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塔防戰略 > 232 上太空(五)
    牽引一顆小行星的難度有多高?

    要說難,難到沒譜。

    從技術上看,不管是從前方牽引還是後方推進,只要去動小行星,都會干擾到其質量重心的運動,如果對質量重心的計算稍微出現偏差,不飛出太陽系都算好的,別說牽引到目標軌道目標地點了。

    說容易,也的確容易,因爲原理十分簡單。

    隨便弄個鉤子把小行星固定住,開推力,就能改變其運轉軌道,如果本來小行星就是擦過土球,改變所需的推力不會很大。

    如果時間比較充裕,比如說幾百年,那還有更簡單的。牽引機與小行星之間甚至不需要物理連接,只要牽引機有一定重量,依靠兩者間的萬有引力,就能緩慢的改變運動軌道。

    小行星大多數都屬於兩個類型,鐵質和冰質。

    鐵質小行星含鐵比例超過七成,少數能達到八成以上,適合建築。莫以爲鐵在太空裏沒用,只是每公斤材料上天都意味着背後一大疊票子,鐵的比重明顯過大了,所以不太用在航天上,但是如果能從太空裏以合適的代價得到,它仍然可以作爲最常用的材料。

    冰質的一般是從彗星上分離或柯伊伯帶被其他天體撞出常規軌道的,適合做燃料,至於生活用,要看其受宇宙射線和放射物影響的情況。土球現有的技術,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淨化其中的放射物,不過應急的話,可以多耗費電力,嚴格控制好溫度多蒸餾幾道,也不是不能喝,但要準備好太空醫療體系再說。

    不論什麼類型的小行星,都能對新型太空站的建設或補給帶來巨大的幫助,開發起來,也比在月球再建設一套產業鏈要容易許多。

    綜合討論之後,C國決定試一試。

    這種事僅靠C國一己之力還不夠,F國表示可以在對外保密的前提下,協調全球觀測機構幫幫忙,當然,要錢。

    F國在土球上的影響力沒有擴展到全球,不過F國奇妙的國家氣質,讓她人緣很好,給錢的話,不會有人拒絕她,例子就是她會揹着別人跟C國好。C國就做不到,因爲以A國爲首的戰略敵對關係,很多事情出錢都辦不到。

    藉助F國的關係網,小行星抓捕項目啓動了一次全球天文搜索。

    這樣的項目曾經在A國研究機構的主導下,有幾次相關的全球合作,所以這回F國出錢,大家輕車熟路。

    幾天的時間裏,C國就從大量的反饋數據裏,找到了備選目標。

    總共三顆。

    一號直徑是十二米,長度略大於直徑,總質量估算一萬三千噸出頭,優點是它的軌跡最貼近低軌道,藉助霍曼轉移動作(在近地點前後全力反推),有抓捕的可能性,不過重量太大,航天體系沒有把握在它進入近地點之前在軌道上儲備足夠的燃料。

    二號備選的直徑更小,直徑只有七米,由多個高海拔天文臺反覆確認過數據,光譜分析其巖質成分略高(密度較低),很可能是首次掠過土球。其預估重量僅有一千五百噸,缺陷是近地點高度超過了兩千公里。

    三號最大,超過兩萬噸,不過也有一點優勢,它是一顆幾十年前就被土球與月球系統捕捉到的小行星,現在軌道速度趨於穩定,使用霍曼轉移機動,改變成近圓軌道,實際能量耗費不會比一號多。但是因爲太重了,後期降低軌道仍然需要巨大的耗費。

    C國討論後決定對二號實施抓捕,不能好高騖遠,起碼先把捕捉能力驗證了。

    F國和R國表示可以各自支持一具火箭,他們倒是也想大方點,以後可以在天上多佔點話語權,但奈何國力有限,動員力也遠遠比不上C國,只能意思意思。

    由於對接經驗豐富,本次也是把載荷發到近地軌道去對接成捕捉器。

    捕捉器分爲三個部分,本體、燃料罐、額外推進器,其中只有本體是用R國的火箭一次到位的,其他東西都在軌道上拼裝。

    雖然不計代價的極限加速了,時間還是比較長。

    期間地表上迎來了第三隻二級怪獸,催眠師。

    就是那種有巨大虛影,還會把別的一級怪獸擬態成自己的七彩大金魚。

    有不幸和幸運,兩者的原因都是因爲催眠師比較膽小。

    因爲膽小,催眠師不太喜歡飛,而是長時間在海里遊動,導致土球上沒有什麼合適的武器可以有效攻擊它的。

    同時也因爲膽小,催眠師也不會登陸之後向內陸深入,只是稍微破壞一番就趕緊回海里去。同時,它在海里移動的速度,並不像星碎一天機動好幾個時區那樣讓人窒息。

    終於,在這貨第三次跑到西中洲與中部中洲結合處作案時,因爲水深太淺被鎖定到,三個擁核國家連續投彈,給它在近海炸死了。

    等到催眠師過去,又過了兩隻一級小怪獸,C國自己都單挑了一隻,小行星抓捕行動才正式開始。

    首先通過UN通報,C國會發射高拋線彈道導彈。

    實際並不是什麼彈道導彈,這是一顆提前在低軌道準備的,還有一級火箭沒有啓動的導彈。

    這也是不得已,因爲根據反覆計算,不把小行星腦袋削掉一節繼續減輕重量,最少還要再發十罐燃料上去,才能把它降到近地點一千公里的軌道。

    總之導彈先上,點火時機、彈道,都是經過超算反覆計算的,但削出來的形狀如何,後續軌跡偏移量,還得碰運氣。

    正式行動,導彈準確命中。

    低軌道的一羣已經調整好姿態對着小行星的衛星,拍照的拍照,側波段的側波段,很快計算出剩餘主體的軌道偏移量。

    按計劃,最好的結果是一導彈上去,直接把小行星的速度制動到人造衛星的水準,那樣後續的燃料消耗比較小,甚至可以考慮捕捉器以後再用。

    但爆炸這個東西,沒有足夠的準備時間和現場勘測,肯定沒辦法那麼精準。

    最終,剩餘不到一千噸的主體,還是比同高度人造衛星,快了兩百米秒。

    看起來不多,但是一千噸的東西要獲得兩百米秒的速度,哪怕在太空裏也要耗費巨量燃料。

    不過導彈攻擊到底還是大幅度降低了小行星的速度,因此其軌道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遠地點距離從三百萬公里,縮減至……剛好會被月球捕捉撞上去。

    差了點,只能上了。

    在1800公里高度軌道待命的捕捉器繼續升軌,在小行星變軌後1900公里近地點之前與其匯合。

    什麼?碎片?

    幾千公里外的碎片按球面非均勻分佈、非勻速散射出去,其中大部分是遠離土球方向的,捕捉器被直接命中的機率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