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假太子逆襲南明 >第一百三十九章 耕地問題
    安排完民政司之事,王明接下來,自然是要開始重點關注自已治下的耕地問題了。

    而他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覈查統計現在夔州一帶,到底有多少數量的田地,其中上中下各田,大致有多少,拋荒的田土又有多少可用。

    這個問題,自然是由新成立的農政司來解決。

    在王明的安排下,因爲原先的後勤司已改組成爲財政司,故財政司司長自是由原後勤司司長彭永春擔任。而這農政司司長一職,則由原後勤司副司長董四民擔任。

    此司成立後,王明亦給其配備副司長一名,另安排了二十餘名生員,作爲辦事文員。

    董四民接受任命,自是率領一衆手下,立即開始覈查。

    十來天后,農政司司長董四民,回到太子府邸稟報。

    “稟太子,在下已覈查過夔州之處的全部田地畝冊,據畝冊記載,包括建始縣等處在內,總共有可用耕地二十三萬畝,其中畝產稻穀一石半以上的上田,有五萬畝,畝產八斗以上的中田,有八萬畝,餘下的十萬畝,皆爲畝產五斗以下的下田。另外,因爲戰亂拋荒無人耕作的田土,大部皆爲下田,其數量爲十五萬畝,大致分佈於……”

    董四民侃侃而談,向王明一一稟報,讓卻讓王明不覺皺起眉頭。

    “不會吧,夔州之地,好歹是川東首府,爲何卻只有這麼點可用耕地?”王明聽完的彙報,心下卻是大生疑惑。

    王明先世看過明史,他記得,在江南一帶,啊怕是一個平常的縣裏,上百萬畝耕地乃是尋常之事。卻沒想到,這夔州一帶的自己治下,比起一個江南的縣來說,大了數倍不止,竟只有二十三萬畝在用耕地,加上拋荒的十五萬畝,總數亦只有三十八萬畝地,實是少得可憐。

    彷彿看出了王明的疑惑,董四民急急解釋道:“太子有所不知,我夔州地界,地處東川,山多地少,向來是貧瘠之地,斷不可與江南湖廣等地相比。要知道,夔州之地,相比川東的巫山,大寧等處,卻還是豐饒得很觀。這般耕地數量,卻還算可觀了。”

    聽董四民的話語,王明不覺陷入沉吟。

    他知道,董四民所言,其實亦是實情。

    這川東一帶,自古地狹民貧,耕地不足,卻是歷朝歷代的一貫傳下來的問題。也正因爲這樣,所以在當地的流寇勢力,纔會因爲錢糧的原因,難以坐大,即便最後合併成了夔東十三家,最終亦因爲發展乏力,被滿清各個擊破。

    而且,這川東一帶,非但耕地數量不足,其肥力亦是十分有限,要知道,在江南一帶,畝產二石稻穀的田土,亦屬中田,要畝產3石以上,方爲上田。而在川東,則是砍去一半,有一石半的產出量,便爲上田,這兩廂對比,如何不讓人感慨。

    而現在,自己終於也要面對這樣的局面了。

    “太子,在下所說的田畝數量與畝產糧額,皆是先從田土畝冊查覈,再派了手下生員去親自核查,絕非信口虛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覈實一番。”董四民以爲王明心下不信,趕緊又說了一句。

    “四民,你想多了,孤讓你當這農政司司長,自是會相信於你。只是孤在想,若是夔州一帶,土地面積如此有限,想要供養更多的軍兵百姓,積聚更大的實力,卻是困難之事啊。”王明目視窗外,輕聲嘆道。

    房間之中,一時一片靜默。

    最終,還是王明又開口問道:“那現在,這些耕地,又是何人據有呢?”

    董四民一愣,立即回道:“據在下了解,北欒河一帶,現在夔州一帶,這五萬畝上田,已基本被地主富紳們瓜分。另外約有一半以上的中田,亦爲地主所佔,僅有餘下的中下田,爲當地貧苦百姓耕作,其每家田畝數量,約爲數畝之數……”

    聽完稟報,王明心下,又是莫名暗歎。

    原來在自已的治下,光地主們佔有的土地就有近十萬畝,且均是上田與中田,等於是說,夔州一帶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們的手中。

    要知道,在明朝,地主士紳有許多特權,最大的特權,便是可以憑藉朝廷的一系列士紳優待政策,少交稅甚至不交稅。

    甚至在同樣的解銀稱兌時,還有所謂的紅白封制度,地主富紳所用的紅封,比普通民戶所用的白封,能少許多的火耗雜費。

    也就是說,這些地主士紳,佔據了膏腴肥田,卻對國家幾乎沒有貢獻。支持國家財賦稅收的,不是這些富裕有錢的地主階級,卻是在生存線上的辛苦掙扎的平民百姓。

    這種極其不合理的情況,貫穿了明朝始終,一直延續到清朝的雍正時期,在雍正強迫官紳一體納糧後,地主富紳階層,纔開始真正承擔國家稅收。

    王明眉頭深皺,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麼辦?

    要改變這種狀況,莫非,要學後世打地主分田地麼?還是提前借用雍正之法,來個官紳一體納糧?

    王明反覆考慮,卻並不想這麼做。

    要知道,這年頭,這樣的地主士紳階層,在大明帝國的鄉鎮一級中,數量龐大,地位穩固,乃是國家政權柱石一般的存在。這些人,上可交往官僚階級,下可施壓普通村民,在這個皇權不下鄉的時代裏,他們還徹底掌握了基層語話權,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上傳下達機構。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後世那種粗暴的做法,強行剝奪他們的土地和權益,無疑會硬生生將這個階層,徹底推到自已的對立面。王明相信,如果自已這麼做的話,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畢竟憑一已之力,無法與整個帝國的地主士紳階層對抗。除非自已勢力強大到不可捍動,方可再加以改造。否則這樣做的話,無異以卵擊石。

    這個涉及帝國根基的深層次問題,王明認爲,只可循序漸進,緩緩圖之。

    而他能做的,便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迫使這些地主們,交納錢糧,以供公用。

    這種手法,後世稱其爲,交保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