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84章 海軍起義
    在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的電文中,提到了“良以海軍盡叛”是怎麼回事呢。

    十月十七日上午,海軍提督薩鎮冰乘"楚有"號炮艦率巡洋艦隊抵達武昌江面,與先期到達的長江艦隊等艦隻會合。

    至此,清朝兩艦隊已大部到達指定位置,泊於漢口江面的艦艇計有三艘巡洋艦、四艘炮艦,五艘**艇。

    在九江、安慶等處,作爲後援的還有十多艘艦艇。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清朝海軍比較著名的大型戰艦隻有四艘,即"海圻"、"海容"、

    "海籌"、"海琛"號巡洋艦,除"海圻"系一八九九年向英國購買外,其餘三艘均爲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向德國**,排水量均爲三千噸。

    "海圻"艦因赴英國參加英皇的加冕典禮,未能參戰。

    當天,清政.府即下令海陸軍對武昌民軍實施全面攻擊。兩艦隊在三大艦率領下,在漢口江面上排成一字形,輪番向民軍陣地猛烈炮擊,民軍亦組織岸炮向清艦隊還擊。

    這一天雙方炮戰了三個小時,清艦一艘遭到重創,民軍亦傷亡很大。

    我們前面提到過,爲爭奪戰略要地劉家廟火車站,湖北軍政.府抽調了三千新軍,臨時徵召了一萬七千餘名熱血青年入伍,組成了一支二萬餘人的民軍。在十月十八日這天,對死守劉家廟車站的張彪率領的殘軍發起全面進攻。

    民軍是張彪殘軍的十倍,勝利看起來是毫無疑問的。民軍士氣正盛,張彪的殘軍士氣低落,戰鬥一開始就呈現一面倒局勢。

    戰略重地劉家廟車站就要落入民軍之手了,關鍵時刻海軍趕到,十多艘軍艦停在長江水面,向着民軍陣地猛烈開火。

    這突如其來的炮擊,迅速改變了戰局。

    在這連續的次炮戰中,細心的人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的艦隻火力雖猛,只看見江上火光閃閃,只聽炮聲隆隆,卻不見對方的陣地落下炮彈。

    這是怎麼回事呢?

    水兵文化素質普遍較高,頻繁的流動也必然使他們比別人更有見識。更何況水兵中很多人都有留洋的經歷,對清廷統治的黑暗和腐朽體會更深,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

    "海琛"巡洋艦管帶榮續乃一滿人。每次炮戰,他都強令下屬傾全力炮擊南北兩岸的民軍,掩護陸軍出擊。

    但二副楊慶貞、三副高幼欽等中下級軍官早就傾向革命黨,支持武昌起義,早在清廷下令增援漢口的命令下達後,他們就計議在赴鄂之戰中,刺殺榮續,率艦起義。

    炮戰開始後,"海琛"的進步官兵經權衡利弊,認爲單刺殺一個榮續,不足以成大事。不如聯絡其他艦艇一起行動,共舉義旗,影響會更大。

    於是,"海琛"官兵採取消極應付之策,雖猛烈發炮,但落點已經修正,炮彈盡落在附近山頭和稻田裏。

    與此同時,"海琛"與"海籌"、"海容"取得了聯繫。

    三艘巡洋艦掌管電訊的正電官都是傾向革命的,"海琛"正電官張懌伯、"海籌"正電官何渭生和"海容"正電官金琢章,早就通過各自的電臺互通了情況。

    爲了聯絡方便起見,三人臨時編訂了十二種英文密電碼,專門用於艦與艦之間溝通起義事宣,使三大艦之間的行動更加協調。

    馮國璋每次軍事行動,都要求薩鎮冰率艦隊主力前往配合。

    海軍給予了馮國璋的很大地炮火支援,馮國璋也越來越倚重海軍。

    雙方在水青山展開激戰時,清艦彈藥用盡後,遂紛紛駛往下游,退出戰場。北洋軍軍失去了海軍炮火的掩護,遂退往灄口一線。

    清艦補充彈藥後,又投入炮戰。雙方在三道橋、青山、劉家廟、諶家磯等地反覆展開拉鋸戰,傷亡都很重。

    攻打漢口時,馮國璋看到民軍以民房爲掩護抵抗頑強,要求海軍轟擊民房,遭到海軍的拒絕。

    殘暴的馮國璋遂下令放火焚燒民房,目的是使民軍失去屏障,無存身之處。

    一時間,長江兩岸火光沖天,百姓叫苦不迭。

    馮國璋的這一喪盡天良的舉動,不僅沒有使民軍退卻,反而激起了海軍官兵的強烈憤慨。海軍官兵們更加厭戰消極,又有更多的海軍艦艇和官兵加入了起義的行列。

    馮國璋對漢口人民犯下的這一濤天大罪,漢口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三十一日,武昌起義後雙方最激烈的炮戰開始了。清海軍艦隊經過重新部署和彈藥補充,又駛至漢口江面。從午後三時至四時止,以三艘巡洋艦爲首的兩個艦隊,向漢口革命軍猛烈炮擊,三艦左舷及首尾的二十一尊十至十五釐米巨炮,共發射炮彈七百餘發,炮聲震耳欲聾,硝煙瀰漫江面。

    馮國璋見狀,心裏極爲得意,心想,革命軍的士氣這一下將被徹底打垮了。

    實際上,早在炮擊之前,三大艦已通過電臺暗中商定,修正大炮瞄準點,使炮彈偏離民軍陣地。因此,看起來發炮雖猛,炮火雖密,但革命軍卻沒有多大的傷亡。這一次加入修正"炮擊"的已不是一艘二艘軍艦了,馮國璋還矇在鼓裏呢。

    參戰的海軍艦艇,以"海籌"、"海容"、"海琛"爲最巨,各艦均以此三艘巡洋艦馬首是瞻。要想策動清朝海軍起義,唯有這三艦出來領頭。而發號司令者,除管帶外別人很難有此權威。

    "海琛"、"海容"二艦管帶均是滿人,說服其起義不太可能,只有"海籌"管帶黃鐘瑛(福建閩侯人)是漢人。

    於是,三艦官兵暗中商議,決定在"海琛"和"海容"艦上祕密地開展自願參加起義的簽名運動,然後再在黃鐘瑛身上尋找突破口。

    祕密指示一下,二艦自告奮勇簽名者甚衆。這一步工作完成後,起義軍官纔將此舉目的告訴黃鐘瑛,並把簽名的名單交他過目徵求意見。

    黃鐘瑛其實內心早已傾向共和,但在當時情況下又不便明確表示支持,只是以默許來贊成這一行動。

    隨後,"海籌"將士又爭先恐後地參加了簽名,很快,三大艦的起義發動工作進入尾聲。

    在海軍官兵緊鑼密鼓地運動起義之時,馮國璋曾多次不解地提示薩鎮冰:"爲何海軍的戰力越來越差?軍心似乎有渙散之勢",表示十分憂慮和不滿。

    與此同時,武昌軍**大都督黎元洪也派人送信給他的老師薩鎮冰,力勸其起義反正。

    信中雲:"昔人謂謝安雲: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同胞萬聲一氣,謂吾師不出,如四萬萬同胞何?刻下局勢,只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至,山色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