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
    馮國璋在一九一八年十月交卸總統後不久,便回河間原籍休養。

    馮在滿清末年當過禁衛軍統,禁衛軍轄有一師一旅,其軍餉比正規軍多。正規軍每師每年只有一百三十萬元,而禁衛軍則有二百萬元。

    民國二年(1913年)馮調任江蘇都督時,禁衛軍改編爲第十五、十六兩師,隨他到江蘇。軍餉每年三百六十萬元,還是比別的部隊要多很多。

    民國六年八月,馮到北京任總統,第十六師留駐南京,第十五師改編爲總統拱衛軍,隨馮北上,移駐北京。

    馮在總統軍事處下面,專門爲第十五、十六兩師設立糧餉局,派自己的親信張調辰爲糧餉局督辦。

    馮國璋下臺後,總統府軍事處裁撤,第十五、十六兩師改歸陸軍部直轄,糧餉局仍然保存。一九一九年六月,這個糧餉局被陸軍部裁撤,馮大爲生氣,想到北京爭回這個權利。

    馮到了天津,徐世昌邀請他到北京來先調停直皖之爭,然後進一步調停南北之爭。但馮一直怕小徐下毒手,遲遲不敢到北京。

    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馮國璋終於壯着膽子來到北京。

    九月二十六日,段祺瑞設宴爲馮國璋接風,這是他們府院相爭公開翻臉後的首次見面。兩人畢竟是多年好友,矛盾也是因爲公事,沒有什麼私人恩怨,很好化解。更何況此一時彼一時,酒席間一笑泯恩仇,談得反而很投機,馮段相互間甚至說了許多心裏話。

    席間,馮勸段不要偏聽徐樹錚一個人的話,段雖不以爲然,還是不住地點頭。這一次晚宴,北京政.府傳出了馮段已破鏡重圓,復歸於好。

    安福系擬補選馮國璋爲副總統,以緩和直皖兩系的戰爭危機。老謀深算的徐世昌,則想用兩位下臺的前總統(黎元洪和馮國璋)出面調停南北。他同時草擬了一套全國統一後的大舉裁兵計劃,想由南北各推舉元老三人組成裁兵委員會,北方元老是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南方元老是岑春煊、唐繼堯、陸榮廷。

    但是,馮迫切想解決的是,清償欠第十五、十六兩師的軍餉。

    徐很痛快地下一手諭:“第十五、十六兩師仍歸馮前總統節制”,並將糧餉局恢復。

    由於馮國璋入京的目的已達,或許是無所事事的時間太長了,也想出來做些事。再說,主和本是他的心願,於是,他也高調加入徐世昌的主和與節餉裁兵的浪潮之中。

    但是,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馮國璋在裁兵高.潮中,病逝北京帽兒衚衕私邸。

    臨危時他曾口授張一麐遺電,希望和平早日實現,本人以不能親見統一爲憾。北京政.府通令全國下半旗三天。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分別親赴馮寓弔喪。段祺瑞在馮靈前想起了小站練兵、數十年悲歡離合,不禁放聲大哭。徐世昌則送一萬元爲馮的治喪費。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亦作華甫.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河間西詩經村。

    馮家原是村中大戶,其祖父馮丕振,家境富裕,有地三百畝,爲該村四大戶之一。其父馮春棠,因科舉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災,家道逐漸中落。馮國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馮佩璋,常年經營戲班,奔波外鄉;老二馮蘊璋,自幼讀書,被選爲拔貢;老三馮琥璋,文庠生。?他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5年後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鋪毛公書院讀書。

    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志遠,性情豪放。因用心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光緒七年(1881年),馮國璋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兩年。因家境艱難,光緒九年(1883年)輟學回家。

    爲了找尋出路,光緒十年(1884年),二十五歲的馮國璋隻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任文書的族叔介紹,入伍當兵。因馮國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經常幫助士兵書寫家信或幫夥房記賬,人緣不錯,亦取得了該營統領劉祺的信賴。經劉保薦,馮國璋進入天津武備學堂,習步兵科。

    該學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爲培養淮軍中下級軍事人才創辦的。聘有德國軍事教官,所設課程有兵法、地利、軍器、炮臺、算法、測繪,並操習炮隊,步隊、馬隊、工隊及分合陣法,另外還兼學經史。

    馮國璋是該學堂第一期學員。在學習期間,他曾回原籍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特設數學附生額,因他擅長算術,考中秀才。後返回天津武備學堂繼續學習軍事。

    馮國璋經過刻苦努力地學習,精通槍炮陣式,熟習營壘作業,各科成績優秀,得到該學堂總辦蔭昌和德國教官的賞識。

    光緒十五年(1889年)七月,馮國璋從該校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馮國璋已屆而立之年,他不安於現狀,想建立軍功,出人頭地,於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進入聶士成軍中效力。

    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馮國璋曾隨聶士成赴東北和朝鮮等地考察和測繪地形。爲時半年,跋涉數千裏,餐風宿露,歷盡艱險。所達之處,對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繪圖說明,地形地物,瞭如指掌。所蒐集的資料以聶士成之名編成《東遊紀程》一書,由馮國璋任注說編輯,及至第二年聶士成率部在朝鮮和東北等地抗擊日軍時,這部著作發揮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故此,馮國璋得到了聶士成的垂青,被任命爲該軍軍械局督辦。

    甲午戰爭後,馮國璋得聶士成保薦,以清朝駐日公使裕庚隨員身份赴日。馮國璋在日本期間,爲考察日本軍事,結交了日本軍界人士福島安正、青木宣純等人,並博覽大批近代軍事著作,取得了大量有關軍事教練的資料。他不捨晝夜,抄錄和整理了幾大本有關軍事訓練和近代軍事科學發展的“兵書”,馮國璋亦因此大長才幹。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馮國璋回國後,將精心整理好的筆記資料呈送聶士成,聶士成又轉呈袁世凱。

    當時,袁世凱正在積極籌辦小站練兵事宜,急需軍事教學人才,見到馮國璋所整理的軍事資料如獲“鴻寶”,遂招馮國璋入小站輔佐編練新軍。與馮國璋同時進小站的,還有他在武備學堂時的同學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

    馮國璋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深入淺出,深受學兵的擁護和愛戴。未幾,馮國璋即被任命爲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不久,又升爲督操營務處總辦。馮國璋鑑於新建陸軍初創,在訓練工作上應有所遵循,經過精心籌劃,與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力編成《訓練操法詳晰圖說》二十二冊,成爲隨營學堂的標準教科書,也是清朝末年我國軍事學校和編練新軍的主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