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
    胡適在1922年這一年兩次到濟南參加全國教育方面會議,一次是7月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一次是10月的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

    中華教育改進社。在中.央政治腐朽、地方主義擡頭、教育領域出現權力真空的時期,教育現代化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社團的羣體力量得以實施和進行。由於當時教育團體猶如一盤散沙,難以於全國收統一之效。

    鑑於此,1921年12月23日,新教育共進社、新教育雜誌社、實際教育調查社三者合併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以“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術,力謀教育改進”爲宗旨。

    推舉孟祿、梁啓超、嚴修、張仲仁、李石曾五人爲名譽董事,蔡元培、範源濂、郭秉文、黃炎培、汪精衛、熊希齡、張伯苓、李湘辰、袁希濤九人爲董事。1922年2月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董事會上,公推範源濂爲第一任董事長,聘陶行知爲總幹事。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社團。

    曾先後在濟南、北京、南京、太原召開年會,參與世界教育會議,創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辦有《新教育》《新教育評論》,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

    其主要成員包括胡適、張彭春、陳鶴琴等知名教育專家。

    中華教育改進社成立,對加速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的。該會是因後來的戰亂而中止活動。

    2011年12月23日,中華教育改進社恢復重建大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教育專家學者、社會人士以及媒體代表出席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恢復重建大會。恢復重建發起人之一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研究員。

    確定中華教育改進社使命:以專業的力量推進教育完善,致力於把教育辦得更好。其宗旨仍然是調查教育實況,研究教育學術,力謀教育改進。

    這爲後話。

    在1922年7月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會上,胡適參與推行國語教育、英國和日本賠款用途等問題的討論和規劃。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亦稱“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是民國初期民間教育社團。發起人沈恩孚、黃炎培、經亨頤等。由各省教育會及特別行政區教育會推派代表組成。宗旨:體察國內教育狀況,並應世界趨勢,討論全國教育事宜,共同進行。

    1915年四五月間在天津舉行第一屆年會,後每年舉行一次,至1925年,共舉行11次。歷屆年會所討論議決的提案,多爲當時國內教育界重大問題,如有關實業教育、職業教育、修改學制、義務教育、社會教育、推廣白話文及拼音字母等。

    1921年10月,廣州七屆年會制訂的《學制系統草案》,一年後由北洋政府略加變動,頒行全國,即“壬戌學制”。1922年八屆年會組織“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歷時8個月,擬訂《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直接影響20年代國內興起的課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會議主要討論的是新學制問題,胡適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參會,提出調和學制會議原案與廣州議案的主張,並作爲新學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對新學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學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將小學七年制改爲六年制,中學四年制改爲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學預科。大學本科仍爲四年,學生從大學本科畢業後進研究院。中等教育分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條路(師範教育包括在職業教育內)。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設初中,每省只設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學制正式公佈,除小變動外,全部依據濟南大會起草的方案。

    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說:“這一次我們把學制案告一結束,總算是一件快意的事。”

    胡適一直對作爲全國最高學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不是很滿意。1922年,他致力於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和北大學術刊物學術着作的設計謀劃。

    1921年底,北京大學評議會第三次會議公佈《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組織大綱》,決定改組原有的研究所,作爲畢業生繼續研究專業學術之所,計劃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國學和外國文學四門(實際只設有國學門)。所長由校長兼任,各門設主任一名,由校長於本校教授中指任。

    次年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正式成立。從組織結構看,包括三室五會。“三室”謂登錄室、研究室和編輯室,“五會”即歌謠研究會、明清史料整理會、考古學會、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

    其中考古學研究室可以說便是今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前身。着名金石學家馬衡先生爲該室第一任主任,該研究室還外聘羅振玉(1865—1940)、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1878—1945)等着名學者爲考古學通信導師,並積極主動尋求與國外考古學術界的合作,影響深遠。

    馬衡先生也因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爲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是中國近代大學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機構,也是最早對清代內閣大庫檔案進行整理的學術機構。北大國學門諸位學者率先確立了新的史料觀,開創了內閣檔案整理的四個第一:開國內學術機構整理內閣檔案之先河;首次對內閣檔案進行編目分類整理;首次將整理檔案與公佈檔案同時並行;率先用檔案訓練學生。

    這四個第一充分體現了北大敢爲天下先的學術風範,爲20世紀二十、三十年代整理內閣大庫檔案高潮的出現奠定了理論、方法、人才的基礎,爲研究清代史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2月28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召開第一次會議,胡適被推舉爲《獎學金章程》的起草人及國學門雜誌主任編輯,不久,他起草的《助學金及獎學金條例》獲得通過。

    1920年起,胡適任北大出版委員會委員長,1922年3月8日,他召集出版委員會,討論了出版計劃、《北大月刊》的管理辦法,以及計劃出版三種叢書《北京大學叢書》(英文類)、《北京大學國故叢書》、《北京大學國故小叢書》。

    胡適在日記中說:“此三事甚滿意,爲將來開無數法門。”

    3月16日,胡適參加《北大月刊》編輯部會議,會議決定廢止月刊,另出四個季刊:《國學季刊》、《文藝季刊》、《自然科學季刊》、《社會科學季刊》,其中《國學季刊》由胡適負責。3月21日,《國學季刊》編輯部開會,決定該刊採用橫排,做英文提要,這在當時的國內屬於首創。

    除此之外,胡適還在是年3月爲北大擬訂了《學術上的組織》草案。4月19日,他當選爲北大教務長及英文系主任,這樣,他在教學管理方面的時間投入較前爲更多,並提出了很多關於北大未來發展的提議。

    在10月3日北大評議會上,他提議組織新建築金募款委員會,即日開始募款,懸額40萬元,主要用於建設圖書館、大講堂和宿舍,這項提議獲得了通過。

    10月7日,他又在教務會議上提出一個議案:“本科各系學生之第一外國語,此後不限定必修單位;但每人於畢業之前,須經過一次外國語特別考試,要須能以中西文爲正確的互譯;不及格者,不得畢業。”此項提議也獲得了通過。

    胡適除了爲北大的發展出謀劃策,還積極爲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獻計獻策。是年6月10日,蔡元培先生邀集胡適等人討論高等教育問題,胡適提出兩項建議:(1)組織國立大學聯合會;(2)第一大學區(北京)國立各校合併。

    此外,胡適也很關注在華教會學校的問題,並堅持自己的主張。

    5月23日,胡適應邀與燕京大學教員座談,討論“教會學校在中國教育制度上的位置”問題。胡適首先肯定了蔡元培在《教育獨立論》中關於教會學校的意見,然後介紹了世界各國對於教會學校實施的英德式、美國式、法國式三種政策,討論了法國式和美國式政策在中國實行的困難。最後他希望教會內部自行改良以適應時勢的需求,包括禁止小學校中之宗教教育;廢止一切學校中之強迫的宗教儀節;與其教授神學,不如鼓勵教授宗教史與比較宗教;傳教的熱心不當爲用人之標準,當以才能學問爲標準等內容。

    是年,胡適在北京、天津和濟南等地作了多次演講,內容涉及國語教學、科學的人生觀、道德教育、婦女問題、平民自治等問題。其中2月19日胡適在平民中學演講《學生與社會》,是很精彩的,非常值得一讀。?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