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塔防戰略 > 303 沙漠據點
    Are電磁軌道發射場。

    Are在一羣石油佬中是頂有先見的,很早就開始佈局旅遊,幾十年間便從一個岌岌無名的豆丁國家,變成全球富豪旅遊首選地之一。

    請來的專業團隊也的確是夠專業,在這個過程中,Are有了全球最好的航空公司(人漂亮、服務好),並漸漸成爲世界島與黑洲正中心的航空運輸集散地,港口發展也有起色。

    不過和其他石油佬一樣,Are也喜歡建奇觀。

    什麼全球最大的聚光電站、最奢侈酒店、最高大廈、最大規模生物燃料(藻)工廠、最大規模海水淡化廠等等等等。

    電磁軌道發射塔,無疑也可以做成“奇觀”。

    他們選了個非常好的地方,在最大城市邊緣,只要樓高超過13層就能用望遠鏡跨過沙漠,清楚的看到火箭拋射到空中脫離加速殼並點火的那一刻。

    對於運載火箭這個等級的人造體,空中脫殼的動作全世界都沒幾個國家能完成技術攻關,電磁火箭空中點火的那一刻,毫無疑問就是人造奇觀。

    爲了跟奇觀匹配,Are在XX24年度,還有幾個同步上馬的大工程。

    其一是海洋電力綜合網。

    這玩意是包括海上風能、浪涌發電、浮潛蓄電在內的綜合電力網絡。

    海上風能和地面風能沒什麼差距,由於C國前些年專門弄出海上風電架設船,這項工程的資金門檻也相對降低了些。

    需要一提的是,海上風電其實經常不能用,風太小風葉不轉,風太大(八級以上)不能轉,所以只能用作電網補充,與之配合最好的是水電……水電跟誰都能配合好。

    Are缺乏淡水資源,自然沒有常見的大型河流水電。

    浪涌發電則是一種補充,它的原理和風電類似,只不過是用水輪驅動,爲了能迎接各個方向的浪涌,它可以調整方向。

    形式比較多,一種主體在水下(淺海),爲了不讓浪涌電站變成暗礁,它有一節毫無作用的結構伸出水面,成爲浮標,自然也可以作爲海文環境檢測點;一種主結構在水面(各種海深),用錨固定,一般爲剪刀型或多節棍狀,根據海浪情況進行開合,增大或減少迎浪面。

    它比風力資源更穩定一些,技術門檻低,初期投入更低,就是腐蝕和藤壺附着等情況比較多,運行維護投入更大。

    浮潛蓄電,則是整個網絡的核心穩定器。

    沒什麼技術含量,有電的時候,把海面上的浮筒拉下去,缺電的時候放浮筒,帶動電機發電。

    由於海上的怪獸災難,浮潛蓄電沒辦法往深海部署,不過石油佬有錢,加面積就是了。

    這三位一體建設起來,整個區域都變成禁航區,只能通過維護用的小型船隻。

    爲確保安全,靠外海方向還部署了幾座帶機炮和魚雷發射能力的燈塔,燈塔內有值班人員使用無人潛水器進行日常巡邏。

    該工程到年底時,防禦面已經完成;風電裝置部署完成六成,最大發電能力達到630兆瓦;浪涌發電完成三成,最大發電能力爲110兆瓦;浮潛蓄電的部署比較影響施工,進度更少,已經建成的部分蓄電能力只有2兆瓦時。

    第二項工程,還是電網!

    Are已經有了C國承建的最大聚光電站,商業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爲了造奇觀。

    與光伏相比,聚光電站需要投入的人力更多一點,優勢是建設成本。現在要在短時間內大面積鋪開以支持電磁發射器那個電老虎,光伏更合適。

    與之配合的是放在發射場的動能加載裝置。

    有點像鯤鵬上使用的動能蓄電,但目的不同。

    假設白天時,整個Are光伏、聚光發電產生的電流,由於工廠、空調等白天耗電增加,只能讓整個電網獲得500兆瓦負載餘量,遠遠不夠電磁軌道發射器用。

    這個時候就需要能量加載裝置,用巨大的電力,把幾個超重的大輪子推得轉起來,當加載裝置達到預設峯值,電網切回直供,發射場就能獲得額外得供電。

    工業蓄能一直是電力發展的重頭,可發展很不好。

    怪獸危機來臨前,實用的規模級蓄能主要依賴兩種:水庫蓄能和壓氣蓄能。

    水庫蓄能採用專門爲蓄能建造的高落差水庫,電網盈餘時從低處抽水進去,要用的時候放水發電。因爲水的蒸發、動能轉換等問題,利用率不能說高。它的優勢是還能和正常水庫一樣兼職洪峯調整、農業灌溉等功能,綜合效益不錯。

    壓氣蓄能,則是利用鹽洞蓄能。這些鹽洞是早期洗鹽採集類留下來的遺產,因爲洗鹽的地質聯繫,它們的氣密、水密性能夠保障。使用方面平時直接打空氣進去,用的時候放氣帶風機,或增壓後帶渦輪發電。

    還有一些其他規模更小的工業蓄電模式,性價比更差,難以商用。

    眼前的動能蓄能,由於大裝置很難在大氣內長期保持內部全面真空,設備內有氣動阻力存在,能量衰減快,儲能時間只能按小時算,性價比更低。

    但它有一個優勢其他的比不了——不挑地形,很適合跟電磁軌道發射器這種短時間耗電量極大的東西配合。

    第一座電磁軌道發射器建成後,爲了降低新建電力設施的負擔,減少發射時對周邊城市工作生活的影響,C國就開始在這方面進行投入,各發射場旁邊也陸陸續續建了一大堆。

    在Are建設的這款,單機最大放電功率30兆瓦,上下三個一摞,佔地不到兩百平米,包含足夠吊車和單機進出的維修通道,900兆瓦的動能加載裝置也不到一公頃,在鹽霧、高溼度、多沙塵等不友好環境,一個廠房就罩進去了。其實還有更大的單機,只是受限於運輸條件和本地生產條件,弄不起。

    該款動能加載裝置現在到處在賣,Eth那邊配合電磁炮臺使用的也是這東西。?

    第三項工程自然是防禦。

    跟Eth的思路完全不同,Are對自家和周邊的老爺軍隊作戰能力完全不指望,所以全面採用遠程、有線加密信號管理的炮塔鏈。

    所謂炮塔鏈,既每座電磁炮,都會覆蓋在至少兩座其它炮塔的射程中,實際上一些重點防禦區,比如Are核心城市的東南方向,這些炮塔三公里範圍內就能部署七到十座,單電磁炮塔射程範圍內,可能達到三十座炮塔。

    電磁炮塔射程更遠,投擲的彈丸重量更大,耗電同樣嚇死人,區域齊射甚至有燒壞電網主幹線的可能,所以一樣要有自己的蓄電方案。

    Are這塊主要依據部署密度,在密度不同的地方用電池或動能蓄電方案或組合使用,確保在任意情況下,至少能齊射幾輪。

    可能是因爲錢多燒的慌,Are還採購了電磁炮塔的額外配件,15mm口徑半電磁機炮。

    這玩意C國自家都只是剛造出來,還沒想好要不要裝備部隊,突然就被Are的採購方看上了。

    半電磁炮這個概念在《星球戰略》裏有,此前土球並沒有。

    原理是利用火藥提供額外的初速,電磁加速管能以更低的能耗,讓彈丸達到一個合適的速度。

    但火藥激發會產生巨大的熱量,如果要保證火藥的加速效果,還得在密閉空間裏激發,會進一步導致局部過熱。對於超導體這種對溫度十分敏感的材料,乾脆是兩個完全沒有兼容性的系統。

    直到今年,黑魔導系列的開發達到了一定水準,半電磁炮纔有了實現的可能。

    黑魔導工作需要高溫環境,而且是個只有百來度的溫度區間,相關研究機構推演來討論去,都覺得只有做機炮門檻低些,因爲機炮的射擊特徵比較有利於自然維持溫度。至於各部分溫度不平衡的問題,可以用導熱和散熱結構進行平衡。

    15mm口徑電磁機炮初始溫度是黑魔導通電自加溫的結果,導熱與散熱結構極爲複雜,結果造出來的實物平均外徑就有兩百毫米,後端更粗,上方和側面加起來還帶四個風機。

    因爲實物太臃腫,乾脆給定位爲車用,直接對接現有的電磁坦克和炮塔體系,也就是暫時不考慮省太多電。

    出來的效果的確不是單純火藥武器可比,它在每分鐘兩百發的射速下,彈丸出膛速度爲2800米每秒,炮口動能是同質量常規彈丸的九倍甚至更多。

    出膛速度也用了心思,慢了沒用,射程不夠不如直接用加農型坦克炮;太快受空氣減速與加熱過於嚴重,15毫米口徑不比大炮彈,炮彈更容易做尾流補氣,小炮彈就難了,能做,但氣動穩定性沒有,所以乾脆不要。

    2800的速度,是綜合工藝難度、電力消耗等因素,最終平衡的結果。勉強能在五公里的距離,對一級小怪獸造成創傷,三公里內能達到較好的打擊效果。

    一座電磁炮炮塔,電力不變可以實現兩臺15mm機炮連續射擊,理論上能單挑一些品種比較合適的一級小怪獸,實際……還沒實戰過。

    研究機構的目標,是儘快把這東西用吊艙形式,改良到能裝上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