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四十四章 叢林中的莊園
    在巴杜奇借給約瑟夫的筆記中寫道:農業是一門鍊金術。

    



    這個和約瑟夫所知道的,鍊金術是化學的前身完全不一樣。

    



    19世紀末,以色列復國運動開始興起,但那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爲以色列的國土主要位於乾旱的沙漠,缺水不可能容納很多人口。

    



    到了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經濟學家預測猶太人移民到中東建國是不可持續的,很快快速增長的人口就會耗盡用於農業和其他用途的水。

    



    水資源有限、生態脆弱讓以色列復國的美夢終歸是一場夢,同時因爲猶太人建國會侵佔自己的領土,阿拉伯人對他們非常不友好,英國人還想佔領那塊地區,又因爲襲擊過程中英國的軍警會保護猶太人,因此跟着一起遭殃,於是當時的首相張伯倫發表了一篇白皮書,限制歐洲向巴基斯坦移民的數量,五年不得超過7.5萬人。

    



    當時**橫掃歐洲,很多被迫害的猶太人急於逃離歐洲,前往以色列尋求庇護,而且英國經濟學家預測以色列只能容納200萬人,名額有限,錯過了就沒有了。

    



    從白皮書被髮行到戰爭結束,復國者們一直在致力於解決一個問題——挖掘水資源的潛力,要挖掘這些潛力就需要新的思維來改變已有的用水模式,滴灌應運而生了。

    



    從文明開始以來,人類灌溉農作物的方式就是漫灌,這會造成很大的水資源浪費,而且很多農作物產區是靠着下雨解決灌溉問題的。

    



    不下雨的話人就會祈雨,那個時候各種儀式就會舉行了,甚至於還會有活人祭祀。

    



    如果通過合理的設計、管理水資源,就算常年不下雨的沙漠一樣可以種出番茄、辣椒、西瓜這些需要大量水的農作物,現在的以色列居住着1200多萬人口,並且還是糧食蔬菜出口大國,完全將英國人的預測給打破了。

    



    水利的新建救了不少人,不僅是那些歐洲逃到以色列的難民,還有難民們生活所需的食物。

    



    科學並不是只能用來發明創造更大威力的武器,還可以用來改變原有的自然秩序,海水淡化後也可以灌溉抗鹽鹼的植物,或農作物的種子,以色列建國是通過想象力、科學和開拓精神將夢想轉變爲現實的。

    



    然而,以色列人卻試圖修建第三聖殿,在聖經中預言了以色列復國,同時也預言了基督再臨時有第三聖殿,很難說他們到底現在還相信不相信神了。

    



    當他們第一次離開埃及的時候,有摩西分開紅海,現在他們自己建國可沒用神力量。

    



    約瑟夫想起來了伽利略曾經住過的美第奇莊園,伽利略並沒有像布魯諾一樣爲了捍衛“真理”而寧死不屈。

    



    他選擇了認罪,但後世的人們還是將他列爲打破教會思想禁錮的科學革命先驅。

    



    有一個法國作家曾說過,不論是英雄還是佛陀,他們都是經不起探討的,但站在高處的人總免不了被人探討。

    



    現在擺在約瑟夫的面前有兩條路,是成爲戈登神父那樣默默無聞的“奇蹟調查員”,還是成爲大主教和教宗一樣被人熟知的人。

    



    在科學統治世界的今天,討論妖魔鬼怪真的存在會被人當作笑柄。

    



    拉茨蘭將巴普洛夫的實驗結果進行了轉移,研究出了一種名爲午宴術的理論。現在就連大學生也知道,要想獲得對方的好感,最好的辦法是將自己和好消息聯繫在一起,好消息就像是食物和讚許,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

    



    換而言之,順着別人、撿別人喜歡聽的,別人纔會喜歡你,沒人想見掃興的人。

    



    太過逆時代潮流的話,即便是天才也一樣會被世人當成瘋子。

    



    “聖父。”

    



    約瑟夫忽然聽到有人問安,擡起頭一看,發現是教宗來了。

    



    在使徒宮看到教宗一點都不奇怪,問題是現在約瑟夫所在的地方是安保們值班的地方,這可不是“主人”該來的。

    



    他本來想合上書,靈機一動,就這麼讓它攤開着,自己站了起來,教宗的視線果然落在了那本書上。

    



    “你在看什麼?”教宗明知故問得問。

    



    “巴杜奇先生的筆記。”約瑟夫回答。

    



    “你覺得怎麼樣?”

    



    “很深奧。”

    



    “陪我散步怎麼樣?”教宗毋庸置疑得問。

    



    “當然。”約瑟夫走了過去。

    



    “把那本書拿上。”教宗又命令道。

    



    於是約瑟夫又轉過頭,將那本書夾在腋下,和教宗及其管家在使徒宮裏“散步”了。

    



    “你去過耶路撒冷嗎?”許久後,教宗問道。

    



    “沒有。”

    



    “五年前,差不多也是這個月份,我去過一次。”教宗說“從主後七十年,一直到1917年,超過1800年的時間春雨和秋雨沒有降臨耶路撒冷,有人說,這一切都與以色列復國有關,你怎麼看?”

    



    “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約瑟夫圓滑得說。

    



    “那是一次有趣的旅行,很開闊眼界,我還去過清真寺。”教宗沒有糾結,轉而興致盎然地說道。

    



    “這我知道,你是第一個訪問清真寺的教宗。”

    



    “阿拉伯人將東方當作光明之鄉,西方當作黑暗的歸宿,他們將知識和智慧與光明連接起來,同時將愚昧與無知與黑暗聯繫在一起,並且這種光明的智慧並非是推理出來的,而是直覺的、非理性的,人類的靈魂中存在‘高貴之光’,受各個階級的天使統治,人認識世界的目的不是爲了參與世俗生活和改造世界,而是爲了擺脫對物質的枷鎖,這個思想是在十字軍東征時產生的,我們將生之日就是身體的囚徒,只有經過光不斷照明,才能讓靈魂找到真正的歸宿。”

    



    約瑟夫沒有說話。

    



    “近代在中東發生的戰爭是世俗的戰爭,教會應該避免捲入其中,你覺得‘隱士彼得’是真的‘隱士’麼?”

    



    “你想告訴我什麼?Papa?”約瑟夫顫抖着問。

    



    “當宗教改革開始的時候,教會想通過‘第二次文藝復興’,通過大量的泥漿和石塊再塑權威,但和文藝復興時期不同的是,反宗教改革時期是個不寬容的時期,最後的結局就如你所看到的,文藝復興落幕了,而宗教改革並沒有如教會一開始所想的那樣結束,磚塊累積的信仰並不具備力量,我們身處在一個別樣黑暗的時代,原來的老舊思維無法改變現狀,而我已經太老,不能再改革創新了,縱使我願意繼續服務,但我能起的作用對這個時代以及教會都是有限的,我不該和那些戀權的人一樣,直到死亡降臨才放開手中的權力。”

    



    “休息一下吧,陛下。”推輪椅的管家說道。

    



    “你很年輕,而且很有衝勁,不過你終究是個美國人,雖然你總是說你是拉丁籍。”教宗沒有理會管家,繼續說道“和哈維共進午餐愉快麼?”

    



    約瑟夫不敢說話。

    



    “明天你去一趟黑山。”教宗咳嗽了兩聲,接着又道“那裏有間修道院發生了殺人案,你去調查一下。”

    



    約瑟夫沒問爲什麼不讓警察去查這個傻問題,很乖巧得答應了。

    



    “你不問我爲什麼?”

    



    “你現在看起來很清醒,應該不需要我。”約瑟夫說道“寶貴的資源要合理運用才能避免浪費。”

    



    教宗笑了,接着他說道“這片地區的東方有一天會被改變,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

    



    “這則寓言會應驗的。”管家立刻說道。

    



    教宗沒有理會,他像是累了,在接下來的散步中幾乎一言不發,只是睜開眼睛,欣賞着那些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留下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