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434章 知難而上
    如今的北京大學,簡稱“北大”,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覈單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爲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21世紀學術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大擁有31個國家級研究機構、93個省部級研究機構和19個校地校企共建機構。

    北有清華北大,南有復旦交大,在當下中國,一個考生能考上北大,雖然比不上古時候中狀元,但肯定不比中舉差。

    在回顧蔡元培任校長之前的北京大學的歷史,不能不談到二個人,其一是何燏時,其二是胡仁源。

    何燏時(1878年-1961年),字燮侯,浙江省諸暨縣人。

    1898年清政府選派學生留日,何燏時以優異成績入選。到日本後,他先進預備學校學日語,1899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1902年考進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採礦冶金系,1905年7月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獲工科學士學位。他是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正規大學畢業第一人。

    1906年春,何燏時自日本回國,任浙江省礦務局技正,同年冬調北京任學部專門司主事兼京師大學堂教習。1907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大學制度,籌劃圖書設備及建築事宜,歷時數月,返國後就任京師大學堂工科監督(即工學院院長),兼新校舍建築主任。

    他性格剛毅,行事果決,一掃舊日官場拖沓之風,在其主持下,1909年建成京師大學堂德勝門外新校舍,1910年2月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經、法政、文、格致(理科)、工、農、商等7科,由此初具大學規模。

    1913年秋天,教育部爲減省經費,幾次要停辦北京大學,欲將之併入天津北洋大學,遭到何燏時及全校師生反對。

    何爲此給大總統呈文,曰:“辦理不善,可以改良;經費之虛糜,可以裁節;學生程度不齊一,可以力加整頓,而唯此一國立大學之機關,實不要遽行停止。”

    由於何燏時和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與社會輿論的壓力,當局準備裁併北大的企圖被打消。雖然不久,他因與當時的教育總長髮生齟齬,並不滿袁世凱獨裁而辭職。

    何燏時任職京師大學堂和出掌北大時,正值北大逐步走向正規大學的關鍵時期,學科的設置,校舍的興建,經費的籌集,風紀的整頓,學制的改革,學校的保全,“何皆與有力焉”。他且又以校長之力,延攬許多人才到北大任教。據沈尹默回憶,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及他自己,皆由何延攬入北大。

    這是個極有民族氣節的人,1932年僞滿政府成立,其舊友鄭孝胥、羅振玉欲推舉其出任僞教育部長,爲他堅決拒絕。

    抗日戰爭時期他因積極抗日,被推舉爲浙東遊擊區人民代表,兩次參加浙東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45年1月,在浙東敵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當選爲參議會副議長。

    新中國成立後,何燏時歷任中.央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政.協浙江省.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等職。

    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號仲毅,浙江吳興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後留學日本,畢業於仙台第二高等學校。此後留學英國學習造船,畢業於推爾蒙大學。

    回國後歷任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京師大學堂教員、北京大學預科學長、工科學長,北京大學代理校長、校長。

    離開北京大學之後,曾任賈德耀內閣教育部總長,後於1926年3月接替茅以升擔任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卸任後任浙江大學工學院教授。此外,他還編寫了《中等應用力學》《機械工學教科書》,翻譯了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蕭伯納的《聖女貞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盧良恕就是胡仁源先生的外孫。

    1913年11月,胡仁源(1883—1942)代理北京大學校長,後正式擔任校長。胡仁源本人科舉及第後,曾進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學習,隨後留學日、德等國。一般認爲胡仁源的教育思想較爲守舊。他在北京大學校長任上所聘請的一些教授,多系清末遺老和士大夫,如辜鴻銘、劉師培、姚仲實、陳石遺、黃季剛等人。

    1917年入讀北大,後曾任民國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有一段評價:“等到辛亥革命以後,稱爲國立北京大學,最初一些做過初期校長的人,對於這個學校,也沒有什麼改革,到了袁世凱時代,由胡仁源代理校長,胡仁源爲人,一切都是不足道,但是聽說當時不曾列名於籌安會,上勸進表,倒也算是庸中佼佼者。”

    也就是說,羅家倫對蔡元培入主北大前的幾任校長都評價很一般,只對胡仁源拒絕擁戴袁世凱稱帝一事很爲稱道。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凱策動軍閥官僚和御用文人們拼湊各種各樣的請願團體,上書國會要求改變國體,擁戴他當皇帝。北京大學校長鬍仁源和教授也成爲他竭力拉攏和收買的對象。他先封胡仁源爲“中大夫”,又授給北大一些教授四等、五等“嘉禾章”。接着他的兒子袁克定“就使人說仁源率大學諸教授勸進”,但遭到胡仁源和北大教授們的嚴詞拒絕。

    “仁源本諸教授之意持不可,謝使者。大學遂獨未從賊。”面對權勢不爲所動,堅守道義,體現了胡仁源的風格氣節。

    胡仁源對北大也進行了一些整頓工作和一系列規劃,對本科和預科分別進行調整充實,陸續引進了一批國外留學歸來的中青年學者來校任教,尤其在1913—1915年,陸續聘任了一批留日歸國、傾向革新的章太炎弟子,如馬裕藻、朱希祖、黃侃、沈兼士、錢玄同、馬敘倫、沈尹默等人到北大文科任教。這些學者注重考據訓詁,以治學嚴謹見稱,這種學風以後逐漸成爲北大文史科教學與科研中的主流。

    1915年11月,胡仁源根據蔡元培主持定製的《大學令》,設北大首屆評議會,聘請陳介石、辜鴻銘、馮祖荀、俞同奎、陶孟和等爲評議員,議決校政“大事”。胡仁源的此制度與後來蔡元培改革時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胡仁源是將此制度付諸實踐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