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晉末多少事 >第一九七一章 書院的隱憂
    司馬昱和謝安微微頷首:

    “一年春闈,一年秋闈,兩場考試分別選拔郡縣一級和各州一級的人才。”

    “但是這科舉制是依託在書院的基礎上。”羅含嘆道,“這就意味着考試是兩年一度,可人才卻是每年都有畢業,這應該如何調和?”

    顯然大家都期望能夠讀書之後抓緊參與考試,而不是畢業了還要再平白等一年,所以那一年入學的人數肯定就會減少。

    這就會導致書院每一年的招生數量很容易不平衡。

    而畢業後無法直接考試的那一屆,耽擱一年再考試,更比不過新鮮出爐的新一屆,更是會影響人們的感觀和選擇,導致質量也跟着下滑,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作爲書院的主持者,羅含自然是期望書院的一切教育、傳承都能夠體系化、穩定化,出現這麼大的波折,到頭來受損的還不是書院的信譽和名聲?

    羅含這話說出來,司馬昱和謝安兩個老狐狸就已經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司馬昱緩緩說道:

    “按照祭酒的擔憂,那應該還是每年都選拔人才爲好。但朝廷所需要的人才總共人數是不變的,因此平均到每一年,就會導致招收的人數下降······”

    “這樣才能夠保證適齡的人能夠爲朝廷所用,而發揮失常的,如果不甘心的話,明年還可以繼續。”羅含解釋道。

    謝安則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每舉行一次考試,都需要考生從各地匯聚到州郡中,來回奔波;而對於州府來說,每年也都需要花費不少人力物力來組織考試;而考試的頻次越高,組織者就越容易想法僵化、懈怠,從而更容易露出破綻,被偷雞摸狗之輩尋找到可乘之機。”

    每年一次,和每三年一次,讓人在重視程度上自然容易出現差別,到時候舞弊之風盛行,可就有失公允,甚至朝廷的公信力都要跟着大打折扣了。

    謝安是世家出身,當初也是參與九品中正制評定的,自然知道定品的過程中各個世家們都怎樣上下打點操作的,只怕這考試也不能免俗。

    而且三年一次,也顯然更方便朝廷組織人手監督巡查,不然每年都要大動干戈,對於朝廷、地方的財政都是壓力,而且巡查的官員也需要一直在外面奔波,人困馬乏,更會懈怠。

    可以說羅含和謝安的觀點對撞,背後分別代表的是書院和朝廷的利益,大家都期望自己能更省事一些。

    司馬昱左看看、右看看,差點兒直接脫口而出:

    所以你看一年也不行,三年也不中,豈不還是我的兩年方案最合適?

    不過這種牽涉到整個朝廷之未來、作爲國家發展支柱和核心的政策,當然不可能就這樣簡簡單單的折中計算。

    司馬昱斟酌片刻,徐徐說道:

    “其實只要將考試分級別,先廣撒網,然後再一層層篩選,這樣即使是控制在一年之內,也並非不可能。這樣朝廷可以把上一級篩選的任務交給地方,然後只負責把控最後的一兩級的篩選即可。

    而既然是一年一度,那麼這最後一兩次考試,參加的人數要控制在百餘人之內,自然也就不需要擔心大動干戈、勞民傷財之事。

    不過地方上的篩選,也要有一些原則,不能完全交給書院來把控,而是應該在州郡甚至縣城之中都設立官員,專門管理此事,也同時擔負到監管書院、私塾以及其餘莘莘學子之職責,讓學子們能切身體會到朝廷的存在和關懷。”

    現在秦王府內部針對新政的監察體系都還在組建之中,官制的重建和優化是必然的,而關中書院的地位特殊,甚至是有點兒超然,所以還真沒有人提出對於關中書院的監督監察,避免書院的壟斷。

    在此之前,杜英已經把書院儘可能的拆分,關中、龍門、巴蜀等地的書院目前只是在名義上歸屬於羅含的指揮,實際上羅含只是對他們起到協調的作用,不過真的遇到了什麼有違於書院利益的事,這些書院們肯定會同氣連枝。

    而現在在地方上設立一個官職專門用來制衡書院,不能說阻遏書院的發展,但是給書院添添堵也是必然的。

    尤其是朝廷專門有人管理,而不是把人才選拔的事一股腦交給書院,這就等於否定了書院在選拔人才上的必要性。如今大家都知道想要通過考試,必須要進入書院學習,能夠自學成才、領悟關中新政的,鳳毛麟角。

    但是一旦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裁決權落在了朝廷官吏的手中,那麼關中書院也就只是諸多書院之中的一個罷了。書院裏說的也不一定是對的,朝廷也不見得就會對書院提出的觀點全盤接納。

    羅含一時間有些猶豫,畢竟這樣讓關中書院的地位和之前截然不同了,即使是羅含身爲書院祭酒,也不可能直接代表書院同意這樣的條件。

    謝安施施然說道:

    “祭酒,書院之發展,現在是很順遂,但是也逐漸佔據了所有人才選拔之路,讀書人知有書院,而不知有朝廷······”

    羅含臉色微變,郗恢和司馬昱也都肅然,司馬昱輕輕咳嗽一聲:

    “安石,慎言,慎言吶!”

    羅含卻品味出了箇中意味, 書院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遲早會尾大不掉,而且壟斷了朝廷人才的進取之道,卻又半獨立於朝廷之外,並非從書院畢業的人才都能躋身朝廷,這就會導致朝廷和書院之間存在矛盾和隔閡。

    朝廷自然期望能夠廣納賢才,書院則自然期望每一屆的學生都能更多地爲朝廷所用。

    這種矛盾日積月累,早晚都會爆發。

    所以乾脆直接把朝廷和書院之間分割開來,反倒是能夠幫助書院認清自己的定位,潛下心來培養人才,而不是向着通過改變朝廷的政策爲書院謀取利益。

    以書院現在這種發展勁頭,同窗遍佈朝堂,並且齊心協力爲書院爭取更多的機會,並非不可能。

    但······杜英何等人物,怎麼可能會允許書院又變成一個形如世家那樣能夠左右天下的龐然大物?

    因此書院一時間的得利,只會爲後面埋下殺身之禍。

    這位年輕的未來皇帝,在前幾日建康府的腥風血雨之中已經用行動證明,他並非不敢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