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224章 赴日考察
    張之洞關心的問起黎元洪的身體,黎元洪說這不妨事,老.毛病了,不常發作,發作休息一下也就緩解了。張之洞不放心,後從一位醫術很高的西醫處得知,這是一發性腦缺血,不算什麼大毛病;張之洞才放下心來。

    會後,有人告訴黎元洪詳情。黎元洪說,他雖然猜想不到張彪在張大人面前說了什麼壞話,但從張大人對自己的怒氣,和看張彪的眼神,能知道他給自己造的謠言一定很傷人。

    這人對黎元洪說:“像張彪這樣的歹毒之人,是不可以放過的?”

    黎元洪說:“張大人對我恩重如山,我和大帥都是他的近人,我們關係搞得很緊張,讓張大人怎麼辦。事實比什麼都有說服力,謠言不攻自破。這件事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受害的是他本人。”

    和張彪處處和自己過不去相反,黎元洪則處處維護張彪。有一次,黎元洪陪同張彪參加一個同僚的生日宴會。張彪藉着多喝了幾杯酒,耍起了酒瘋。說了很多黎元洪的壞話,很難聽的話。

    黎元洪裝傻,別人看不下去了,有人竟說,你黎元洪肯定有什麼把柄和不能見人的事落在張彪手了吧?否則,怎會如此?但是,黎元洪還是隻搖搖頭,仍無動於衷。

    酒席散後,反倒親自把張彪送回了家。

    前邊說到了,根據朝廷練兵處的要求,把湖北的兩個鎮的部隊縮編爲一個鎮,一個混成旅時。開始,張之洞是想讓黎元洪做鎮統制,並統領湖北全軍的。

    但最終還是顧及張彪的老資格及和自己的特殊關係,重用了張彪。

    但湖北軍中主要事務,張之洞還是壓在了黎元洪身上。因爲他知道,張彪不是這塊料,雖然也是個幹事的人,但能力無法和黎元洪相比。爲此,張之洞有時會覺得很過意不去,但黎元洪卻從來都是任勞任怨。

    一次,張之洞來校閱二支新軍,見軍容嚴整,知是黎元洪之功,便對黎元洪慰勞有加。而黎元洪卻說,這全是張彪張大帥領導有方。張之洞見黎元洪能幹又如此謙虛,如此推功與人,在心底深處對黎元洪更加讚賞。

    而此時,張彪就在一旁,正在嫉妒總督大人對黎元洪的偏愛,聽了黎元洪的話,心裏平衡了一些。

    這一切,張之洞是看在眼裏的,不由得對自己的這個丫姑爺不甚滿意(張彪的夫人曾是張之洞府上被他特別看重的丫鬟,這婚姻是張之洞主辦,所以張彪也被視爲張之洞的丫姑爺)。

    張彪和黎元洪作對,由於黎元洪的忍讓,從表面看張彪好像佔盡了上風,其實不然。他不但沒因此而在衆人面前提高威望,反而是失了很多分的。就連張之洞有時都檢討自己,如此重用張彪是不是錯了。

    一九零七年八月,張之洞被調朝廷軍機處,趙爾巽接任湖廣總督。趙到任不久便發現張彪是草包一個。

    趙和張之洞交接時,張之洞是對黎元洪大加讚揚,趙便對黎元洪特別關注。很快發現黎元洪確實德才兼備,和張彪遠不在一個檔次上,就有了重用黎元洪,用黎元洪取代張彪之意。

    黎元洪得知此事後,急忙找新任總督力辭。

    他真誠的對新任總督說,張之洞張大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他前腳剛離開,因重用自己而去撤換他的崇信之人,會陷自己於不義,以後沒法與恩公見面。還對趙承諾,無論需要辦什麼事,儘可以吩咐他,他也一定會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則把此事透露給張彪,讓他速籌辦法。

    張彪急派自己的丫夫人去京找張之洞,張之洞給趙來信,委託關照張彪,從而使張彪保住了官位。

    自此以後,張彪真正認識到,自己這些年來,對黎元洪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黎元洪徹底改變了關係。每次宴客,必請黎元洪,黎元洪不到,決不開席。在別的場合,也都對黎元洪足夠的尊重,和過去相比判若兩人。後來,黎元洪和張彪,這兩個人品、性格、爲人處事天壤之別的兩個人,竟成了好朋友,不能不讓人稱奇。

    張彪是死忠於清廷的。

    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三日,張彪病危,在臨終前十來分鐘,迴光返照,顯得格外清醒。清遜帝溥儀聞訊急忙趕來看望,使他垂死的身軀激動起來。

    他雖然口不能言,並且已經無力舉手表示致敬,面部悲哀的表情依稀可見,只能微微作一下告別狀的姿態;但是他的眼睛目光灼灼地向着這位昔日的主公,死死地盯着他終身維護的清朝末代皇帝,一直到斷氣。

    溥儀爲痛念這位清朝的忠臣遺老,揮淚不已。成殮之際,溥儀親書“心如金石”匾額,又賜陀羅經被,爲他送行。

    黎元洪雖然未見到他最後一面,但在祭奠時也嚎啕大哭,表現得異常地悲哀、異常地人情世故。經張彪家眷苦苦相勸,才依依不捨地含淚登車而去。

    當然,這爲後話。

    所謂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黎元洪如此的待人,也爲自己經營出了特別好的人際關係。

    張之洞是個著書立說之人,一八九四年四月,他的著作《勸學篇》問世。

    張之洞的《勸學篇》,一八九八年刊行。是闡述“中體西用”,宣傳洋務思想的代表作,共二十四篇。

    主張以“三綱爲中國神聖相傳之至教”,以中學綱常名教之本,維繫世道人心。提出“中學爲內學,西學爲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觀點,主張先明內學,然後擇西學以用之。提倡“立學堂、修鐵路等,採用西技西藝”。反對維新派“開議院”、“興民權”的主張。先後譯成英、法文出版。一九零零年紐約出版的英文本,易名爲《中國的唯一的希望》。

    張之洞從總體上說,是主張學習西方,西爲中用的。爲了培養黎元洪,開闊其視野,張之洞曾派黎元洪三次到日本考察。

    一八九八年二月,黎元洪懷着求新求變和救國強軍的夢想,第一次來日本,被派到日本的禁衛騎兵聯隊學習。這時,雖然甲午中日戰爭已經結束四年,但在和日方人員接觸中,黎元洪明確感到,兩個國家間的戰爭煙雲還沒有完全的散去。

    日方個別人員對中方人員的敵視和瞧不起,能隨時感覺到。這更刺激了黎元洪更加努力的學習,在同行的的人中,他比誰下的功夫都大。

    好不容易出趟國,很多人都是想法設法多出去逛逛。黎元洪住在九段松葉館,距離騎兵操場很遠,而黎元洪每天“革靴蹄鐵,風雨泥濘,日必一往”。

    有空閒時間,他也會見識一下異地風情。當他在東京、大阪等地的公園裏,看到陳列着日本方在甲午戰爭中繳獲中方的戰利品,很受刺激,強烈感受到了這是對自己國家和軍隊的羞辱,於是就聯合一些旅日僑胞,向清廷駐日的商務監督請願,要求將這些有損祖國的戰利品撤掉。

    此舉雖不能如他所願,但卻可見他對祖國的一片赤誠。落後就要喫敗仗,就要受羞辱,這更激起了黎元洪的學習的熱忱。

    這時候的日本,在方方面面都走在了前邊,除了學習騎兵的相關知識,他也不放過學習其它方面的機會。

    三個月後,黎元洪圓滿的完成了考察任務。此次赴日考察,時間雖不算長,但黎元洪收穫滿滿。他把他學到的東西及其學習的體會和領悟,寫了一篇長篇報告,交給了張之洞。在彙報的同時,他向張之洞提出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地建議,派更多的有知識的青年人去日本考察,學習,一定會有大的收穫。

    張之洞接受了黎元洪的建議,從而使湖北在外派留日人員的數目,遠高於其它省份。此時,清廷正推行維新變法,派人出去留洋學習,是維新派的一個重要主張。對於維新變法,張之洞是很贊成的,跟得也很緊。在派人留洋學習方面,制訂了龐大的計劃。擬湖北湖南派一百人前往。後因維新變法很快失敗,這些計劃也同維新變法的其它主張一樣,胎死腹中。即便是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張之洞還是派出了二十人,進入了日本士官學校學習。

    二十世紀初,中國到日本留學的學生達到高.潮,在留日的各省學生中,湖北的人數是最多的。一就零四年,湖北在日學生已達二百八十九人,佔全國第一位。而此時全國其他省,多者一般也不超二位數。到一九零六年,中國留日學生共五千四百餘人,僅湖北一省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人,佔四分之一。這有賴於張之洞的大力提倡,也得益於黎元洪的建言獻策和全力襄助。

    武昌首義後,有人實事求是的指出:“至今學界、軍界,人才如此之盛,皆當日元洪一言之功。”

    這或許也在一個側面,說明了辛亥首義何以發生在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