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薩孟武、何炳松等十位教授發表了《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十教授宣言分爲三個部分,即“沒有了中國”、“一個總清算”、“我們怎麼辦”。

    在“沒有了中國”這部分中,作者們開宗明義地指出:“在文化的領域中,我們看不見中國了。”意思是說,中國五千年來所積澱形成的價值信仰和文化生態已經呈現整體性、根本性的坍塌與崩潰,中國人已經不是由自己的歷史傳統文化提供的精神世界和意義世界所維護調護涵育的中國人了。作者們認爲“鑽進古人的墳墓”的人(指復古派)和“抱着歐美傳教士的腳”的人(指西化派)尋找中國文化出路的結果已然證明同樣是失敗的失望的,而且使中國人更苦悶更迷惘。因此中國之局勢仍然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但“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是消失了”,因爲中國已經失去了自己在政治形態、社會組織和思想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特徵。所以,“從文化的領域去展望,現代世界裏面固然已經沒有了中國,中國的領土裏面也幾乎已經沒有了中國人。”而要使中國人成爲中國人,就必須從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必須用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在的中國,建設將來的中國。”

    在“一個總清算”這部分中,作者們對中國文化的歷史行程和現實境況做了一個大體概觀與評價,認爲中國文化在漢代以後就因循守舊、停頓不前了。直到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的鉅艦大炮才使中國人覺醒,並先後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康有爲、梁啓超的“維新運動”以及孫中山的“革命運動”。作者們認爲,“洋務運動”純粹是對西方的技藝模仿,“維新運動”純粹是對西方的政治抄襲,都是“中體西用”理論的見解與實行,是對中國皮毛的、改良的方法。只有孫中山主張對中國進行徹底的改造,並在新文化運動之後新覺醒的中國人的努力下取得政治改造的成功,使國家有機會進行政治經濟方面的重建。但在文化建設上中國人卻還是一片茫然無所舉措。復古派的錯誤在於忽視了歷史不能重演也不需要重演;西化派(含模仿英美派即自由主義派、模仿德意派即法西斯主義派、模仿蘇俄派即社會主義派)的錯誤在於忽視了中國問題的特殊性。作者們還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已經成爲各種主義思潮表演的舞臺與拼殺的戰場,而其背後卻是都有國際文化侵略勢力的魔手。

    在“我們怎麼辦”這部分中,作者們提出了進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五條原則和三個方法。五條原則中第一條是中國問題具有特殊性和時代性,因此文化建設應注意中國此時此地的需要;第二條是既反對復古也反對非古,主張對中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三條是以中國需要爲標準來吸收借鑑西方文化,但反對盲從的全盤西化;第四條是中國人應有急迫感和創造力,以便迎頭趕上西方文化併爲世界文化做出貢獻;第五條是進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的目的並不是要放棄大同理想,而是先建設和整合中國以便更好地促進世界大同理想的實現。五條原則可以概括爲:“中國是既要有自我的認識,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閉關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決心。”進一步說,就是“不守舊,不盲從”。不守舊就是反對全盤復古,不盲從就是反對全盤西化。根據這些原則,進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應採取“批評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即“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來進行。

    作者們在宣言的結尾表示,只有根據這些原則和方法,才能“使中國在文化的領域中能恢復過去的光榮,重新站着重要的位置,成爲促進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勁最強的生力軍。”

    《

    十教授的《宣言》發表後,引發了學術界持續一年多關於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的文化爭論。許多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對《宣言》的一些見解進行批評和質疑。

    3月21日,胡適作《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一文,對十位教授發表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批評,全文如下:

    新年裏,薩孟武、何炳松先生等十位教授發表的一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在這兩個月裏,很引起了國內人士的注意。我細讀這篇宣言,頗感覺失望,現在把我的一點愚見寫出來,請薩、何諸先生指教,並請國內留意這問題的朋友們指教。

    十教授在他們的宣言裏,曾表示他們不滿意於“洋務”“維新”時期的“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見解。這是很可驚異的!因爲他們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正是“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最新式的化裝出現。說話是全變了,精神還是那位《勸學篇》的作者的精神。“根據中國本位”,不正是“中學爲體”嗎?“採取批評態度,吸收其所當吸收”,不正是“西學爲用”嗎?

    我們在今日必須明白“維新”時代的領袖人物也不完全是盲目的抄襲,他們也正是要一種“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他們很不遲疑的“檢討過去”,指出八股,小腳,鴉片等等爲“可詛咒的不良制度”;同時他們也指出孔教,三綱,五常等等爲“可讚美的良好制度,偉大思想”。他們苦心苦口的提倡“維新”,也正如薩、何諸先生們的理想,要“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

    他們的失敗是薩、何諸先生們在今日所應該引爲鑑戒的。他們的失敗只是因爲他們的主張裏含的保守的成分多過破壞的成分,只是因爲他們太捨不得那個他們心所欲而口不能言的“中國本位”。他們捨不得那個“中國本位”,所以他們的維新政綱到後來失敗了。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帝制推翻了,當年維新家所夢想的改革自然在那大變動的潮流裏成功了。辛亥的革命是戊戌維新家所不敢要求的,因爲推翻帝制,建立民主,豈不要毀了那個“中國本位”了嗎?然而在辛亥大革命之後,“中國本位”依然存在,於是不久大家又都安之若固有之了!

    辛亥以來,二十多年了,中國經過五四時代的大震動,又經過民國十五六年國共合作的民國革命的大震動。每一次大震動,老成持重的人們,都疾首蹙額,悲嘆那個“中國本位”有隕滅的危險。尤其是民十五六的革命,其中含有世界最激烈的社會革命思潮,所以社會政治制度受的震撼也最厲害。那激烈震盪在一剎那間過去了,雖然到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痕,始終沒有打破那個“中國本位”。然而老成持重的人們卻至今日還不曾擱下他們悲天憫人的遠慮。何鍵、陳濟堂、戴傳賢諸公的復古心腸當然是要維持那個“中國本位”,薩孟武、何炳松諸公的文化建設宣言也只是要維護那個“中國本位”。何鍵、陳濟堂諸公也不是盲目的全盤復古,他們購買飛機槍炮,當然也會挑選一九三五的最新模特兒;不過他們要用二千五百年前的聖經賢傳來教人做人罷了。這種精神,也是薩、何十教授所提倡的“存其所當存,吸收其所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