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晉末多少事 >第一四六七章 不動刀兵
    對於關中百姓們來說,現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但是若是都督府再繼續增加稅收的話,恐怕百姓也要忍耐不住了,並且還會認爲都督府和之前的那些胡人梟雄都是一丘之貉,現在終於暴露了醜惡嘴臉。

    林叢瞥了一眼商曹掾史全旭,若是錢糧上告急,他一樣需要商曹那邊也配合着提高商業方面的賦稅,所以此時需要全旭幫着開口說話。

    全旭顯然還在權衡箇中利弊,畢竟關中的商賈想要和巴蜀那邊全面通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大家只能偷偷摸摸的,總歸是給人一種存在不確定風險的感覺。

    但商曹和戶曹一向聯繫緊密,全旭也不想得罪了林叢,到時候給自己胡亂派一些徵稅名義,讓自己兩頭爲難,所以只好硬着頭皮說道:

    “啓稟都督,都督府創立至今,百姓對於都督、對於關中新政,多有擁護。

    但之前的戰亂,顯然已經摧折了百姓對於掌權者的信任,這種信任······顯然還需要更多的優待政策以及更多的時間,才能慢慢的重建起來。

    所以若此時傾盡關中之力入蜀,之後能夠儘快得到巴蜀之利尚且好說,若不能得到,那麼恐怕怨聲載道,都督府在關中的治理將有被撼動的可能······”

    杜英顯然不可能、也不會把巴蜀當做單純的劫掠對象。

    所以把巴蜀的財富拿來彌補關中的缺失,儼然是不現實的。

    杜英聽出了他們話裏話外的擔憂,微笑着說道:

    “若不用大軍呢?誰說征伐一地就必須用大軍浩浩蕩蕩殺過去呢?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啊,諸位!”

    杜英這麼一說,自然讓在場的衆人都有些疑惑。

    蜀道艱難,衆所周知,歷朝歷代雖有多次入蜀、滅蜀,從北方南下的也不在少數,但是這其中多伴隨有奇襲、迂迴等冒險的軍事行動,比如鄧艾的偷渡陰平,若是其一着不慎,那麼恐怕滅蜀大軍要過多年才能越過險要的劍閣。

    但是蜀地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

    拿下蜀地,無論是從名分聲望上,還是在經濟財富上,又或者是在軍事上,都能夠帶給關中無與倫比的好處,這是都督府無法抗拒的誘惑。

    杜英想要拿下蜀地,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個衆所周知。

    在之前慕容儁還沒有率領十萬大軍南下的時候,杜英就在暗戳戳圖謀蜀地,參謀司和各級官吏也相對應的蒐集了很多情報並且制定方案。

    而商曹至今仍然在不斷地加強和蜀地之間的通商,爲的就是給予蜀地的世家足夠多的好處,讓這些世家在頭腦發熱之下,認爲只有打開蜀地之門,歡迎關中進入,纔是能夠獲得更多利益。

    除此之外,六扇門也沒有閒着。

    北方戰亂,大量流民南下,導致整個南方,從巴蜀到江左,都充斥着南北各色人羣。

    這是一個自秦漢以來的農耕社會、小農經濟框架被完全打破的時代,某一個地方出現的異鄉人有可能比過去十幾年加起來的都多,所以漸漸地,本地百姓對於異鄉人的出現、安居,也都沒有什麼排斥之心了。

    當初踞有巴蜀的成漢,就是在關中南下的流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立國的李氏家族其實是活躍在關中和巴蜀之間的巴蜀氐人。

    這種人羣上的流動和融合,帶動着文化上的交錯和交流、語言上的同化和共通,當然也就給了六扇門更多滲透的機會。

    之前的六扇門就是藉助這樣的人口流動滲透到了河北,現在也一樣是藉助北方流民的南下滲透到了巴蜀,自然而然爲將大量有關於巴蜀的情報傳遞迴關中。

    讓關中上下對於如今巴蜀內各方地頭蛇林立的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

    現在這些情報之中重要的,都已經羅列在了輿圖上。

    杜英發出“蜀道難”的感慨之後,卻並沒有着急解釋爲什麼自己認爲蜀地並不需要動用大軍出動,他示意張玄之先介紹一下蜀地如今的基本情況。

    “當初大司馬能夠輕易的滅蜀,主要是因爲成漢後期的李壽、李勢兩代君主,一個多收苛捐雜稅,另一個則喜歡四處攻伐。”張玄之侃侃而談,“所以導致巴蜀本地的世家百姓、巴蜀羣族和成漢立國根本的關中流民這三方之間矛盾加劇。

    最終桓溫入蜀的時候,幾乎沒有願意爲成漢效忠的。”

    衆人會意。

    成漢,可以說是自己作死的典型了,否則以巴蜀的地勢險要,桓溫入蜀又豈是那麼容易的?

    而桓溫入蜀之後,雖然有了滅國之功在身,但是當時的他官職尚小,這一次屬於是賭了一把大的,結果大獲成功。

    也是因爲根本不具備割據一方、號令諸侯的資本,所以桓溫也並沒有趁機坐鎮蜀中、割據巴蜀的想法,而是迅速返回荊州,藉助自己滅國的威風將荊州徹底掌控住。

    畢竟踞有荊州,才能夠向北窺探中原而向東飲馬大江。

    若是桓溫真的在之後北伐氐秦成功,證明了朝廷戰勝不了的對手在自己這裏不過是土雞瓦狗,那麼巴蜀之地自然會歸附桓溫,而江左朝廷也做好退位讓賢的準備就可以了。

    奈何桓溫在關中是勝了,但是勝利的果實卻讓杜英漁翁得利,以至於如今的巴蜀上下,對於歸附桓溫,自然沒有多大的興趣。

    這應該是桓溫失算的地方,卻也是其本就力所不能及之處。

    老不出川、少不入蜀,蜀地,的確會消磨英雄骨啊。

    “自大司馬離開之後,鎮守益州的是南渡擁駕老將周撫,但如今其已纏綿病榻,命不久矣。”張玄之繼續說道,“昔日紛亂之各方,矛盾並未消除,而朝廷也不敢貿然派遣官吏,越過荊州而掌控巴蜀,因此對於巴蜀主要還是啓用本地官吏、以蜀人治理蜀地。

    這就使得蜀地的大城鎮,多半都在之前隨僞朝李漢南下的關中流民將領掌控之中,這些流民將領不學無術,多半會選擇和本地世家合作,一方出兵,一方出官,共同治理地方。

    而蜀地的鄉野平原,爲數不多,多數也都在世家掌控之下,這是蜀地世家賴以生身立命之本。

    但蜀地的山巒谷地,則多半都在蜀中各族的掌握之中。巴蜀諸族,人數不一而足,其中尤以賨人爲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