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
    對於直皖之戰,段祺瑞一直都是信心滿滿。奉軍入關,雖然對他打擊不小,但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還是信心十足,只是覺着可能要多費些周折。萬沒想到,一直以來自認爲手握的虎狼之師竟如此不堪一擊,打了三天就兵敗如山倒。

    這是一個很剛強的人,自覺無顏以面對天下,幾次想自戕,都被左右及時攔下。

    “勝敗兵家常事,畢竟是北洋軍內爭,究竟還有同袍之誼,直軍也不會做的太過。”

    聽到這樣的反覆解勸,段沉吟了許久,派人把靳雲鵬找來。

    靳見到老段,不知說什麼好,也不知段找他何事。他雖是皖系的人,但不知爲什麼對皖系的失敗反有些幸災樂禍。只是,他竭力掩飾,故意裝出很痛心的樣子。

    段此時此刻哪還有心思顧及這些,只是簡單地說:“事已至此,你和他們還可以談話,趕快去和他們商討停戰吧,條件方面我沒有什麼意見,只希望不要把戰爭帶進北京城。”

    有說在戰前,段曾要求所部,儘量少用重炮,可見他不願意看到太多的傷亡。這說明,老段這個人還是較爲良善的。

    靳雲鵬從府學衚衕段公館出來,就去找傅良佐,請他去天津跑一趟,代表靳自己向直軍求和。

    傅到了天津徑赴直隸省長公署求見省長曹銳,曹銳沒有見他,也不准他離開,他便被軟禁於省長公署。

    前線軍隊一隊隊狼狽地逃回,北京城的風聲也越來越緊。段祺瑞萬般無奈,只好放低身段滿面羞愧地去見徐世昌,請徐下一道停戰令,免得北京城遭浩劫。

    徐世昌待段辭出後,望着他的背影,冷笑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當天,徐世昌頒下停戰令:“前以各路軍隊因彼此誤會,致有移調情事,當經明令一律退駐原防,共維大局。乃據近日報告,戰事迄未中止,羣情惶懼,百業蕭條,嗟我黎民,何以堪此?況時方盛暑,各將十躬冒鋒鏑,尤屬可憫。應責成各路將領,迅飭前方,各守防線,停止進攻,聽候命令解決,用副本大總統再三調和之至意,此令!”

    十九日,段祺瑞通電引咎辭職。

    電雲:“保定曹經略使、天津曹省長、盛京張巡閱使、南京李督軍、南昌陳督軍、武昌王巡閱使、開封趙督軍、歸化蔡都統、寧夏馬護軍使同鑑:頃奉主座電諭:‘近日疊接外交團警告,以京師僑民林立,生命財產極關緊要,戰事如再延長,危險寧堪言狀?應令雙方即日停戰,速飭前方各守界線,停止進攻,聽候明令解決’等因,祺瑞當即分飭前方將士,一律停止進攻在案。

    “查祺瑞此次編制定國軍,防護京師,蓋以振綱飭紀,並非黷武窮兵,乃因德薄能鮮,措置未宜,致召外人責言,上勞主座之廑念。撫衷內疚,良深悚惶!查當日即經陳明,設有貽誤,自負其責。現在亟應瀝陳自劾,用解愆尤,業已呈請主座,准將督辦邊防事務,管理將軍府事宜各本職,暨陸軍上將本官,即予罷免;並將歷奉獎授之勳位勳章,一律撤銷,定國軍名義,亦於即日解除,以謝國人。謹先電聞。”

    一直到最後,段祺瑞都沒有出言責怪任何人,而是把所有的責任自己來扛,這就是人品。不像張敬堯,出了事不惜把自家兄弟和忠心耿耿的義子推出去。

    細看這個電報,禮貌地提到了那麼多對手,竟沒有此戰最重要人物吳佩孚。肯定不是漏掉,是段對吳太恨之入骨了。

    段在皖軍戰敗後,由團河回到府學衚衕,既不逃天津,也不奔租界。

    皖系之敗,不只在東西兩戰場上,其他各處也是敗訊頻傳。山東德州本被皖軍馬良攻入,守將商德全退走。隨後奉軍往援,奪回德州。信陽方面皖軍趙德龍與河南旅長李奎元激戰,趙亦敗北。察哈爾都統王廷禎響應曹吳,率軍入駐康莊,在居庸關方面與皖軍一戰,皖軍照樣大敗。

    段祺瑞的失敗,是徐世昌很樂見的。徐有他的打算,想在直奉兩系之間保持一個均衡,希望其他各省的軍閥也保持原有地盤和地位,互相牽制,這樣他就可以成爲一個有職有權的總統了。

    他主張對段寬大,只要解除了兵權,就可自由安居,且應予以相當的優遇。至於其他人,除了少數民憤特別大的首要外,也儘量少株連。

    徐的寬大主張得到張作霖的贊同,張和皖系並沒有血海深仇,不必趕盡殺絕。而他正想乘此機會收集皖系的殘餘,壯大自己,自要收買人心。

    曹錕是主張懲辦一切與戰事有關的皖系政客和安福系分子,但爲了保持和奉系的友好,而儘可能遷就張作霖。

    但是,吳佩孚不一樣,堅持要肅清安福分子,查抄禍首的財產充作善後經費,解散安福國會,幽禁段祺瑞於湯山。

    直皖戰爭雖然十八日已經結束,直到二十三日直奉兩軍的先頭部隊纔開到北京,二十四日大隊人馬開到,分別接管了南北苑的兵房。

    七月二十三日北京政.府特派王懷慶督辦近畿軍隊收束事宜。

    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寧晉縣鳳凰鎮南塔莊人。

    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酒賭成性,母爲人文弱,家道中落。王懷慶八歲上下就和家裏人一起下地種莊稼,給人家放牛、牧羊,十歲的時候,就擔負了更繁重的體力活兒,象脫坯、蓋房等等。

    十二歲即喪母失怙恃,繼母虐待殊甚。一八八九年夏,十五歲的王懷慶不堪繼母和父親的虐待,私自離家遠奔他鄉。適時恰逢直隸提督聶士成在蘆臺招兵,王懷慶入伍,由於他勤儉耐勞少言,獲得了聶士成對他的青睞,因而不斷升遷,後入北洋武備學堂第二期學習。

    一八九三年升爲千總,後成爲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兼帶馬步衛隊。

    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聶士成戰死在天津八里臺子。王懷慶於槍林彈雨之中揹負聶回營棺殮,並親送靈柩至聶原籍安徽合肥安葬。由於聶家感激,效死於主將的忠義之名轟動一時,而當道者嘉許之,譽之爲“忠義”。此後,聶母專函介紹王投到袁世凱麾下。

    他是徐世昌在軍界第一心腹親信,資格甚老,與“北洋三傑”同輩。一九一二年後先後任薊榆鎮守使、北京步軍統領、京畿衛戍總司令兼第十三師師長、熱河都統,熱察綏三特區巡閱使。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寓居天津。

    雖還是一朝“天子”,但不能一朝“臣”了。

    二十四日準免財政總長李思浩、司法總長朱深、交通總長曾毓雋職。派田文烈兼署交通總長,財政、司法兩部則由次長代理部務。又準免京畿衛戍司令段芝貴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