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24章 幸運
    過去,他只懂軍務,駐朝後接觸到經濟、貿易、外交、財政。他肯學習,和學八股文不一樣,學這些實務他的學習能力極強。離開朝鮮,他已經熟悉和接觸了多門業務。這給他以後的人生,也積累了寶貴的個人素質資源。

    命運總是特別眷顧袁世凱,他剛剛離開朝鮮,便風雲突變。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清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軍艦和運兵船隻,挑起了對中國的戰爭。

    七月二十八日,又向中國駐牙山的軍隊進攻。

    八月一日,中國對日宣戰,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由於準備不足,又對日本的兵力和戰力知之不多,戰爭一開始就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

    清**內部,一直有主戰派和主和派。李鴻章是主和派,袁世凱雖然不屬於主和派,但他是李鴻章的人,不管他願不願意,,在人們的眼中,他肯定是主和派。

    仗打得不好,但主戰派不想承擔戰敗的責任。

    日本什麼時候冒出這麼多人?什麼時候集聚了這麼強的戰力?我們怎麼不知道?怎麼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是誰的責任?這事該歸誰管?

    袁世凱呀!袁世凱是幹什麼喫的?袁世凱幹什麼了?

    正好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主戰派把追責的矛頭指向了袁世凱。

    派人去查,先查往來電報。

    看到前期袁世凱自以爲是和主觀武斷的對日本情勢的判斷,袁世凱的責任好像是越來越大。

    有人甚至提出,這袁世凱是不是內奸?是不是裏通外國?怎麼和日本人配合的這樣的默契?一份接一份的電報,一份比一份讓人生氣,一份比一份觸目驚心。

    殺袁世凱的頭以謝天下,差不多成了主戰派的共識,呼聲也越來越高。主和派的人看到鐵證如山,也趕緊把嘴閉上,他們同樣對袁世凱很生氣。袁世凱怎麼可以這樣?在追責袁世凱的問題上,主戰派和主和派好像達成了共識。

    但是,袁世凱是幸運的,因爲。也就在責任和罪名百分之百將要坐實的時候,他的那份請求增兵的電報冒出來了。

    誰也不是神仙,誰也不是能掐會算。日本事前的密謀和策劃不被知道,這應該沒什麼可奇怪的。

    日本大舉進兵朝鮮,人家袁世凱可是及時報告了。

    其實,我們知道,袁世凱的這份電報不是想向國內示警和報告軍情,而主要是爲自己開溜提供藉口。但是誤打正着,這份電報在關鍵時刻,救了袁世凱。

    我們說了,袁世凱是幸運的,幸運的天平總是向他傾斜。

    中日的這場戰爭,中國方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敗。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日本已經打進了中國東北。清軍則是節節敗退。

    中日戰爭期間,袁世凱被李鴻章安排在轉運局,負責籌集糧餉軍械。乾的怎麼樣很難考證,但逃命跑得比一般人快。

    由鴨綠江邊的九連城,退到鳳凰城,退到遼陽,退到新民廳,一鼓做氣,退回到天津。

    打不過人家了,只能請求停戰議和。一八九五年二月,清廷免去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被任命爲頭等全權大使,前去日本辦理交涉。

    李鴻章於三月十四日啓程去日本馬關,並在馬關被刺,險些喪命異國他鄉。

    打敗了的一方能有什麼話語權?這實在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四月十七日,李鴻章經過和日本的的一番談判,簽訂了那個一直被稱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談判不僅僅是談判桌前的較量,更是國家實力的較量。

    按照馬關條約,中國要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權,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

    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口岸,日本在通商口岸可設立工廠等。

    消息傳來,全國譁然。

    條約極大的傷害了國人的民族感情和自尊。悲憤欲絕,紛紛要求廢除此條約,堅決與日寇血戰到底。

    爲們前面提到了,清**內部,一直有二大派對立。一個是李鴻章代表的洋務派,一個是李鴻藻代表的清流派。

    李鴻章和李鴻藻,名字只差一個字,很多人以爲他們是兄弟,其實不是。

    李鴻藻:字蘭蓀,號石蓀,硯齋,是河北保定人。咸豐二年的進士,授編修,督河南學政,同治元年被提拔爲侍講。深受老佛爺信任,接連晉升爲內閣學士。署戶部左侍郎,加太子少保;這個時候正任吏部尚書。

    李鴻章則是安徽合肥人。

    他們雖然都是朝廷重臣,不但沒有親屬關係,也不是一個地方的人,而恰恰是死對頭。

    這時候,被馬關條約激怒了的這位主戰的李鴻藻,這位當朝的吏部尚書,一再上奏朝廷,殺李鴻章以謝天下。

    在全國人民和朝廷上下的一片聲討聲中,李鴻章躲在家裏不敢出門。

    殺他的頭倒是不至於,李鴻章的政治生命應該是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就是這樣,有權有勢的時候自然朋友滿天下,家裏的客人可謂絡繹不絕。可是,混到今天這個地步,可就門可羅雀了。

    這其實非常正常,你有權有勢,人家巴結你,是巴結你的權勢,而不是巴結你這個人。你沒權沒勢了,人家還巴結你幹什麼?

    李鴻章怎會不知這其中的緣由。

    只是,事到臨頭,還是有些傷悲世態炎涼。

    但袁世凱可不是這樣的人,回到天津後,馬上備下重禮去看望恩公。

    這要是在平日裏,在李鴻章大人風光無限的日子裏,這肯定是尋常之事,是必須的。

    像袁世凱這樣的近人,從外邊回來第一件事不是去他這裏,那纔是怪事!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來了,就來了,還帶什麼東西呀?”李鴻章感動地說。

    “中堂大人,一路上買了點土特產,幾棵高麗蔘,不是什麼稀罕物。”袁世凱把手裏的東西放下。

    “慰庭賢侄,你是剛回到天津吧?這個時候,難得你還能……”

    李鴻章搖了搖頭,好像沒想好用什麼詞語表達。

    “中堂大人,您對晚輩恩同再造,比天高比海深,沒有您老人家的護佑,我袁世凱怎麼會有今天。再說了,仗打不過人家,想停戰講和,不答應人家的一些條件,不給人家一些好處行嗎?總得有人去談,總得有人去簽字。不過是代人受過,代國家和朝廷受過。”

    袁世凱的這番話入情入理,說到了李鴻章的心坎裏。

    “哎!事是這麼個事,別人可不這樣想呀!”李鴻章長嘆了一口氣。

    “嘴長在別人身上 ,誰願意說什麼就讓他說去好了。我們無愧於心,權當耳邊風就是了。”袁世凱很會安慰人。

    好些天,李鴻章煩悶得很,心情也很糟,和袁世凱說說話,心情開朗了不少。想到自己今後,已經幫不上袁世凱了。送袁世凱走的時候,他叮囑袁世凱要特別注意和兩個人搞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