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
    在民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人無疑是繞不過的存在,就是被公認爲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的胡適。

    胡適籍貫安徽省績溪縣,1891年12月17日出生於江蘇省松江府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

    松江府是自中國元代起設立的地區行政建制區,是上海歷史文化之根,有“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之說。

    松江府前身爲華亭府。華亭是上海的古名,元至元14年(1277年),華亭縣升爲華亭府,次年(至元15年,即1278年),改名松江府,轄華亭縣。元至元27年(1290年),華亭縣東北部分鄉分出,新設上海縣,一般以1291年作爲上海正式設立行政建制的年份。明嘉靖21年(1542年),華亭縣和上海縣部分地區劃出,新設青浦縣,屬松江府管轄。清順治13年(1656年),新設婁縣;雍正2年(1724年),新設奉賢縣、金山縣、南匯縣和福泉縣;雍正8年(1730年),福泉縣併入青浦縣;嘉慶10年(1805年),新設川沙撫民(縣級)。

    川沙(上海浦東新區),長江入海口南側,由吳淞口呈弧形向東南婉蜒展開,枕黃浦,濱東海。屬江海沖積平原,長期來在江流和海潮的相互作用下,由積聚的沙洲逐漸連片成陸。境內平疇沃野,阡陌縱橫,既具江南水鄉特色,又有近郊海濱風光,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門戶,上海的東南屏障。北蔡、花木一線以西系老海濱平原,公元8世紀(唐代)時早有聚落。老護塘以西爲早海濱平原,北宋時成陸。老護塘以東系中海濱平原,宋、元時一片斥鹵直走東南,爲華亭“下砂鹽場”。欽公塘至人民塘之間的夾塘地區,系新海濱平原。明、清時期,長江主流改由南支入海,北端深泓逼岸,南部加速淤漲,清季延伸至今人民塘一線。

    在胡適那個年代,川沙所在的上海,算得上是個開放包容的城市,也是這個國家思想最爲活躍的地方。他雖出生後不久就很快離開,但在後來的生涯中,包括讀書和事業,有很大的一部分時間是住在上海的。可以說,這出生地的滋潤和養育,對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至關重要的。

    胡適的父親胡傳(1841—1895),行名祥蛟,字鐵花,號鈍夫;原名珊,字守三,人稱三先生,安徽績溪上莊人,出生於一個徽州茶商的家庭。是胡家第一個真正走上讀書做官道路的幸運兒。他自幼聰慧懂事,深得其家族中最有學問者,伯父星五先生的賞識,說他“是兒夙慧,必大吾家”。

    胡適的爺爺胡奎熙(律均)往來上海做生意,胡傳和母親(程氏)住績溪老家,並隨人稱星五先生的伯父胡奎照、族叔課讀於塾中。胡傳自幼身軀修偉,生性刻苦,課讀之外,每到茶市繁忙時,還要協助父親入山收購春茶。

    1856年,胡傳16歲,隨父運茶至上海。次年春,至川沙,受業於莊砥廉門下。1858年,通過上海縣試;次年,通過鬆江府試。

    1860年,20歲,返鄉與元配馮氏結婚。未及半月,太平天國軍隊攻陷績溪縣城,數度佔據其家園,一家人在刀兵、瘟疫、飢餓中度過五年。胡傳除了帶領家眷逃難,還協助督辦團練、與太平軍打游擊。

    1868年,胡傳28歲,通過上海龍門書院甄試,入院就讀,受業於揚州著名經師劉熙載門下,研習經史。在龍門書院三年(1868-1871),使胡傳的興趣由科舉考試轉向經世致用之學。他關心時事,深感科考時文浮漤不足學,致力古代軍事地理學,尤嗜《讀史方輿紀要》一書。

    1881年10月,剛過完中秋節,即自京師出發,費時42天,抵達東北吉林的寧古塔(11月27日)。以其堅忍的毅力,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得到朝廷特派督辦吳大澄和寧古塔副都統容山的賞識,1882年10月,特別向朝廷保薦,獲候補知縣的任命。在東北,做過土地測量、戶口調查、國界會勘、邊地墾務等工作,擔任五常廳撫民同知年餘,有“神君”、“良師”之譽。在東北4年又5個月(1881.10.27~1886.4),曾幾度遇險,幾乎喪命。其中一次奉命赴暉春,與俄國廓米薩爾會勘黑頂子邊界,中途遇大雪,迷失方向,陷在原始森林中,衣服鞋子都破了,且絕糧三日,凍餓交迫,可謂大難不死。

    後因母歿奔喪回故里。在家居喪年餘期間,吳大澄調升廣東巡撫,胡傳受吳氏之託,1887年11月,前往海南島調查黎族互鬥案。以一個月的時間,橫越海南島中心地帶,染瘴毒幾乎病死。

    1888年9月,協助吳大澄治理黃河,績效卓著。1889年,獲得“直隸州知州分發省分補用”的資格。他因此而帶家眷在江蘇省會蘇州等候了兩年,後來被派到上海任“淞滬釐卡總巡”(稅務官)。

    全家人隨之住到了川沙,不久胡適出生了。

    胡傳一生曾三次娶妻。初娶馮村馮氏,結婚不久死於太平天國的亂兵。續娶旺川曹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後不久便死了。曹氏所生的三個兒子,長子名嗣稼,行名洪駿,從小吸鴉片煙,賭博,是個敗家子。次子名嗣,行名洪騅,後改名覺,字紹之。三子名嗣,與老二孿生,行名洪,字振之。這便是胡適的三位兄長。

    胡傳第三次續娶的,是本縣中屯馮氏,名順弟,即是胡適的母親。

    馮順弟(1873年11月~1918年),17歲時成了比她大三十二歲的胡適父親胡傳的續絃。

    出上莊,過楊林橋,東北行十里許,即到中屯。馮順弟的父親是村裏的農民,名叫馮振爽,小名金竈。青年時參加過太平軍,隨軍裏的裁縫學得一手好裁縫手藝。

    他平日勤耕苦作,農閒時便給人家做衣裳什物,爲人勤儉正直,人稱金竈官。

    金竈的妻子第一胎生下個女兒。那是個重男輕女社會,而且農家更特別希望有勞動力。因此,金竈給女兒取名“順弟”,即含着順下來生個弟弟的吉利意思。果然第二胎生了個兒子,以後又接連生了兩個女兒。

    一家六口,生活雖然艱難,但生活還是過得去。但馮金竈心裏總壓着一塊石頭。祖上傳下來的老屋,在太平天國那幾年的戰火裏毀壞了。他發誓要重振家業,在那老屋的地基上建造一棟更大更講究的新屋。然而談何容易!金竈夫婦苦做省喫,木料磚瓦還是一點也沒有着落,沒有錢!

    馮順弟年齒漸長,懂事也比一般人家的孩子早。在家裏,她上侍父母,下扶弟妹,手腳勤快,爲人也賢慧,最得父母鐘愛,村裏人都說金竈修得了個好女兒。順弟也很體貼父母。望着父親夢想新屋而憂愁的面孔,她常恨自己不是個男子,不能幫助父親勞動,賺錢,建新屋。

    馮順弟16歲的這年春天,上莊的星五嫂來到中屯金竈家,給順弟說媒,說的便是她家的大侄兒,人稱“三先生”的胡傳。

    這一年,胡傳已經48歲了。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兒女都已長大。他在外邊做官,沒有個家眷實在不方便,所以打算續娶個填房。

    金竈夫婦聽了星五嫂的來意,當下心裏爲難。一來,怕攀不上做官人家,將來反讓旁人笑話;二來,三先生比順弟大32歲,又是填房,怕女兒不願意;三來呢,三先生已有一大堆兒女,大女兒大兒子都比順弟大好幾歲,這樣人家的晚娘不容易做,怕害了女兒一輩子。因此,金竈便對星五嫂說,這件事須同女兒商量,把媒人打發走了。

    晚飯後,金竈夫婦把上莊三先生要娶填房,星五嫂來說媒的事,對女兒說知。又說,做父母的也心裏爲難,要女兒自己拿定主意。順弟聽了,低着頭,半晌不肯開口,但心裏卻在緊張活動。三先生她是見過的,人家都說是好人。她想,做填房,可以多要聘金;前妻兒女多,又是做官人家,聘金財禮應該會更好看些。這是她報答父母的好機會,可以幫助父親建起他一生夢想的新屋。於是,順弟暗暗下了決心,應承了。

    八字開過去了,與胡傳的八字合過了;禮單送過來了;二月訂親,三月迎娶。於是,馮順弟嫁給了年長她三十二歲的胡傳。

    得到的財禮確實很豐厚,不久中屯馮家造起了一棟新屋。

    胡適出生時父親胡傳已經五十週歲,其母馮順弟剛滿十八週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