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鎮海王 >第925章,文化上的認同纔是最牢固的
    “陳先生,我還有公務在先,就先告辭了!”

    通知完阮大,阮浩也是對陳大麻子拱拱手說道。

    “阮先生,你忙你的。”

    陳大麻子也是笑了笑回禮,對方敬自己一尺,自己也要敬對方一丈,漢人移民在這交趾地位還是相當高的。

    自己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對方是一個官差,對自己也是如此的恭敬,這主要還是因爲自己是漢人移民的緣故。

    等阮浩騎馬離開,陳大麻子也是驅趕馬車往家裏面走去。

    今年是移民來交趾的第一年,起初來這裏的不適應,到漸漸的喜歡上這裏的生活,不僅僅有自己的田,這糧食高產,還免幾年稅賦,日子一下子就有奔頭了。

    他都已經計劃好了,等賣了這一熟的稻子之後,他就準備建鋼筋水泥的房子,交趾這邊多雨、潮溼,普通的房子,無論是木房子,還是磚瓦房都住的很不舒服,城鎮上面那些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房子才住着舒坦,也是現在最流行的房子。

    “稻米的價格又下降了,還是種甘蔗更划算一些,下一次再多種三十畝甘蔗。”

    建房子的事情自然是大事,也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陳大麻子又在爲稻米價格下降的事情煩惱。

    這交趾的大米是最上等的大米,然而價格卻是一茬比一茬低,到現在都已經賣不出多少銀子了,這對於急需用錢的陳大麻子來說,很顯然還是種甘蔗更划算一些。

    陳大麻子在計算着下一次種植的事情,而躺在樹蔭底下的阮大,依然舒舒服服的躺着,他覺得現在的日子真的是太舒服了。

    大明的稅收低,僅僅只收三成的稅,這家裏面的糧食多到喫不完,女人幹活又勤快,他負責逍遙快活就可以了。

    “讀書,讀書有什麼用,真不知道皇帝老子是怎麼想的,這銀子要是花不完,還不如直接放給我們,非要讓孩子去讀書。”

    他想到了剛剛阮浩所說的事情,頓時就有些不削一顧。

    在他看來,讀書根本就沒有什麼用,還不如讓孩子在家裏面幫忙幹活來的好一些,只是這是來自大明朝廷的命令,他又不得不服從。

    大明的權威早已經在這裏豎起起來,士族門閥都被殺的血流成河,死掉的人太多了,對於大明人,他們敬畏無比,對於大明朝廷,那更是如此了。

    大明朝廷一方面是殘酷的鎮壓殺戮那些反抗大明統治的土著,另外一方面,對於服從大明統治的,也是給予了很多的好處。

    比如稅賦方面,大明在交趾這邊徵收的稅賦比以前後黎王朝徵收的要少很多,單單是田稅就要少了一半以上。

    如此恩威並施,再加上委派流官來管理,整個交趾的統治都迅速的穩定下來。

    這一點上和南洋、象林、鄭和三個省是不一樣的。

    南洋省這裏的土著非常少,當初的一番殺戮,南洋省的人口當中,大明移民佔據了絕大多數,少數的土著也是已經無足輕重。

    所以在南洋省這邊,都是以種植園爲主的模式,有商行圈佔的大量種植園,也有大明移民個人的種植園。

    象林省的情況也差不多,象林省原先交占城,占城的本土原住民被安南後黎王朝給殺的七七八八,歸附大明之後,他們的人口也是很少,並且積極的融入大明的統治。

    所以象林省也是以種植園經濟爲主,大量的種植園遍佈整個象林省,大量的使用奴隸進行耕種。

    至於鄭和行省,情況又有所不同,鄭和行省地理位置特殊,處在麻六甲海峽這裏,人口稀少,大明在這邊一方面是修建海峽城市,控制麻六甲海峽,發展港口經濟,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在推行種植園經濟。

    最特殊的還是要算這交趾,交趾這裏的人口非常多,在以前還是安南國的時候,安南就算是整個南洋地區的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爲這裏的人口衆多。

    儘管經過了去年大軍的一番殺戮,但是這裏的土著依然非常多,儘管有大量的移民過來,但是人口結構上面,本土土著的人口依然還是佔多數。

    這也就導致了在交趾這裏,種植園經濟並不盛行,主要還是以小農經濟爲主,種植園經濟無法盛行起來。

    阮大自然是不明白朝廷爲什麼要強制要求他們這些本土土著的孩子去上學的深意了,說到底還是爲了鞏固大明在這裏的統治。

    在永樂朝的時候,大明曾經就統治過這裏,但是很快又失去了對這裏的統治。

    其中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一個是大明當時在這裏的統治主要還是依靠本地的這些士族門閥,他們忠於大明,大明的統治就穩固,他們一旦有野心,大明在這裏的統治就要崩潰掉。

    這就好比是以前西南土司的問題,土司就是一方土皇帝,是不是鬧一鬧以此向大明朝廷這邊要好處。

    當時,大明在交趾這邊統治,比起西南土司來還要更嚴重,因爲這裏的士族門閥比土司的力量還要更加強大。

    另外一個主要還是漢人太少,西南地區好歹還有很多的漢人,所以土司儘管反覆無常,但是大明還是能夠有力去鎮壓。

    交趾這裏的漢人少,大明朝廷除非是長期駐軍,否則是根本無力鎮壓本地的這些叛亂的,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統治這裏的興趣了。

    正所謂得其地不足以供養,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了。

    此外,文化上的差異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雖然大明對這裏的影響非常大,這裏使用的文字也是漢字,但讀書識字的人太少了,自然不足以像中原地區一樣,形成文化上的認同。

    吸取了這些教訓,劉晉在掃蕩交趾的時候,自然是採取了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就是沉重的打擊交趾本地的士族門閥,不僅僅出動大明軍隊清理這些士族門閥,同時還派遣了朝鮮、倭國武士團掃蕩,狠狠的打擊了本土的這些士族門閥勢力。

    沒有了這些士族門閥,就等於是沒有了領頭羊,剩下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翻不起什麼風浪,隨便給點稅賦上的甜頭,有喫有喝就足以讓他們接受大明的統治。

    其次就是委派流官,整個南洋幾省,所有的官員都是從大明委派過來的流官,甚至於連官府的衙役、差役等等當中都有大量退伍的大明士兵來充當。

    儘管一開始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和難題,但因爲是委派的流官,斷絕了本土這些人掌握權力的機會和可能,統治就更加的穩固。

    接着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上的同化和融合,和西域、河中地區一樣,大明在這裏也是全面推行漢家文化,全面推行大明化的政策。

    要求所有人必須改漢姓取漢名,學習大明官話,學習大明文字,行大明禮儀,過大明節日,尊孔孟之道。

    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從小孩子的教育開始抓起,建立學校,招收本土的學生,向他們關注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忠君愛國之道以及宣揚身爲大明人的優越等等。

    強制要求這些本地人的孩子上學,正是出於此,目的是爲了推行漢家文化,促進民族的融合,鞏固大明對這裏的統治。

    軍事和制度上再牢固的統治,也不如文化和民族上的融合,只有擁有共同的文化,語言和文字,縱然是將來大明衰弱了,這裏依然將會成爲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時候即便是大明人不說什麼,這些接受了先進優秀漢家文化教育的本土人,他們自己都會以大明人爲自豪,以漢家文化的傳承者自豪,成爲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於這一點,在後世已經不止一次次的證明了這一點,文化上的認同和融合才最強的融合和同化手段。

    阮大不明白這其中的深意,他只是一個最底層的老百姓,他只知道自從大明皇帝統治他們之後,他們的日子確實是好過了很多。

    稅收低了,糧食多了,如果勤奮一些的話,還可以漢人開辦的作坊、工廠、種植園裏面做事,收入也相當可以,日子比以前要舒服多了。

    對於這樣的底層來百姓來,誰當皇帝並不重要,是大明人也好,還是他們本地的人也好,誰能夠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纔是最重要的。

    PS:腦袋暈,有卡文,寫的很亂,沒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