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晉末多少事 >第二零一四章 封賞
    “永初啊······”杜英看着聖旨上的一個個落款時間,有些恍惚。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是劉裕的年號吧?

    這是王猛和謝安等人共同商議之後得出的,杜英在這種年號、讖諱上本來就沒有研究,他們覺得合適就合適吧。

    這個時空中的劉寄奴,若是能夠嶄露頭角,終其一生也難以達到另一個時空中的高度了,不過至少他的一生夙願,杜英已經完成,而天下廣闊,若真的有才華,也少不得他施展的空間。

    國祚永久,不忘初衷。

    也是一個好年號。

    而這些聖旨,自然就是封賞的聖旨。

    “奉涼州主簿杜明爲太上皇,鄧夫人和梁夫人併爲太后。封杜葳爲武威郡王。”

    老爹肯定是要奉爲太上皇的,鄧夫人是正妻,不過杜英都已經登基稱帝了,當然不可能委屈了母親梁夫人。

    至於自家老哥,就這麼一個,封王也是必然的。

    “立夫人謝氏爲皇后,立夫人郗氏爲德妃,立夫人司馬氏爲淑妃。”

    杜英明媒正娶的夫人就這三個,至於幾個丫鬟和何法倪,暫時都是嬪,也不算虧待之。

    “冊封丞相王猛爲北海侯,封邑萬戶。”

    杜英記得,早年的時候,師兄對於自己的出身耿耿於懷,常說若不是北海王氏煙消雲散,自己也不至於屢屢遊仕不得重用。

    只不過後來師兄有了真才實學,積澱下來了,反倒是不在乎這什麼出身的。

    現在把北海重新封給他,他若是想要重建北海王氏,也是了卻早年的心事。

    而王猛也是當朝唯一一個萬戶侯。

    “冊封鎮西將軍謝奕爲陳侯,封邑五千戶。”

    陳郡謝氏,大概是這一場天下鼎革之中最大的贏家。不過謝安是一個聰明人,杜英相信在謝安的背後主持下,謝家必然還是一如既往的低調。

    “冊封徵東將軍苻黃眉爲滎陽侯,封邑五千戶。”

    苻黃眉顯然已經是朝廷招納胡人的標杆,需要高高捧起。

    “冊封······”

    最終朝堂封侯二十人,封伯四十人。

    對於一個新生的朝代來說,這個數量的確不算多,而且這其中也以軍功封賞爲主。

    杜英顯然是留有很大封賞餘地的,既是在軍功方面,也是在文治方面。

    他拿下天下的速度很快,也就給自己埋下了很多隱患,所以未來肉眼可見的會有波瀾。

    且對外開拓進取也早就已經被確定爲國策。

    因此在這新朝,最不缺的就是建功立業的機會。

    現在都頂格封賞,只會讓這些公侯都變得不值錢起來。

    杜英又是在洛水祭天,又是控制封賞的上限,顯然也有迴歸漢制、重塑誠信的意思。

    改變皇家誓言都可以不算數、誰的拳頭硬誰就能說話的前朝潛規則。

    同時避免公侯橫行不如狗的現象。這種現象無疑會讓人們逐漸對封侯拜相、封妻廕子沒有興趣。尋常百姓會覺得那是權貴們的玩鬧,而權貴們也不會願意爲此而拼命。

    整個王朝的功勳激勵體系也就直接崩壞了。

    封賞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是每個人到手的實權卻是實打實的,加之未來可期,又有誰會有意見呢?

    ——————

    接受禪讓、頒佈封賞之後,朝廷並沒有一刻得閒。

    新的秦朝,以長安爲都,以洛陽爲東都,以建康爲南都。

    六部之中,工部、商部再加上學政的班子,都主要設在洛陽,這考慮到洛陽通達四方、居中天下的地理條件,再加上龍門書院的建設,讓洛陽更適合作爲經濟和文化中心。

    當然,在建康另外保留一套班子框架,方便皇帝能夠南巡視察。

    而長安作爲龍興之地,也是政治軍事中心,同時都城設立在長安、面向西域,也表明了朝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國策方向,也在西方。

    新政所向,就是機遇所向,天下已經有擅長觀望風向的商賈,收拾東西準備西行了。

    而也確確實實是在杜英接受禪讓後的第二天,三萬王師按照早就計劃好的時間,更換秦軍旗幟甲冑、出征塞外,兵鋒指向西域。

    桓衝在敦煌蹲了幾年,看着中原風起雲涌、煙消雲散,現在終於到了他施展抱負的時候。

    朝廷這邊,則忙着籌備定都長安事宜。

    杜英只是接受了禪讓,大家一股腦的改口稱呼“陛下”。但是實際上他的登基稱帝流程還沒有走完。

    仍需要在新都祭拜天地,同時設立太廟、祭拜祖宗,纔算是在法理上徹底將杜氏確定爲新朝的皇室。

    因此,封賞完羣臣之後,杜英就直接啓程前往長安。

    這一次,千軍隨同、百官扈從,也是杜英往返洛陽和長安之間最風光的一次。

    寬大的馬車緩緩行在千年的古道上,漢魏的風光都化爲塵埃,被車輪碾過。

    杜英一身黑底龍袍,靠在車中軟榻上,看着參謀司最新送上來的軍隊整編、改制的方案。

    簡而言之,整個天下兵馬劃分爲戰兵和郡兵兩種,前者爲招募制和終生制,數量少、專司訓練,在對外戰事中充當主力;後者爲義務制,成年男子輪流服役,半屯半戰,負責協助對外戰事,主要負責防範內部叛亂,平時屯墾,戰時爲兵。

    當然這個屯墾,一方面是軍屯的維持,另一方面是地方基礎建設的施工。

    王猛已經提出了十年內完善地方官道、興修水利、開墾湖田的一攬子計劃,單純把任務分派到各個郡縣,令其招募民夫,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顯然很容易出現配合問題,且進展也會有快有慢。

    所以索性由朝廷出面,組織興修,又以組織度高、青壯年集中的郡兵爲勞動主力。

    對於這些郡兵來說,糧餉管夠,又是給家鄉興修設施,自然沒有拖拖拉拉的理由。

    而以郡兵爲工程建設的主力,其實也還是因爲杜英的手頭上真的有這麼多郡兵。

    如今秦王府治下的各路兵馬,邊境州府的直接轉爲戰兵,而內地州府的戰兵,挑選其中精壯者去邊境置換那些年老弱小者,剩下的就地轉爲郡兵。

    這些新的郡兵,多半都還年輕,這些年又都在征戰的道路上,對於普通的生產生活已經不太習慣,貿然把人全部都放回去,散養一段時間,再組織起來重新訓練、從事工程建設,還不如就地直接專爲工程部隊呢。

    郡兵們對此自然也沒有意見,誰捨得軍中的高糧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