒娃則會佈置很多作業,她會認真批改。

      西弗勒斯改作業先看字跡,自己潦草或者故意把字寫得很大充數的論文他直接打D或者T,赫敏的論文他會認真看,其他人的作業看他的心情。

      波莫娜不佈置作業,再說誰不喜歡不佈置作業的老師啊,赫夫帕夫絕大多數人都是要沉澱下去的,只有少數人會脫穎而出,她只能帶那麼幾個學生,這幾個學生又帶領其他人,起“領袖”的帶頭作用,讓整個羣體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同樣監獄裏也有看守,他們對待囚犯的態度決定了囚犯的品行是否真的在蹲監獄後發生變化,在人際溝通中關鍵在於我們怎麼說決定了正面框架和負面框架,一筆投資,客戶就跟聽天書一樣完全不知道產品經理說的是什麼,這個時候說“不聽話就會失去機遇”和“不聽話你會後悔”就是兩種感覺。

      不同的參照點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是不同的。面臨收益時人們會小心翼翼選擇風險規避;面臨損失時人們甘願冒風險傾向風險偏好。

      失去機遇很讓人後悔,但直接說“你會後悔”,人會產生逆反心理,他就是不聽,以後就算後悔他也認了。但失去機遇就是另外一種感覺了,尤其是對喜歡投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做投機買賣的幾個不是賭徒?賭徒的心態和絕大多數正常人不一樣,有穩定收益的情況他也要賭,爲了獲得更大的利潤。韋斯萊雙生子就是賭徒,他們很早就開始創業了,起步就是賭球,可惜虧損了,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五年級就開始賣速效逃課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