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
    一個如同袁世凱這樣的公衆人物,能一點信用不講嗎?一個如此重大而又相左的政治取向,可以說變就變嗎?馬上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談何容易?

    但是現在,事情已經擺到了這裏,不是他袁世凱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不是他願意怎麼做就能怎麼做,而是不這樣做不行了。無論多難,必須要做的事總得去做;所謂不以個人意志爲轉移。

    還好,袁世凱已經提前做了滲透,讓梁士詒佈置駐俄公使陸徵詳等人,電請清廷退位。

    駐俄國大臣陸徵祥已電請外務部代奏:“今既政變紛乘,人懷民主,似不如追蹤太王,明詔父老,則先聖後聖德一道揆,既不以一人位號,塗炭海內生靈,仁人之報,利亦必溥。”   駐荷蘭國大臣劉鏡人,也發來內容相近的電報。

    這些奏摺,袁世凱已經轉交上去了,不至於清廷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朝廷肯定會提出,不是開國民會議決定嗎?還沒開會,沒做出決定,怎麼就要求退位呢?這也是很難解釋的,幸虧有革命黨人這陣子來勢洶洶的攻勢做爲說詞。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袁世凱與內閣大臣聯銜上折密奏《內閣請速定大計折》,其主旨就是請清帝禪讓,等於正式對清帝提出退位的要求。

    折稱:“竊自武昌亂起,旬月之間,民軍響應,幾遍全國,惟直隸、河南,未經離叛,然而人心動搖,異於恆有。臣世凱奉命督師,蒙資政院投票選舉,得以多數,依例設立內閣,組織雖未完善,兩月以來,將士用命,業已克復漢口、漢陽,收回山東、山西”。

    |“然而戰地範圍,過爲廣闊,幾於餉無可籌,兵不敷遣,度支艱難,計無所出,籌款之法,羅掘俱窮,大局岌岌,危逼已極,朝廷念國步之艱虞,慨生民之塗炭,是以停戰媾和,特簡唐紹儀、楊士琦等前往滬上,爲民請命,此萬不得已之苦衷,亦從來未有之創舉也”。

    “屢接該大臣等來電稱民軍之意,萬衆一心,堅持共和,別無可議”等語。

    “環球各國,不外君主、民主兩端。民主如堯舜禪讓,乃察民心之所歸,迥非歷代亡國之可比。我朝繼繼承承,尊重帝系。然師法孔孟,以爲百王之則,是民重君輕,聖賢業垂法守。且民軍亦不欲以改民主,末減皇室之尊崇。況東西友邦因此戰禍,其貿易之損失,已非淺鮮,而尚從事調停者,以我只政治之改革而已。

    “若其久事爭持,則難免不無干涉,而民軍亦必因此對於朝廷感情益惡。讀法蘭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順輿情,何至路易之子孫靡有孑遺。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鑑大勢,以順民心。”

    要求清廷召開皇族會議,從速決定帝位去留。

    關於袁世凱上朝覲見過程,許多史書是這樣記載的:“他跪在紅氈墊上,一邊聳動着雙肩,抽縮着鼻子,流淌着眼淚,一邊向坐在炕上的隆裕太后斷斷續續地訴說着,那'傷心'的樣子簡直非語言所能形容。隆裕太后默無一言,唯有用手絹擦拭流不盡的淚水。

    “坐在隆裕太后旁邊的幼小無知的宣統皇帝,不知地下跪着的矮胖老頭爲誰,聽不懂他嘴裏嘟囔的是什麼,也不明白兩個大人因何啼哭,心裏非常納悶。”

    末代皇帝溥儀,這時候應該是記事了,很多年後對這個場景的回顧,證實了以上的情景是真實的。

    袁世凱何以會如此,幾乎所有的人都說這是演戲,演戲給這孤兒寡母看。

    如有些史家所說:“袁世凱見自己主演的這幕逼宮戲效果還不壞,心中竊喜,叩頭辭去。”談到奏章時,史家也常說道:“在這裏,什麼一定主持君主立憲”的諾言,豈忍負孤兒寡婦的惻隱之心,統統不見了,字裏行間充滿了恫嚇之意。”

    爲了能當上大總統,對清廷,對革命黨,袁世凱肯定做了行騙之事。但是,袁世凱在朝上念奏摺的難過的樣子,未必是裝出來的,或許,他真的很傷心,也很難過,甚至可能有些自責。

    問筆者有什麼根據,肯定沒有,只是一種推測。爲什麼這麼說?

    其一,袁世凱一個大男人,一個男子漢,有什麼必要在一個弱女子面前,把自己搞得那麼狼狽呢?

    其二、這樣做有用嗎?肯定沒有用,袁世凱就是在以自殺相威脅,隆裕太后也不會因此而被感動答應退位的。

    其三,袁世凱是人,是個有血有肉,總得說來還是個有一定良知的人。

    其四、清廷對得起袁世凱嗎?回答是肯定的。晚清這個沒落的朝廷,幹了很多壞事,可以說這個朝廷欠中國所有老百姓的,欠很多很多人的,但恐怕不欠袁世凱的。

    你袁世凱是出過不少力,也可以說是爲清王朝立下過不朽功勳,但你袁世凱也沒少幹壞事。比如駐節朝鮮最後關頭丟國格,誤導朝廷,對甲午戰敗是有責任的。

    比如給奕劻等高官送禮,敗壞朝廷綱紀和社會風氣。比如結黨營私,用人搞任人爲親。比如,搞陰謀詭計陷害忠良。比如,把北洋軍培植成袁.家.軍,許多北洋軍將領眼中只有袁世凱而不認其它。……

    從一個沒有任何功名的白丁,一路被提拔爲朝堂之上數一數二的重臣,清王朝對你袁世凱還不算厚待了嗎?

    幹了那麼多的壞事,對你最重的處罰,不就是讓你垂釣洹上,享幾年清福嗎?最後不還是重用了你嗎?你騙人家光緒皇帝,人家的弟弟爲死去的兄長報仇不應該嗎?也沒把你怎麼樣。

    就算攝政王載灃對你不起,人家孤兒寡母沒做對不起你的事吧!而你是怎麼對人家的?如果單純地站在清廷的立場上說話,平定武昌對北洋軍不費吹灰之力,如果早點平定武昌,有後來的全國亂局嗎?袁世凱當然改變不了清廷滅亡的歷史,但是不是還可以再維持一段時間呢?如果人家就不用你袁世凱,你不還得在家垂釣嗎?而事實是請袁世凱出來,客觀地說不過是加速了清廷的滅亡。

    袁世凱從前線回來的時候,隆裕太后是怎麼重託於你袁世凱的,你袁世凱又是怎麼保證的,可你是怎麼做的。對得起孤兒寡母對你的信任和重託嗎?是的,袁世凱是下定了決心要攤牌了,但不管決心多大,人怕見面,樹怕剝皮,當面對那可憐的母女時,難道會非常的理直氣壯嗎?

    做爲一個稍有一點良心的人,不應該有所自責嗎?不應該爲自己做的那些對不起人家的事而感到歉意嗎?所以,袁世凱在朝中的表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不是這樣,袁世凱恐怕都不夠人這兩撇。其實,在一定意義上說,隆裕太后也算是個可憐人。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一下這個女人。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爲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大婚慶典定於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當後宮上下爲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這是一個雪花紛飛數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燒燬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

    大火過後,太和門化爲廢墟。慈禧斷然做出決定:婚禮如期舉行,並且皇后必須經過太和門再入後宮。如何解決皇后入二道朝門成爲問題,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她居然責令扎彩工匠日夜趕工,在火場搭蓋太和門綵棚!最終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亂真的太和門,使長期在內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難辨真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