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晉末多少事 >第一八六二章 漫長的戰線
    所以張玄之直接切入後半句:

    “輔國將軍戴施是大司馬的部將,朝廷以其爲帥,統帶江左編練的三萬新軍,顯然是把兩淮之戰全權託付給大司馬了。

    倒是王蘊這個人選有些意思。”

    王蘊並非琅琊王氏,而是太原王氏。

    王坦之帶着太原王氏重返故里,但王蘊一直在江左未曾走。

    一方面,是因爲王蘊本人是保皇派,政見不同。

    另一方面,太原王氏因爲有琅琊王氏頂在上面,所以一直被人所忽略,各旁支子弟多半各憑本事,家族內部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所以王蘊也沒必要去抱王坦之的大腿。

    當然,這裏面也未嘗沒有太原王氏分頭下注的影子在,世家的傳統藝能。

    朝廷選派王蘊當行軍司馬,名爲司馬,實爲監軍。

    而朝廷給出這個人選顯然也很有意思,衆所周知,何家和蔡家之前依附於皇室,得會稽王一時之重用,結果這一次監軍的竟然不是這兩家的人,而是選出來一個太原王氏,說明會稽王對於自己手下這些歪瓜裂棗們也深深的失望。

    還不如換一個能力有保證的。

    “會稽世家竟然沒有捲入其中?”張湛旋即察覺到了不對。

    按理說,謝安應該積極地安插自己的人手纔是,這怎麼又是大司馬府,又是保皇派的,難道明明把持着朝廷大半邊天的會稽世家,已經放棄治療了?

    杜英搖頭:

    “名單和官職任命,正是謝安石提出。自荊州開戰,其告病居於東山多日,此次返回朝堂,開口便是此計策。因此所料不差的話,朝堂大權應該都會交在謝安石的手中,統籌錢糧兵馬、增援前線,本就是其所長。

    真的讓會稽世家出人指揮作戰,反倒是其所短。”

    大司馬府負責進攻,皇室負責給予封賞,也就是道義上的加持,而江左世家負責後勤,這的確是各取所需、各展所長的安排。

    三方最終能夠同意這個方案,也說明荊州之戰讓他們一下子意識到了,真的到了脣亡齒寒的時候。

    對手之前雖然也多次曾經流露出團結的意思,但是那也都只是想要在軍事行動上相互配合之類的,還真的沒有明確的要組建一支共同指揮的軍隊,屬於盟友,而不是一家人。

    但是現在,三方之間的合作程度顯然遠比想象之中的要高,這讓張玄之等人自然而然的也升起來危機感,畢竟在此之前都督府還真的沒有同時面對過整個江南的力量,大多數情況下······這三方必然是兩邊拼命,另外一個蹲在後面拖後腿,甚至還能和關中都督府眉來眼去。

    杜英淡淡說道:

    “局勢如此,情理之中。不過相對應的,這也是平定天下的最後一場大戰了。

    大司馬掛帥,謝安石爲輔,放在哪個時代都是響噹噹的陣容,所以能夠與其較量,也是我關中都督府的幸事。”

    江左這三方,其實也只是在負隅頑抗、奮力一搏,他們若是僥倖打贏了,那就是南北分裂的局面,若是打輸了,東晉朝廷就可以收拾收拾準備搬家了,建康府要換房本了。

    至於會不會出現和歷史上苻堅那麼尷尬的事情,敗了一戰,滿盤皆輸,杜英倒是覺得不會。

    一方面自己的背後比苻堅當時完全依靠做老好人收攏過來的那些牛鬼蛇神們要安定,漢人是整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氐人、羌人等目前也都積極的響應關中新政,沒有造反的必要和緣由,杜英一視同仁、消除偏見的政策,本來就是他們幾代人努力想要取得的結果。

    另一方面,杜英的背後還有王猛、有整個都督府的人才,天下人才幾乎匯聚於此,若是還維持不住江山半壁,那就有些丟人了。

    張玄之也打起精神,伸手指了指徐州方向:

    “目前大司馬人在淮北,臨近徐州,根據消息,其已經甦醒過來,逐漸能處理軍紀要務,而徐州的孫無終也收攏了不少從青州南下的潰兵,現在這兩支軍隊加在一起應該也有兩萬之衆。

    配合上朝廷的三萬援軍,就是五萬戰軍,再加上淮東等地朝廷之前陸陸續續增援的郡兵,人數應當在六七萬上下。

    但現在這六七萬人散步在從江左到徐州的漫長戰線上,又分別和青州、睢陽和壽春等地的我軍對峙,雙方都很難在某一處形成絕對的兵力優勢,從而取得突破,所以無論是敵我,想要破局,定然會選擇這戰線上的某一處。”

    杜英微微頷首:

    “參謀司認爲是哪裏?”

    都督這句話明顯是給下面的參謀們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很快就有幾個比較急躁的參謀開口,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的落在了徐州上。

    “彭城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若是能夠自彭城向北進攻青州,或者向東進攻睢陽而取得勝利,那麼說不定能夠重現去歲進攻洛陽之局勢。”

    “大司馬方近從病榻上起來,恐身子骨也經受不住舟車勞頓,坐鎮徐州,或是主動出兵,或是亮明旗號、匯聚兵馬,等待我軍來攻,也是情理之中。”

    杜英靜靜聽着,沒有表態。

    “徐州恐不會是戰事爆發之處。”一道反對的聲音響起。

    杜英定睛看去,原來正是昔年河東的地頭蛇,張平。

    張平投降都督府之後,和王擢一樣被杜英請爲參謀,依靠他們戎馬一生的經驗提點這些年輕的參謀們。

    因爲張平自己的兒子張蠔現在在江陵前線大殺特殺,已經有軍中“鄧羌第二、萬人敵”的美譽,未來建功封侯是看在眼裏的,所以張平的心態相當的平和,早就接受了現狀,一直在安心爲參謀司出謀劃策,反正兒子未來飛黃騰達了,也不會虧了他這個老子。

    這一次杜英南下,他也主動請纓隨行,安心當一個普通參謀。

    這也是杜英收攏這些地方豪強、梟雄之心的手段,重用你自然是不現實的,王擢這種牆頭草,名聲早就已經臭大街了;張平這種地頭蛇,之前和地方世家之間的關係過於親密,誰知道放出去鎮守一方,會不會有暗中勾結?

    就算是杜英放心他們,手下的官吏們也不放心。

    更不要說一個蘿蔔一個坑,誰願意這麼兩個經驗豐富的老油條佔着坑,還有可能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