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
    震天動地的吼叫聲,嚇壞了故宮裏的那位小皇帝,還以爲又發生了什麼與他有關的變故。

    而總統府裏,徐世昌正在爲剛從日本回國的章宗祥公使設宴洗塵,作陪的還有錢能訓、曹汝霖、陸宗輿等。外邊不時傳來數千學生要向美、英、法使館請願,向日本使館示威的消息,這頓宴會喫得很不是滋味。

    警察總監吳炳湘也跑來轉告曹、章、陸三位:“學生的怨氣很大,請諸位暫留公府,千萬不要出府回家。”

    蔡元培人雖在校長室,心卻一直追隨着遊行隊伍。先是聽說趙家樓起火了,大批軍警出動,後來又聽說總算沒有開槍彈壓,學生們已平安回來。最終的消息是,以許德珩爲首的三十二位學生已經送監,其中北大學生就佔了二十名。蔡元培再也不能坐視了。

    當天晚上,北大全體學生齊集法科大禮堂,商討營救方案。會場上羣情激奮,議論紛紜。有主張去圍攻國務院,打警察總監,把事情干脆鬧大的。也有人主張全體赴警察廳交涉,不救出被捕同學決不回校。

    這時蔡元培來到會場,同來的還有他邀來的法律專家王寵惠(他們一直在商討營救被捕學生的法律途徑)。

    據陶希聖等人回憶,蔡進到會場後,“安靜、祥和、從容”地對學生說:“現在不是你們學生的問題,是學校的問題,不只是學校的問題,是國家的問題。被捕同學,我去保出來,你們可以散會。”同時他也動情地說,“希望”學生“聽我一句話……從明日起照常上課”。

    散會後蔡元培獨自走出了會場,乘着那輛孫寶琦送的舊馬車,消失在夜霧中。

    他急於去拜訪一個人。剛纔他已聯絡了北京十四所高校的校長,定於次日下午在北大開會,打算成立以他爲首的“校長團”,全力營救學生。而王寵惠也從法律方面提醒他,縱火事件已授人以炳,政府萬一提交法庭審理將後患無窮。

    馬車終於在一片寬敞的大宅院前停了下來。他要找的正是閒居在家的孫寶倚,這位當年清政府的駐德公使,即是促成他1907年留學德國的恩公,也是段祺瑞平時最爲敬重的長者之一。

    蔡元培開門見山,請求他對段氏說明學生的舉動全出自愛國熱情,希望能儘快釋放。孫寶琦卻深表猶豫,他深知段祺瑞那位“參戰督辦”的性格,覺得這件事鬧得太大了,心裏實在不想捲入這場是非,怕丟了老面子,還遭人怨恨。蔡元培的遊說失敗了。

    關於此事,還有一個版本。

    說蔡元培在會場對學生承諾說:“你們安心上課,並且不必外出,我保證在三天之內,把被捕的同學營救出來。”

    其實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他來到了段祺瑞敬重的老前輩孫寶畸家中,請他代爲說情,並表示“願以一人抵罪”。老人因爲這件事鬧得太大,深表猶豫。見孫老面有難色,蔡先生就用了“堅硬的柔軟”的辦法:呆坐在孫老先生的會客室裏,不走不說,從晚上九點一直過了十二點也不走,直到孫老答應全力以赴以後纔回家。

    而就在這天深夜,在北大西齋的學生宿舍裏,羅家倫正激情澎湃地爲《每週評論》寫稿,名字就叫《“五四運動”的精神》,是他第一次在中國發明瞭“五四運動”這個名詞。

    這天子夜,當蔡元培孤身一人乘車疲乏地回家時,北京城裏又發生了一件大事。雖然有關這次遊行示威的消息,遭到了嚴密封鎖,但還是有幾位學生蒙過政府的耳目,通過天津租界的一個外國機構發出一份電報。這電報就成了5月5日轟動上海各大報紙的特大新聞。

    上海聞風而動。當天下午,上海公共團體如中國教育會、商會、職業工會等紛紛致電北京政府,要求撤去三位賣國大員,無條件釋放被捕的學生領袖。

    整個上海都焦急地等待着政府答覆,但一直杳無消息。

    學生們首先不耐煩了,率先宣佈罷課。成羣結隊地上街演說,沿着南京路挨戶勸說店家罷市。不到一個鐘頭,南京路上的所有店戶都關上大門。罷市風聲迅速地蔓延開來,全上海的商店都關門,成千上萬的市民在街頭聚談觀望,交通幾乎阻塞。正當租界的巡警束手無策時,卻不知從哪涌來了一隊童子軍,代替巡警維持起街頭秩序並指揮交通。

    五四運動很快從上海和北京,蔓延到了全國。

    5月5日是星期一,學生並沒有按照蔡元培的“希望”去上課。這天上午,各校學生代表聚集北大,成立北京中等以上學生聯合會,發動了大罷課。

    下午,蔡元培召集北京高校校長到北大商討營救對策,當即組成以蔡元培爲首的“校長團”,隨後蔡率“校長團”先後去警察廳、教育部、國務院及總統府交涉。

    6日晚,在蔡元培一行人的強烈要求下,當局終於妥協,同意“有條件放人”。條件是國恥日不準學生參加國民大會,各校學生次日起一律復課。蔡元培等當即予以承諾。

    當晚十點左右,蔡回到北大,召集學生領袖羅家倫、方豪等人說明交涉經過,勸說他們動員學生次日上課,並表示“可以用生命人格爲擔保”。

    7日上午,被捕學生被各校用汽車接出,一起到了北大。蔡元培與北大師生齊集紅樓門外,列隊歡迎這些獲釋的學生,場面很沸騰。

    關於五四運動,前邊已經做了較爲詳盡的介紹,就不再累述了。這裏想說的是,蔡元培在這場運動中究竟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五四運動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和北大等在天安門舉行的慶祝歐戰結束,和大家對巴黎和平會議的期望是有直接關係的。再往遠了說,和新文化運動,和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和對學生所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肯定是有關係的。

    因此,如有些人所說,五四精神至少有一半是體現在蔡元培身上的,因爲每一個清醒的人都會認識到這樣的事實:沒有北大就沒有五四,而沒有蔡元培先生就沒有這樣的北大。

    經過這一系列改革,北大在短短的兩三年內脫胎換骨,由一個“官僚養成所”初步轉變成爲一個“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在這個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裏,大師雲集,玉樹盈階,質疑問難,絃歌不輟,各種新學說、新思潮.噴薄而出爭奇鬥豔。

    “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爲大也。”改革後的北大,正呈現出蔡元培心目中的“大學”之“大”。這種“大”,不僅是大師之大,學問之大,更是精神之大,氣象之大。它表現爲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言行方式: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批判;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勇於求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