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137章 名流內閣
    袁世凱欲授權熊希齡組閣,主要是看中了熊的兩個優點:一是熊有學問、名氣大,辦事認真負責,有傻乾的精神。二是熊基本上是個無黨派人士,(雖然後來加入了進步黨也就是之後統一共和黨,但不是領袖人物)無政治野心,是個管家式的人物。其乃一介書生,沒有官架子,易與人接近。與各黨派關係都可以,很容易得到各黨派的支持和認可。

    



    唐內閣解散後,在經過兩個過渡內閣之後,袁世凱向國會提出由熊希齡重新組閣。

    



    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衆議院對熊希齡任國.務.總.理一事進行投票表決,以多數票同意而通過。

    



    七月三十日,參議院最後投票表決,熊希齡以一百二十六票贊成、七十二票反對、四票棄權,獲得通過。

    



    七月三十一日,袁世凱即正式任命熊希齡爲國.務.總.理。

    



    熊希齡事前並未想到自己能出任國務總.理,參、衆兩院投票表決通過後,他顯然也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

    



    當袁世凱親自打來電話邀他出山時,他躊躇了一下,提出一個要求,由他來組閣,就必須實行一個原則:“不問黨不黨,只問纔不才”,他要組建一個“真正人才的內閣”。

    



    袁世凱馬上一口答應,因爲他心裏清楚,不管叫什麼內閣,其主導權都在他的手裏。

    



    後來,人們習慣的稱熊希齡內閣爲“名流內閣”或“人才內閣”。

    



    “名流內閣”也經一些周折,熊希齡在組閣時。曾放出話:張謇、梁啓超、汪大燮三人必須同時入閣,否則,他這個國務總.理是不會當的。

    



    但是,熊內閣卻難產了。袁世凱堅持由自己的心腹掌管財政、交通、外交等重要部門,只剩下農商、司法和教育三個閒差。

    



    熊希齡不善與人爭,更不能同袁世凱爭,只好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汪大燮任教育總長。

    



    但是,梁啓超以不能掌財政便不入閣,張謇、汪大燮等又因梁啓超不出山而不就職。

    



    有人出來做梁啓超的工作,說:“公等均不出,熊內閣勢將流產或純以官僚組織之,此時你們將持何等態度?”

    



    梁啓超自然不願意看到熊內閣流產。袁世凱也稍作讓步,即財政總長由熊兼任。

    



    九月十一日,熊希齡的“名流內閣”終告組成:

    



    孫寶琦爲外交總長、朱啓鈐爲內務總長、梁啓超爲司法總長、汪大燮爲教育總長、段祺瑞爲陸軍總長、劉冠雄爲海軍總長、張謇爲工商總長、周自齊爲交通總長、熊希齡兼財政總長、張謇兼農林總長。

    



    九月十四日,熊希齡對外正式發表《就任國務.總.理佈告》。同時,熊希齡還率領全體閣員出席了國會,對外宣佈了他的八條施政方針。

    



    熊希齡的閣員中有幾名是當世著名進步人士,內閣中又多是社會賢達名流,所以熊內閣很被大家看好,被寄以厚望,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袁政.府的威望。

    



    熊希齡出任民國總.理後,很想爲國家、人民竭智盡忠,幹一番事業。

    



    九月二十七日,熊希齡在參、衆兩院議員暨各黨代表茶話會上發表演說,承諾要負起內閣的責任,劃清國務院與總統府的權限,努力把中華民國建成一個法制國家。

    



    他與梁啓超等制定了關於內政、外交、軍事、財政、實業、交通、司法、教育等詳細規劃的《政.府大政方針宣言》。

    



    在政治上創立新政、力主共和,貫徹法治精神,建立“真正共和國”。

    



    在經濟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財政、繁榮經濟的計劃和基本法令,大膽提出了統一中央財政、開放實業發展經濟的主張。

    



    在教育上提出“發揚中國的固有文化,對社會人心實行改造”。

    



    熊希齡在給袁世凱的一份呈文中指出:“共和成立,各省秩序未盡恢復,爭奪相乘,毫無人道。其故由於舊日社會腐敗,道德墮落,教育未普及,風俗因之日頹。今欲匡其不及,惟須由教育着手,乃足以濟教育之窮。”

    



    熊希齡(1870.7.23—1937.12.25),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民國時期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和慈善家。

    



    熊希齡天生聰慧,被喻爲“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

    



    一九八九年因參加百日維新運動被革職。後爲端方援引,充當考察憲政五大臣出洋的參贊,嗣後又調奉天鹽運使。

    



    武昌起義後到上海因與立憲派張謇、梁啓超等擁護袁世凱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和熱河都統。

    



    一九二八年出任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一九三二年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起,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後,熊希齡赴香.港爲難民、傷兵募捐。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熊希齡在香.港逝世,享年六十八歲。國民政.府爲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熊希齡內閣是民國初年破天荒的第一個有政策、有陣容的內閣,這是它比前四期內閣更爲受人關注的地方,也是它後來失敗的關鍵所在。因爲,這些被熊視爲內閣命脈的大政方針,在蓄謀推行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袁世凱那裏,只能四處碰壁。

    



    熊希齡出任袁世凱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坐上國.務.院的第一把交椅,這是他從政歷程的巔峯,同時也是他一生最受人指責和詬病的地方。從入主國務院的那一天起,熊希齡便註定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袁世凱之所以讓他組閣,並非真正看中他的雄才大略,而是想利用他和進步黨幫自己“正位”,做正式大總統,然後解散國民黨,進而搞垮國會,爲復辟帝制鋪平道路,以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