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188章 熔岩涌動
    袁黨正在密切追蹤蔡鍔的行蹤時,蔡鍔已經從日本經由香.港、安南,正在往昆明的途中;而李烈鈞和熊克武等則已安抵昆明。

    蔡鍔循滇越鐵路往昆明行進時,經過阿迷州(即今雲南省蒙自縣),原滇越鐵路因崇山峻嶺,夜間不開車,夜車要在此停車投宿過夜。

    阿迷州的知事張一鯤是袁世凱派在雲南的間諜,他曾接到袁黨的的密令,命其密切注意蔡鍔的蹤跡,一經發現,即行除之。

    張一鯤發現蔡鍔後,曾安排人下手暗殺。但因沿鐵路的警察早已接到唐繼堯的命令,嚴密保護蔡鍔,致使張一鯤沒能得手。

    蔡鍔是十二月十九日安抵昆明的,他來的正是時候。雖然雲南的反袁情緒已經像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熔岩涌動。雖然唐繼堯也是雲南人,可是他在雲南軍界的影響力還是遜蔡鍔一籌。

    因而當蔡鍔抵達昆明的消息傳出後,使得雲南倒袁的情緒更加激昂。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這個世界,很多時候還是要呼喚登高一呼的英雄的。

    蔡鍔、唐繼堯見面後,即商量起倒袁大計。唐繼堯雖然起事的決心很大,但顧慮還是很多的。這也一點不奇怪,因爲以雲南一隅軍力來抗袁世凱的北洋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蔡鍔來自京城、途徑天津、日本、香.港等,一路所獲信息量極大,對總體的局勢和外間大勢已瞭然於胸。

    蔡鍔給唐繼堯分析了當前形勢:指出袁世凱這次稱帝,已把北洋軍系的大多數將領們都排斥爲局外人,如段祺瑞、馮國璋等。表面上袁的稱帝好像是“天與人歸,聲勢浩大”,實際上則是“衆叛親離,瀕臨失敗邊緣”了。

    蔡鍔的這一分析似乎立時得到驗證,因爲就在他倆密談時,唐繼堯的祕書送來了梁啓超的一封密電。

    這封電報是由南京宣武上將軍馮國璋的軍署拍來的,是請唐將軍轉給蔡將軍。電報內容講得是袁世凱決定派周自齊爲赴日贈勳特使之事,講袁世凱不惜出賣國家以換取日本對他稱帝的支持(前邊說過了,後來周赴日被拒)。這一通電報恰好證實了蔡對唐提供的情況,就是說北洋軍系主要將領是反袁稱帝的,不然的話,爲什麼馮國璋會替梁啓超拍這通電報。

    其實這通電報的發出,馮國璋並不知道。原來很長時間了,馮在南京就很少看公事,帝制運動後,馮更是一切不聞不問,公私函電都交給祕書長鬍嗣瑗處理。

    胡嗣瑗(1869年—1949年),字晴初,別字琴初,又字愔仲,別號自玉,貴州貴陽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精通史學,擅長詩詞、書法。點翰林後歷任翰林院編修、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總辦,又曾充當直隸總督陳夔龍的幕僚。

    辛亥革命前後任江蘇金陵道尹、江蘇將軍府諮議廳長。民國初年因慕其名氣被直隸都督馮國璋聘爲督軍公署祕書長,繼而隨馮國璋赴南京,仍任督軍公署祕書長,深受馮國璋信任。

    胡嗣瑗反對袁稱帝,只是他主張的是清帝復辟,梁啓超的電報交給他即發出。雖不是馮國璋所爲,但由此一來倒是使得雲南軍界人心一振,愈發堅定了討袁的信心。所謂,歪打正着。

    十二月二十一日,唐繼堯在他的私邸召集雲南全省軍政重要人士開會,歡迎蔡鍔、李烈鈞等。

    參加的有:任可澄、羅佩金、張子貞、熊克武、方聲濤、順品珍、黃毓成、劉祖武、殷承獻、戴戡、戢翼翹、但懋辛、丁懷瑾、王伯羣等。

    唐繼堯首先請蔡鍔講話,蔡鍔早就憋了一肚子的話,起立發表了一篇動人的演說。極力主張即日興師討袁,維護國體。

    他說:“我們以一隅抗全局,明知不能取勝,但我們所爭的是四萬萬同胞的人格,我們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

    唐接着報告袁世凱四面楚歌的處境,並提到梁啓超的電報,認爲袁爲了稱帝不惜賣國,而今吾人爲了救國,非討袁不可。接着李烈鈞等紛紛發言,慷慨激昂。

    二十二日晚上十時,昆明將軍行署(五華山光復樓)燈火輝煌,唐繼堯召集全省文武歃血爲盟,擁護共和,興師起義,誓討國賊。

    到者爲:

    蔡鍔、李烈鈞、任可澄、羅佩金、張子貞、黃毓成、顧品珍、殷承獻、戴戡、陳廷策、劉法坤、成桄、孫永安、趙又新、楊傑戢、翼翹、葉成林、歐陽沂、何海清、馬爲麟、吳和宣、盛榮超、鄧壎、唐繼虞、李沛、李友勳、徐進、馬驄、秦光弟、李修家、李朝陽、董鶴勳、趙世銘、李琪、胡道文、王伯羣、李雁賓、庾恩暘等38人。

    樓內氣氛肅穆,大家舉拳宣誓,其誓詞爲:

    “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慼,萬苦千辛,捨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誓畢,“各書本名,歃血爲盟,三呼萬歲”。

    十二月二十三日,雲南發出了兩份電報,限袁世凱二十四小時內答覆。一通是由開武將軍督理雲南軍務唐繼堯和雲南巡按使任可澄署名,一通是由蔡鍔和戴戡署名。

    這兩份電報全文如下:

    唐、任電雲:“北京大總統鈞鑒:華密。自國體問題發生,羣情惶駭,重以列強幹涉,民氣益復騷然,僉謂誰實召戒,致此奇辱,外侮之襲,實責有所歸。乃聞頃猶籌備大典,日不暇給,內拂輿情,外貽口實,禍機所醞,良可寒心。竊維我大總統兩次即位宣誓,皆有恪遵《約法》,擁護共和,皇天后土,實聞斯言。億兆銘心,萬邦傾耳。《記》曰:與國人交止於信。又曰:民無信不立。食言背誓,何以御民。綱紀不張,本實先撥。以此圖治,非所敢聞。計自停止國會,改建《約法》以來,大權集於一人,凡百設施,無不如意。以改良政治,鞏固國基,草偃風從,何懼不給,有何不得已而必冒犯叛逆之罪,以圖變更國體。

    “比者代表議決,吏民勸進,擁戴之誠,雖如一致,然利誘威迫,非出本心,作僞心勞,昭然共見。故全國人民痛心切齒,皆謂變更國體之原動力實發自京師。其首禍之人,皆大總統之股肱心膂。蓋楊度之籌安會煽動於前,而段芝貴等所發各省之通電促成於繼。大總統知而不罪,民惑實滋。查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令有云:民主共和,載在《約法》,邪說惑衆,厥有常刑,嗣後如有造作讕言,紊亂國憲,即照內亂罪從嚴懲辦等語。

    “楊度等之公然集會,朱啓鈐等之祕密電商,皆爲內亂重要罪犯,證據鑿然。應請大總統查照前項申令,立將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段芝貴、朱啓鈐、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袁乃寬等即日明正典刑,隊謝天下,渙發明誓,擁護共和。則大總統守法之誠,庶可爲中外所信,而民怨可稍塞,國本可稍定。堯等夙承愛待,忝列司存,既懷同舟共濟之誠,復念愛人以德之義,用敢披瀝肝膽,敬效忠告,伏望我大總統改過不吝,轉危爲安。民國前途,實爲幸甚!再者,此間軍民,痛憤久積,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實據,萬難鎮勸,以上所請,乞於二十四日上午十點鐘以前賜答。臨電涕泣,不知所云。謹率三軍,翹企待命。開武將軍督理雲南軍務唐繼堯、雲南巡按使任可澄叩。”

    蔡、戴電雲:“北京大總統鈞鑒:華密。自籌安會發生,演成國變,紀鋼廢墜,根本動搖,馴至五國警告迭來,辱國已甚,人心惶駭,禍亂潛滋。鍔到東以後,曾切詞披布腹心,未蒙採納。彌月以來,周曆南北,痛心召侮,無地不然。頃問抵滇,輿情尤爲憤激,適見唐將軍、任巡按使漾日電陳,籲請取消帝制,懲辦元兇,足徵人心大同,全國一致。鍔等辱承恩禮,感切私衷,用敢再效款款之愚,爲最後之忠告。伏乞大總統於滇將軍、巡按使所陳各節,迅予照準,立將段芝貴諸人明正典刑,併發命令永除帝制。如天之福,我國家其永賴之。否則土崩之禍即在目前。噬臍之悔,云何能及。痛哭陳詞,屏息待命。鍔、戡同叩。”

    在一片頌揚聲中的袁世凱,在接到雲南方面哀的美敦電後,雖然喫驚不小,但這時並沒有把雲南當回事。在他看來,雲南僻處邊隅,一省之力,較之國民黨二次革命時四省反袁的聯合力量小得多了。當年四省反袁,出動北洋軍即一舉討平,如今一個小小的雲南,一定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平定。

    不過他這時並不想用兵,不想大動干戈,而是請他的好友英國公使朱爾典致電雲南英國領事葛夫,要葛夫透過私人關係,勸告唐、蔡收回這個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