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扶亂唐 >第598章 以史爲鑑
    李氏家族出自北周隴西貴族,在弱肉強食的南北朝時代,爲了保持政權競爭力,這些人世代享受最頂級的教育,還飽受權貴圈政治、文化的薰陶,其個人水平,遠非後世一些白手起家的帝王家族所能比擬。在太原起兵前,劉文靜就曾向他人誇讚李世民“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往大了說就是像劉邦和曹操,這正是李世民天生的優勢。

    華夏古代親自打江山的皇帝不少,但像李世民這樣從頭至尾親臨第一線的比較罕見。他年僅十六歲時,應徵救援落入突厥包圍圈的楊廣;其後跟隨父親鎮守太原,多年與突厥鐵騎對抗。

    而在太原起兵後,那些對大唐至關重要的血戰,基本都是李世民親自指揮的,比如西進長安途中血戰宋老生,平定曾讓唐軍吃了大虧的西秦薛氏父子,擊敗劉武周、收復太原,血戰虎牢關、一戰擊敗竇建德與王世充,討伐劉黑闥等等,在這些戰鬥中,他幾乎每次都在第一線衝殺,甚至多次差點踏進鬼門關。

    所以拋開了他的性格和六親不認的小步伐,還是沒有太多黑點的。

    而在李倓看來,從他和李世民都是一個皇帝的角度上來看的話,在冷兵器時代,多年衝殺在第一線,看盡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對人內心的震撼可想而知。飽嘗戰爭艱辛的李世民,深知創業的艱難,也與那些跟隨自己的文臣武將感同身受,並建立起一定的戰友情誼。這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李世民從來沒有架空、屠殺功臣,因爲他自己就是功臣中的一員;同時,正是因爲深知打天下的不易,他纔有聽取意見、任人唯賢的主動性。

    因此,李倓得出的結論是貞觀年間的和諧君臣關係,主要得益於李世民的個人經歷。而後世的其他帝王,很少有他這種從戰場中浴血奮戰成長起來的閱歷。

    當初李世民鼓動自己的老爹李淵太原起兵,正是看準了楊廣失道、天下大亂;而其後跟隨他們的朝廷文武,大部分是隋朝的舊臣,以及收編自各路起義軍。

    身爲亂世的親歷者,初唐君臣對於統治失序帶來的巨大浩劫有着深刻體會。在登基之後,李世民時常與那些隋朝老臣交流,探討楊廣爲什麼會敗壞他父親楊堅留下的雄厚基業。

    隋煬帝爲何會失敗?原因固然有方方面面,但李倓倒是也分析了不少,畢竟跟他所在的這個時候這些事也沒過去太長的時間,這與他憑藉個人出衆才華、剛愎自用脫不了干係。

    當年李世民時常閱讀楊廣的書作《隋煬帝集》,看完後也都會發出這樣的疑惑:“看他的文章,處處包含着堯舜之道,但爲啥行桀紂之事?”

    而那些隋朝舊臣們的口徑則很一致:“依仗才華,剛愎自用,不聽人言。犯了錯誤自己卻茫然不知。”也正是因爲如此,李世民纔不禁感慨:“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名言也是由此總結而來。

    李倓看了這些事兒之後也是相當的有感慨啊,當一個皇帝,他楊廣的才華絕對是不下於李世民的,結果大隋竟然那麼短命,白白讓李世民撿了個大便宜,實在是個讓人比較難受的事兒,不過話又說回來,李世民當初可能也爲楊廣感到挺憋屈的。

    也正因爲有着這個想法,他還多次指責手下的隋朝老臣當初爲啥不向楊廣進諫。

    比如在貞觀元年,他就質問杜淹,當初爲啥不勸阻隋煬帝巡行江都;後者狡辯楊廣聽不進去不同意見。李世民隨後則發出了靈魂三連問:你知道楊廣聽不進諫言,那爲啥還要在他的朝堂裏混日子?既然你在他手下領俸祿,那爲什麼不盡忠進言?如果你說自己當初在楊廣手下人微言輕,那麼後來去王世充那裏位極人臣,卻仍舊不進諫,這又怎麼解釋?

    一番轟炸下,杜淹被噎得無言以對,只得表示今後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李世民這才轉怒爲笑。

    就是在這種危機感之下,貞觀年間纔出現了君明臣直、上下和諧的官場景象。但可惜的是,在李世民死後,自小養尊處優的唐高宗李治逐漸失去了這份危機意識,朝廷中逐漸缺少敢言直諫之臣,大唐的政治風氣逐漸走上了下坡路,直到李隆基到位了之後纔再度有所改觀。

    研究完了李世民,李倓也多多少少明白了,說到底,在王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由於缺少機制的制衡,若要實現和諧的君臣關係、清明的政治風氣,很大程度上要靠皇帝個人;但個人總有喜怒哀樂,總會有弱點,這也是我國封建王朝總是走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原因。

    李倓雖然現在乾的不錯,但是他也不敢說自己就是個沒有啥弱點的皇帝了,只不過他腦袋裏面的東西很多,多到能讓手底下這些人對自己服氣,他們對自己服氣了,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走了,自己的弱點他們自然也就看不見了。

    但是在武藤一郎這件事上,李倓還真就不知道這些臣子還能不能繼續保持着對自己服氣的狀態,因爲他在皇帝的位置上時間長了,當某一些方面有了變化的時候,他還是能夠感受得到的。

    要是之前自己想要拿出來什麼新政的話,別人他就不說了,起碼劉晏肯定是會鼎力支持,最先跳出來的,但是這一次,劉晏卻一點都沒吱聲,就好像是這件事跟他這個宰相一點關係都沒有一樣。

    劉晏這個人李倓還是瞭解的,他是不怕得罪人的,能讓他產生了這樣的情緒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從內心裏面也是不認可這件事的,所以纔會在這個時候在李倓的面前裝聾作啞。

    但是他們宰相在這裝聾作啞的,李倓自然不能硬生生的讓他們同意這個事兒,因爲李倓要的是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