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57章 四巨頭會議
    而那個時候北京政.府,也正陷入諸多難題之中,首先的問題是國會。

    衆所周知,民主共和體制的本旨在於對權力機制的相互制約。

    民主共和體制,是建立在對封建專制否定的基礎上。英國學者洛克把國家權力分爲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法國學者孟德斯鳩在此基礎上提出“三權分立”理論,主張通過法律規定,將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交給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管轄,既保持各自的權限,又要相互制約保持平衡。

    三權分立並非是唯一一種權力相互制約的制度,但它所體現的,設立權力制衡系統,防止任何一種職權受到濫用的原則,表達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真諦。

    一個國家只有總統而沒有國會,這和封建專制和獨裁有什麼區別呢?由於皖系一手製造的安福國會已經宣佈停會,無論在法理還是在事實上,北京政.府都迫切地需要有一個國會。廣州雖然有一個國會,可是廣州的國會是不承認北京政.府的。

    明白人總是有的,於是,北京政.府便通令各省根據舊選舉法進行國會的改選。

    應該說,這手法還是很高明的。一方面,選出了新國會,廣州的國會就應該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南方的“護法”護的就是舊約法,根據舊選舉法進行國會的選舉,南方的護法也似乎是出師無名了。

    在北京政.府看來,由此便可以達成南北和平統一的目的。

    但是,南方強調其護法的目的是恢復舊國會,並不是用舊選舉法選舉新國會,對北京政.府的國會重新選舉,根本不予理會。

    不只是南方,皖系的封疆大吏浙江督軍盧永祥也反對改選國會,其他北方各省也不熱心支持這個選舉。

    結果,重新選舉國會的舉措,不但不能得到南方的支持,甚至連北方的內部也無法協調。這便使得北京這個在民主共和旗幟下的政權,一直處於沒有國會的狀態中。

    沒有國會自然不行,但國會的事終可以放一放,對北京政.府,最緊迫的是沒錢。用老百姓的話說,沒啥別沒錢,北京政.府沒的正是錢。

    北京政.府多少年來就是靠借債度日,特別是借外債。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借錢首先得有抵押。這些年來,押鐵路、押關稅、押礦、押鹽,該押的差不多都押了,再借外債好像沒什麼可押的了。就算有抵押,政.府不靠譜也沒人敢借給錢,一個處於分裂和動亂中的政.府,誰信得過?把錢借給你。換個政.府不承認了,借的錢不就打水漂了。借錢是一種投資,投資講求回報,別說回報,本都回不來,這樣賠本的事哪個外國銀行肯幹。

    窮並不只是徐世昌和靳雲鵬內閣這屆政.府,可以說北京政.府一直是窮的,滿清政.府就更不用說了,窮得賣官。不過在徐、靳時代和以前的政.府不同的是,以前不管怎麼說,還能借到錢,到了他們這裏告貸無門了。

    這一時期,北京和全國各地到處鬧窮。軍費積欠了八九個月,各省都有規模不同的兵變,而各省的軍政負責人,也都爲了財政問題而傷透腦筋,向北京催款的電報似雪片一樣飛來。

    民國十年年一月,張宗昌所屬暫編第一師在贛西兵變,給江西人民帶來的是一場浩劫,陳光遠派兵強行將這個師解散。

    湖北的宜昌和沙市也發生兵變,燒殺焚掠無所不爲,且侵擾到外國商店,引起了外交團的嚴重干涉。還有保定,本來是直系的大本營,駐軍廿三師是直系所屬最精銳的部隊之一,也因欠餉而引起了兵變。

    各省軍人紛紛在自己轄區內截留國稅,或其他款項。如王佔元在湖北擅自發行地方公債,李厚基在福建濫發省庫券,馮玉祥在信陽扣留京漢路款等。

    北京城內,參謀、陸軍、海軍等都組織了“索薪團”,他們曾發表通電,請求救助飢寒。將軍府的將軍們也請求給資遣散。其他公務員更是一片哀泣,一時北京各部有“災官”之稱。北京的教職員也組成了“同盟罷工”,大專八校學生則掀起了“讀書運動”。

    屋漏更遭連夜雨,民國十年二月四日,外蒙第二次宣佈獨立。在外蒙駐軍的褚其祥旅、高在田團突圍退出庫侖。

    北京政.府希望張作霖派兵“援庫”,張作霖表示因爲積欠軍餉而不肯出兵。後來北京方面拼湊了一筆軍餉撥給張,錢到手後張還是按兵不動。

    造成民國政.府“窮”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誰都能看清的,是軍費開支太大。因此,自袁世凱去世後的北京政.府,每一個當政者都強調“裁兵”,可是沒有一個辦得到。

    靳雲鵬說在他的任內做到了“裁兵”,他舉出實際數目,如邊防軍、西北防邊軍、第十一、十五兩師以及張敬堯、吳光新、張宗昌等軍隊,合計裁撤達二十萬人。這倒是事實,只是,這些軍隊都是在戰場上被打散或戰敗、鬧兵變被裁的軍隊,並非有計劃的裁軍。

    而另一方面,戰勝一方所擴充的,大大地超過了戰敗被裁的。因此實際情況是,全國軍隊的數量是越裁越多。

    靳雲鵬的裁兵計劃是:各省按現有兵額一律裁減二成。全國兵額規定爲卅九個師、十個旅。靳寫信給曹張二人,徵求兩位“東家”的意見。他甚至表示他自己的去留決定在這件裁兵工作上,如果裁兵不能成功,他便將掛冠。

    直系的曹錕、奉系的張作霖兩位巨頭,對裁兵問題都不正面發表意見。

    曹錕方面說:如果東三省辦得到,直隸也可以辦到。

    張作霖則說:如果先發清欠餉,東三省當然辦得到。

    而張的條件,正是北京政.府無法做到的。其實,就算北京政.府能辦到,處於擴張期的奉系也是不會裁軍的。

    江蘇督軍李純突然死去,王佔元竟成爲南北之間一個大紅人。湖北地處南北的要衝,他和湖南的趙恆惕、四川的劉湘都很融洽,川湘都有依賴湖北的地方。

    這段時間,鄂督王佔元不時向北京政.府報告他的善鄰政策的成就。諸如拉攏某人已獲成功,某省不久即可取消自治,與四川湖南互不侵犯等等。

    北京政.府正在殷切地盼望全國統一,以便早日向外國借款,所以王佔元這些消息是最受歡迎的。

    很快發表王佔元爲“壯威上將軍”和“兩湖巡閱使”,使他繼李純之後儼成爲長江三督的領袖。

    靳雲鵬邀請曹錕、張作霖到天津開會,王佔元於是而變成了第三名被邀請的巨頭。

    四月十五日張作霖到了天津,十六日曹錕也趕到,靳雲鵬於十八日趕到天津。王佔元則因河南發生戰事,京漢路中阻,沒有及時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