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貞觀俗人 >第1383章 呂宋包稅
    “還有一事,就是朝廷讓折錢納稅,可各地卻又要加徵火耗,這火耗加徵的數量也沒有個統一說法,都是各地想加多少加多少。

    其實火耗這種東西,歷朝歷代都有,比如說漢朝時,徵納運京的米穀,以被雀鼠偷食損耗爲名,稱爲雀鼠耗。漢朝規定,每繳糧食一石,得加耗兩鬥,在後漢隱帝時,甚至納糧一石要加耗四鬥。

    但是加耗的這個糧食,其實並沒有入國庫,而是進入地方官府的小金庫裏,一般是做爲地方官府的辦公經費,以及官吏們的私下好處。

    之前大唐開始折錢納稅,不收實物稅了,統一收錢,可不管你是繳銅錢還是銀錢還是金幣,他們都要收火耗,理由是這些錢還得融鑄等等,有損耗,這就是放屁了。

    畢竟大唐的錢又不是那種成色不一稱量的銀子,而是各種錢幣,都是標準面額使用的,哪來的什麼損耗,又不需要你融鑄。

    所以說到底,就是爲了多拿這筆火耗錢而立的名目罷了。

    於是乎,朝廷又沒得到半點好處,百姓卻憑添了許多負擔,最後全便宜了地方,尤其是這筆錢還大多成了官吏們貪污的收入。

    “陛下,貞觀初朝廷設立轉運司,在各地設常平司,建常平倉、轉運倉,本來目的就是便於朝廷全國調度錢糧、稅賦的。有這麼良好的體系在,地方百姓們的田賦納糧,根本就不會有什麼麻煩,百姓們也可少被商人盤剝,而官府直接收上來這些田賦糧,也能充實國家儲備,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太師之意,是仍然恢復貞觀時的徵稅辦法,田賦、礦課皆徵實物?然後取消火耗?”

    “火耗也不是說完全取消,畢竟如實物稅的話,也確實會有一定的耗損,但這個耗損量得由朝廷來定,不能地方隨意想徵多少就徵多少,有人敢徵一成,有人就敢徵兩成,有人敢徵五成,有人就敢加徵一倍,所以必須得是朝廷定例,並且規定這些火耗也必須歸公,然後由朝廷來調拔這筆錢的用度。”

    “比如說各地徵稅收的這筆火耗,實物的話加耗一成,如果是納的錢幣,則加耗半成,這筆錢都要列入專賬,並專款專用的。”

    火耗歸公。

    加上新設的稅務總署專門負責徵稅,那麼以後,稅務就是由大唐朝廷稅務總署垂直領導,同時接受地方官府監督、協同。

    稅賦由稅務部門直接徵收,地方官府做配合。

    徵上來的稅賦錢糧,都直接入稅務部門的倉庫和賬簿,包括那筆火耗。

    火耗另立賬本,最後彙總中央,再拔回地方,並做好具體分派,比如多少用做地方官衙的辦公經費,多少用做地方官吏們的福利補貼等。

    這筆錢專款專用,得公開透明,不能成爲一筆糊塗帳,更不能成爲官員們貪污腐敗的溫牀。

    “稅賦徵收從地方官府中劃出來?”

    “沒錯,如今朝廷在道一級,已經是分設了安撫使司、轉運使司、觀察使司和提刑使司,各有分工,安撫使司負責一道軍政,轉運使司負責一道的稅賦財政和糧食運輸和儲備,並物價平抑、賑災救濟。觀察使司負責一道行政,提刑使司負責一道的司法刑獄與監察。”

    “四司互不統屬,直接向中央負責,同時又互相監督。”

    各道的轉運使司,本身來說就是專門負責稅賦財政這塊的,管徵稅,也管糧食的儲備、運輸,還管平抑物價、賑災救濟等,同時工商這塊也歸他們管,可以說,經濟稅賦有關的,都是他們管的,還要加上運輸和倉儲等。

    但在道以下,州縣兩級行政,基本上還是一元制的,州刺史和縣令主管一州一縣,不管是民政還是稅賦又或是司法都是一起管的。

    秦琅現在就是要把稅賦這塊,繼續分出來,各州要設稅務廳,各縣設稅務局,連鄉里都要設稅務科,總之就是垂直統領稅務這塊,道轉運司、州衙、縣衙,也只是輔佐協從徵稅,稅賦徵上來的錢糧等,他們也沒資格碰。

    許多王朝最後崩潰,本質上都是稅賦出問題了,收不上稅,自然就沒財政,沒錢什麼都辦不了,養不了兵,養不了官和吏,最終就只能崩潰滅亡。

    秦琅還是希望大唐能夠長治久安,能夠國運昌隆的。

    大唐興盛繁華,呂宋也才能安享盛世、穩步發展嘛。

    “統計署和調查署是做什麼的?”皇帝問。市舶總署倒是一聽名字就能知曉,這是跟各地市舶司有關的。

    統計署自然就是掌握大數據的,比如說天下人口多少,奴隸多少,戰馬多少、田畝多少,又比如每年糧食產量多少,礦產多少,鹽茶等產量多少。

    總之,他們就是統計數字的,定期更新。

    正如國家每隔十年就要搞一次人口統計一樣,掌握了精準的戶籍人口、田畝等數字,才能精準的做出政策調整。

    甚至根據朝廷的稅賦財政收入,才能做好財政開支預算。

    當然,統計總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通過這些數字,來監督中央和地方,也同樣要監督新設立的稅務總署、市舶總署等。

    所有的數字得對的上。

    稅務總署專門負責徵稅,但朝廷不能完全只聽信於他們,該徵多少稅賦,徵收了多少稅賦,得統計總署拿數字來驗證。

    同樣的,市舶總署每年徵收了多少市舶關稅,通過抽解和買拿了多少貨,倒手賺了多少錢,這個也得有詳細精準的數字。

    轉運司常平倉和買了多少糧食、商品,又平價出了多少糧、貨,都得有數字驗證的。

    掌握的這些數字,既監督各部門的虛實,同時也爲朝廷政策方針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那調查總署呢?”

    “陛下,調查總署屬於司法機構,與統計總署分工合作。”

    皇帝一下子明白了,假如統計署統計的數字,跟其它部門報上來的數字對不上,那就就交由調查署去調查覈實,深挖細查。

    一個負責統計,一個負責調查。<br查。

    這調查總署甚至有幾分鎮撫司的感覺,但更加側重於配合統計總署的數據調查,比如稅務、市舶、鹽鐵、度支等計相領導下的經濟部門的內部調查監管。

    “太師真是考慮的長遠周到,說到這稅務,朕也正好有件事要跟太師說。”

    “是關於呂宋的事情。”

    皇帝拿起一道詔敕遞給秦琅。

    秦琅掃過,發現這是道已擬好還未發出的詔敕,內容是皇帝對呂宋的稅務,由先前的按呂宋稅收的三分之一上繳國庫,改爲撲買,定額一百萬貫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