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二十三章 院落裏的王座
    中世紀是貿易大擴張的時期,伊比利亞半島是地中海世界的重要十字路口。

    



    在8世紀到12世紀之間,伊比利亞奴隸貿易由***商人控制,他們將基督教和異教奴隸運送到中東和北非。

    



    從13世紀開始,這一過程發生了逆轉,奴隸貿易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十字軍擴大了教會對***土地的權力,奴役了戰爭中的***。耶路撒冷在1187年被佔領,基督教征服延伸到伊比利亞***,1061年佔領托萊多,1236年佔領科爾多瓦,1238年佔領巴倫西亞,1248年佔領塞維利亞。

    



    奴隸制無疑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盪,奴隸主窮奢極欲,過着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一次。

    



    這種洗澡方式現在被稱爲土耳其浴,進浴室大都帶一個豐盛的食品盒,裝着羊肉串、腰子、酸奶、榛子等食品乾果。沐浴後,新朋舊友聚在一起,邊喫喝邊聊天。這種“浴室聚餐”往往持續九小時,洗完澡後還要遍身塗擦芳香的膏油,冬天防凍夏天遮陽。

    



    皇帝爲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爲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

    



    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爲兒子舉行遊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人民的負擔卻日益加重,奴隸更是毫無人權。對於奴隸主而言,奴隸就是牲口,就是一件物品,奴隸被稱之爲“會說話的工具”,可以隨意交易買賣,甚至可以隨意殺死奴隸。

    



    羅馬帝國的奴隸主要來源於戰俘,這些戰俘的來源則是五花八門,有一部分人會去當農奴,還有一部分會被送去鬥獸場當角鬥士。

    



    他們手持短劍、盾牌或其他武器,彼此角鬥,博得觀衆的喝彩。在大約兩千年之前的羅馬帝國,類似的娛樂項目備受歡迎。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的的角鬥比賽大多由私人資助,而帝國時期角鬥比賽則主要在皇室或政府的資助下進行。

    



    那些在競技場裏與動物搏鬥的表演者叫做“鬥獸士”(bestiarii)。在羅馬人眼中,鬥獸士和角鬥士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狩獵表演與角鬥比賽也是兩種不同的娛樂項目。

    



    在競技場一天的娛樂活動中,狩獵表演通常最先進行,其次是公開處決死囚,最終的壓軸節目纔是角鬥比賽。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接受教訓,公開處決是一種娛樂,但有人卻以爲那能起到威懾作用一直到查爾斯狄更斯這樣頭腦清醒的作家提醒世人,絞架不能放在人多的地方。

    



    貴族都是斬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貴族都是享受這種“禮遇”。

    



    一般來說,角鬥士的社會地位比其他奴隸略高,有證據表明當時的貴族婦女相當崇拜這些競技場上的勇士。

    



    他們雖然是奴隸,卻有強壯的體格,那可不是元老院裏那些擅長雄辯,可是卻在女奴身上浪費了太多時間的貴族男性能比的。

    



    女人選擇男人的標準有很多,但是擁有高超搏殺技巧角鬥士無疑是讓很多人着迷的。角鬥士們在類似於軍事訓練營的“角鬥士學校”接受訓練的,他們要進行非常嚴酷的鍛鍊並接受嚴格的飲食控制,只能進食高熱量的食物。

    



    血腥殘酷的搏鬥給角鬥士們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不少人最終選擇自殺,而不是死在競技場上。

    



    他們其實不一定很瞧得起那些深夜跑到關押他們監獄裏的貴婦人,可是那能讓他們獲得片刻放鬆,但是這種日子終歸不是長久之計,約公元前73年,一名古羅馬色雷斯角鬥士與高盧人克雷斯、埃諾瑪依以及甘尼克斯一起領導了反抗羅馬共和國統治的奴隸起義,這個人叫斯巴達克斯,而他所率領的起義則被稱爲斯巴達克斯起義。

    



    元老院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意大利布魯提亞半島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羅馬元老院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和盧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在羅馬軍隊的圍攻下,6萬名起義軍戰死,斯巴達克斯也死在了戰鬥之中。

    



    斯巴達克斯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並不是斯巴達人,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整個社會過着軍事化的生活,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練。爲了防止斯巴達人內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於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裏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爲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爲他不可能成長爲良好的戰士。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後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鬥等。爲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撻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甚至不許出聲。

    



    與波斯人在溫泉關大戰的300斯巴達人從小就接受這樣的訓練。

    



    溫泉關地勢險要,西面是無法攀登的高山,東面一直到海都是沼澤,只有中間一條狹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