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
    二月六日,英、美、日三國領事??,聯袂赴農林試驗場把魏邦平接了出來。魏已在那兒住了十天。魏於八日前往香.港休息,胡漢民則於九日由香.港回到廣州。

    沈鴻英派鄭士瞻到上海謁見南方政.府大總統,表示願意追隨,南方政.府大總統復書諭以大義:“國家之事須正當辦法,乃能得正當解決。絕非挾私任術,好逞陰謀,與民治之道背馳者所能勝。中間或能僥倖,得一二勝利,結果亦終歸於敗,可以斷言,此古今中外之成事具在,可資考證者也。”

    一九二三年二月十五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偕譚延闓、楊庶堪、徐紹楨等由上海動身,十七日抵香.港即下榻楊西巖寓。

    十八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在香.港發表蔣中正爲大本營參謀長,並電催來粵,電雲:“介石兄鑑:頃閱兄與滄白、湘芹兄函,甚慰。展、季二兄現時均有重要職務,須暫留滬及赴浙、奉,此間須兄助至切,萬請速來勿延,並已發表兄參謀長,軍事樞機,不可一日無人也。”

    二十日,南方政府大總統在楊西巖宅對香.港的工商領袖作“裁兵築路”的演講。

    有言:“爲實踐裁兵宣言起見,當從廣東裁兵始,或謂廣東若裁兵,他省來攻奈何?則應之以兵不貴多而貴精,苟廣東有十萬兵,將其裁去一半,餘一半之精兵,當能衛省及保護地方有餘。至所裁之兵用以築路,則全省道路自通,地方自然發展,則兵之工價雖厚於兵餉亦無妨,而兵亦甘於築路而不願當兵也。”

    二十一日,南方政.府大總統由香港抵廣州。爲了接待他,滇軍讓出農林試驗場爲大元師府。

    此時,南方政.府大總統已改稱自己爲大元帥。

    因爲這時的北京政.府,至少在形式上已經恢復了法統,也恢復舊國會。他這次回粵,不但不再提自己的總統職位,也不再提護法二字。這樣的姿態,毫無疑問是有利於南北統一的。

    與此同時,他又把所有軍事力量改稱爲討賊軍。討賊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管是直系還是別的什麼人,將其定義爲“賊“,就可以興兵討伐。

    大元帥府設立後,任命胡漢民爲大本營總參議,與孫洪伊、汪兆銘、徐謙駐上海。廖仲愷爲財政部長,鄧澤如爲建設部長,譚延闓爲內政部長,伍朝樞爲外交部長,古應芬爲法制局長,劉紀文爲審計局長,朱培德爲參軍長,楊庶堪爲祕書長,林雲陔爲金庫主任,徐紹楨爲廣東省長。

    徐紹楨,字固卿。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人。幼承家學,刻苦勤讀,通漢宋儒學,精研熟記近代新戰術及各國軍制、軍學、軍器。

    這是個有傳奇色彩的人。

    光緒六年(1880年),在廣西懷遠縣任職。光緒二十年,中光緒甲午科廣東鄉試舉人。旋爲廣西藩署幕僚,嗣後歷任福建武備學堂總辦,江西常備軍統領,廣東全省營務處總辦,蘇淞鎮總兵和江北提督。

    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全國編練新軍,徐紹楨奉派至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調任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負責編練新軍。他倡行徵兵制,徵集各地有文化的健壯青年嚴加訓練。光緒三十一年,新軍第九鎮成立,徐任第九鎮統制。他制訂新軍編制章程及典範令學,爲各鎮仿效。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對徐紹楨等嚴加防範,以頑固著稱的兩江總督張人駿,調江防會辦張勳、緝私營統領王有宏等部舊軍羣集南京,卻只發給新軍每個士兵五顆子彈,並不斷向新軍挑釁。

    徐紹楨委曲求全,借秋操爲名,於十月三十日率軍屯兵距南京十五公里的秣陵關,一面等待時機,一面分遣人員赴各地聯絡。

    城外舊軍則對新軍採取包圍之勢,把炮口對準秣陵關。

    十一月四日,兩名滿族軍官懷槍求見徐紹楨,企圖行刺。徐忍無可忍,率部投向革命軍,響應武昌起義,並與湖北軍政.府偵察員蘇良斌聯合攻打南京。由於後援不濟,於拂曉乘霧撤退。

    新軍初戰失利,徐紹楨率軍向鎮江退卻。旋赴上海與民軍總機關及旅滬各團體接洽集議,策劃大舉進攻南京。

    徐紹楨分析南京外圍地勢及清軍之佈防,作了進攻南京的周密部署後,即親臨前線督戰,一舉攻克天堡城,控制了戰局,南京遂告光復。革命軍取得這一重大勝利,使長江以南全部爲革命軍所有,穩定了漢口、漢陽失守後的戰局,開南北統一之基。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一??日徐被任命爲南京衛戍總督。

    南京臨時政.府曾以八釐公債十萬元鉅款獎酬徐紹楨。徐提出一萬元爲女子北伐結束費,一萬四千元爲《民立報》補助費,其餘一概繳還歸公,他還將南京的住宅獻給國家,以清廉自勵。

    同年四月,袁世凱爲籠絡人心,委任徐爲參謀總長,徐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極爲憤慨,堅辭不就,自請解除兵權赴上海就醫。

    袁後又兩次電請任倉場總督,授以軍政、鹽政、稅務、外交四權,徐均斷然拒絕。九月,陸軍總長段祺瑞以徐光復金陵,功績顯赫,呈請袁世凱授以勳位,徐亦固辭不受。隨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而遭迫害,徐紹楨被迫流亡日本,隱居神戶。直至袁死後始返國。

    民國六年七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徐應孫之邀,由滬至穗,共同護法。

    一九二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孫發佈大元帥命令:“桂軍總司令沈鴻英着將所率全部移駐肇慶,所遺北江一帶防地,着滇軍總司令楊希閔迅即派隊接防,西路討賊軍總司令劉震寰所部,着駐石門、東莞、虎門各地;東路討賊軍第四師長石春榮所部移駐羅定等地,此外各部隊,就現在地點駐紮,自經此規定後,各部軍隊非奉本大元帥命令,不得擅自移動,致滋紛擾。”

    大本營成立後,孫首先致力於裁兵工作。先調查各軍實數,限於三月二十日前,將該軍營數和駐紮地點,造具軍官姓名、履歷及兵士名冊,呈報大元帥府。由大元帥派員分赴各軍駐在地,逐一點驗,倘有虛額不準再招,而老弱無槍支者,則一律裁汰。

    三月二十日孫發表“裁兵之重要與處置方法。”

    孫此番回粵,對外方面則力求西南各省步調一致,幾經磋商,乃與唐繼堯、劉成勳、熊成武、趙恆惕、譚延闓、劉顯世等西南領袖聯名通電,宣告對西南時局之意見。

    內稱:“我西南各省,決以推誠相見,共議圖存,棄前事之小嫌,開新元之結合。分災恤患,載之簡書,外間內讒,一切勿受。兵爲防守,不爲爭奪,雖折衝疆場,爲義興師,而終不背和平主旨。其他各省有被直系蹂躪,頗同心敵愾者,文等爲之敬執鞭弭,所不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