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
    巴黎和會是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

    二十七個戰勝國的代表一千人蔘加,其中全權代表七十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等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參加巴黎和會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古巴、厄瓜多爾、尼加拉瓜、巴拿馬、祕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希臘、危地馬拉、中國、泰國、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亞、捷克斯洛伐克、烏拉圭、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獨立國家,還有英國的自治的領地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北京政.府選派陸徵祥、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組、王正廷五人爲中國代表,組成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

    團員總計五十二人,其中專家十七人,外籍顧問五人。

    五名代表中,只有陸徵祥是民國四年簽訂中日密約的經手人,其他代表多爲新興外交家。

    巴黎和會只規定中國代表二人,陸徵祥和顧維鈞是正代表,其他三人爲副代表。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一九一二年學成回國後,任內閣總統祕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一九一五年起歷任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等,多次代表中國出席國際會議,爲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過不懈努力。

    一九四五年六月,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其後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等職。

    這是個對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長達十二卷的《顧維鈞回憶錄》陸續出版後,近代史學界曾掀起一波研究顧維鈞的熱潮,在涉及重大的外交問題時,往往會引用他的回憶錄。

    施肇基(1877年4月10日-1958年1月3日),字植之,康奈爾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民國時期外交官。是康奈爾大學第一位中國留學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回國後,先後在郵傳部、哈爾濱關道、吉林省、外務部任職。是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

    魏宸組(1885~1942年),字注東,湖北江夏人。清法政通榜舉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與吳祿貞、李書城等人從事反清活動。

    曾協助孫中山籌組歐洲同盟會,任巴黎通訊處編輯。辛亥革命後回國,任京津同盟會外交部長,旋赴滬上參與南北和議,被南京方面推爲外交次長。民國後,曾任北京國務院祕書長,不滿袁世凱倒行逆施辭職,後赴荷蘭任公使,曾任國民黨總務部幹事。

    中國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主要的目標是:

    (一)收回戰前德國人在山東省內的一切權益。

    (二)借國際會議主持公道,取消民國四年中日條約的全部或部分。

    (三)取消外國人在中國享有之一切特權,如領事裁判權、租界、關稅協定等。

    (四)結束德國、奧國在華之政治與經濟利益。

    會議由美、英、法、意、日五國各出兩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也因此而稱“十巨頭”會議。

    三月二十五日,決策的十人會議縮減爲“四巨頭”會議:爲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

    實際上,重大問題都由美、英、法三國代表決定。

    這是個不平等的會議。

    首先,是把出席會議的國家分爲幾等。

    第一等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戰國”,即英、法、美、意、日五大強國,它們有權出席一切會議。

    第二等是享有局部利益的交戰國,如比利時、巴西、中國、希臘等大多數國家都屬於這一類,只能出席討論與它們有關問題的會議。

    第三等是與德、奧集團斷絕外交關係的國家,如祕魯、玻利維亞等,它們只有在會議討論的問題直接涉及這些國家時才能派代表團出席。

    第四等是中立國和即將獨立的國家,它們只有在五強之一的邀請下才能出席有關會議。

    其次,各國代表的人數也是不平等的。

    會議規定,英、法、美、意、日五強各派五名代表。

    比利時、巴西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各派三名代表。

    中國、希臘、沙特、波蘭、葡萄牙、泰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各派二名。

    英國的自治領地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各派二名,新西蘭派一名;其他國家各派一名。

    參加會議的各國都各有打算,試圖通過會議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法國。法國爲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五百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

    和會的第一天,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利用致開幕辭的機會發表了長篇演說。他不僅以戰勝者的口吻譏諷戰敗的德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恥辱”,同時還提出了制裁戰爭禍首、肢.解德國的基本方案。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以法國首席代表的身份當選爲大會主席。克里孟梭對德國懷有強烈的復仇情緒。他出席巴黎和會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以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爲此,他在十人會議上提出,法國不僅要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要將法國的邊界東移到萊茵河,並主張將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各省合併成一個獨立國家。

    意志堅強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個極端自信的理想主義者。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發展迅速,成了世界首富。他認爲,根據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應當放棄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擔當起領導世界的重任。

    他堅決抵制法國的主張,更着迷他會前提出的“十四點計劃”。在巴黎和會首次發言時即提出要優先討論國聯盟約問題,強調國聯盟約與對德和約應當成爲統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任何國家都有約束力。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巴黎和會上也很活躍。他工於心計,城府深沉,爲了維護英國開始動搖的霸主地位,在巴黎和會上極盡縱橫捭闔之能事。他時而同法國站在一起對付美國,時而同美國結成聯盟壓制法國。當美法爭得不可開交之際,他常常以調解人的身份周旋於其間,從而爲英國撈取了不少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