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明末試鋒 > 第六百七十章 方一藻的顧慮
    而楊文嶽這麼積極,同樣是有他的考慮。

    登萊巡撫的管轄節制範圍就是登萊鎮和東江鎮二鎮。

    朝鮮不保,設在皮島的東江鎮也難保。沒有增援,清軍趁勢攻上皮島,皮島必陷。

    這不是他和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因此,於情於理,他都要全力支持周大虎的這次行動。

    當然,他還不知道,東江鎮即將撤銷,島上的軍民都將撤回陸地之上。

    撤銷東江鎮到現在還是機密,除了內閣和皇帝、周大虎以及高起潛知道外,取餘之人皆是不知。

    主要是怕消息泄露,引起東江鎮軍民混亂和不安。

    ……

    數日前。

    寧遠。

    巡撫衙門。

    後院一處書房重地。

    遼東巡撫方一藻左右手各拿着一個手札。

    一手是京師過來的最新塘報,另一手則是剛到不久的欽差繳令軍令。

    原薊遼督師孫承宗起復了,這個消息對他這個遼東巡撫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

    如果孫承宗要來遼東,督師和巡撫共處事權不一,如何能夠抵禦遼東建虜?

    鑑於於此,有督師則無巡撫,只能取其一。

    否則,兩人事權重複,根本不能適應遼東瞬息萬變的局勢。

    孫承宗來了遼東,他方一藻就得走人,這是他所不願意的。這裏他已經幹了數年,京師適合他的位置並不多。而他最感興趣的兵部尚書一職,已經是朝廷決定了人選。遼東這裏熟人熟路,暫時他還不想走。

    當然遼東事務繁忙,他的優勢就是年紀。

    孫承宗年紀已經七十四了,方一藻從心中認爲對方再到這種苦寒之地坐鎮軍務,機率很小。

    但朝廷人事皇帝之心難以預測,他需要要多方打探消息,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而眼下最主要的事務,就是朝鮮戰局。

    他有些想不通朝廷怎能將這樣的大事,交給這麼年輕的武將手上,還讓其節制了遼東等數鎮,如今竟然下達欽差軍令,要自己趁清軍征戰朝鮮,督促總兵祖大壽出戰,直撲建虜有關村寨城堡。

    這是找死嗎?

    這是給清軍以藉口來攻打關寧、錦州嗎?

    方一藻眼中寒光凜冽,胸中起伏不平。

    他覺着這就是一道胡來的軍令。

    但對方是欽差的身份,他不得不有所顧慮。

    多年的養氣功夫,是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

    這個軍令是給他的,也是給遼東一干武將的軍令。

    這是遼東大家的事。

    方一藻想到這裏就心平氣和下來,眼目低垂,輕喝了一聲道,“來人,傳本院命令,請有關寨堡城鎮將領前來迎接朝廷欽差軍令。”

    門外撫標中軍一閃,來到方一藻面前,接過王牌令旗,應了命令後,又立即退了出去。

    不久一個年輕的士子,身穿一身儒袍,溫文爾雅,邁着輕步走了進來方一藻的書房。

    “爹,是何事,竟然要巡撫大人把自己的中軍都給派了出去,至於麼?”

    方一藻聽見這一道聲音後,眼中的凌厲威嚴立即轉化成了和藹的目光,帶着一絲關切,溫聲道,“回來了。”

    在走進來的乃是方一藻的兒子方光琛,二十多歲,考上生員後,已經數次鄉試不中,只好將其從家鄉帶到遼東自己親自看管着。

    他這個兒子,善奕、能詩、多遊談,常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但是就是一個舉人功名考不上,讓他傷透了腦筋。

    雖然數次舉業不彰,但是他自己的兒子涉獵旁門書籍甚多,頭腦聰明,見識不凡,還是有些謀略的,所以他也會時常問計於自己的這個兒子,不是他處理不了,而是有意的栽培兒子而已。

    “光琛,你看一看這兩個摺子。”

    方光琛笑着接過了自己父親遞過來的兩個摺子,慢慢的看了起來,但是越往後看,臉色就越凝重起來。

    半天后,方光琛擡起頭來,滿臉凝重看向自己的父親問道,“爹,這事你怎麼處理?”

    方一藻撫着鬍鬚慢慢悠悠的說道,“這非爲父一人之事,大家的事,大家商量來辦。畢竟這是代表皇上和朝廷的欽差大臣,軍令不可違。”

    方光琛轉眼一想,隨即也平復了心情,道,“父親大人是不是有了好的應付之策?”

    方一藻對兒子輕輕擺擺手道,“官大一級壓死人,那有什麼好辦法,靜觀其變,事情是那些武人將領去做,就看他們同意不同意了。”

    方光琛道,“父親大人到底是什麼主意,那些將軍敢不聽軍令嗎?”

    方一藻在這時才嘆了一口氣,慢聲道,“朝廷和皇上不知是什麼想法,這次竟然派了一個年輕的將領來當欽差。雖然僥倖打了幾個勝仗,殊不知大明軍備廢弛太久,遼東邊軍這樣大名的最強兵馬,都只是以守禦爲主,野戰幾乎全是敗北,軍士已經心中膽寒,聞虜色變,如此如何能夠再戰?主動出擊之後,得不到戰果,再引來清軍進攻,如果大敗,遼西關寧、錦州之地如何能守?”

    “朝廷再來大軍支援,關內的流賊豈不是又一次再次藉機逃脫,復起之勢更烈?一旦流賊成了氣候,大明危亦!”

    一旁的方光琛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輕聲道,“難道這個欽差周大虎周提督真的是大將之才,有能力對付清軍?”

    聽着兒子說這種話,方一藻搖搖頭道,“就是說這個周提督打了幾個勝仗,憑軍功升了上來,但是其又有多少精銳兵馬?數千是常態,一萬封頂了。而清軍精銳滿八旗有多少?數萬精兵,還有數萬的蒙古騎兵和大明降兵降將,而這個周提督,一萬精兵再加上一些遼東的一些兵馬,沒有數倍於敵的精兵,根本戰勝不了清軍,大明一但戰敗盡喪主力,後果將不堪設想,清軍將直趨而入大明,一馬平川,再無阻擋。”

    其實,方一藻還有一個不能說的大明致命的短處。

    那就是大明文官領兵決策指揮,將領衝鋒打仗,兵不知將,將帥也不知兵,一個軍隊簡直就是兩層皮,號令不整,前後脫節,怎能打贏強敵而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