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天漢之國 >第124章 新奇事務
    陳規、解潛等人到了兩天之後,汪若海和郢州知州席益到來。至此,附近州軍,除了相對較遠的信陽軍餘歡之外,主官都到了襄陽,迎接張浚。

    張浚一行近兩萬人,從鄂州出發,沿漢水北上。因是逆流,船舶又多,速度並不快。

    這一日衆人用過了早餐,閒來無事,幾個知州一起在襄陽城中閒逛。陳與義和邵凌帶了數十衛士一路跟隨,防止意外。自從麥子豐收,賣了好價錢,襄陽的動亂才少下來。前幾個月,不時就有治下的豪強大戶帶人作亂,或上山,或下水,鬧出了無數的事情。不過他們的規模都不大,很快就被平定。

    看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解潛道:“襄陽地處要道,南船北馬,都在這裏齊聚,是難得的繁華之地。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周圍州軍,再沒一個地方有這麼繁華。”

    陳規道:“自王觀察到襄陽,減免賦稅,不興大役,百姓着實得了好處。百姓日子好過,商賈才能興旺。難怪王觀察不從農民的手中收錢,城中工商業大興,纔有這底氣。”

    一邊說着,幾個人都羨慕不已。這個時候,對各州來說,最難的是養兵。養兵就要錢,搜刮的錢太多難免影響百姓生計。周圍州軍,無不在爲此事煩惱。

    其實僅是收工商稅,王宵獵怎麼養得起數萬大軍?來錢最主要的方法,還是官營工商業。再加上軍隊不是靠募兵,養軍費用大大降低。當然,軍費這樣降低是有條件的,實際上是由地方分擔了一部分。

    走不多遠,見前邊一處建築前人羣稠密,格外熱鬧。陳規問陳與義道:“那是什麼地方?”

    陳與義拱手:“那裏是城中新建的供銷社商場。因爲貨物齊全,價格便宜,生意才格外紅火。”

    “在德安府的時候,就聽說襄陽這裏有個供銷社。百姓手中的餘糧就是供銷社在收,價錢比糧商高得多,百姓才得了好處。沒想到他們還開了商場。走,過去看看。”

    閒來無事,幾個人信步到了商場外。見是一處兩層的建築物,上面寫了“供銷社商場”五個字。好大的門,無數百姓進進出出,好似鄉下的集市一般。

    幾個人進了商場。一進門,就是一處巨大的菜市場。櫃檯圍成一圈,上面擺了各種水果。蔬菜,售貨員在裏面賣貨物。此時八月天氣,正是豐收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水果應有盡有。諸如菱角、嫩藕、茄子等等,擺得滿滿登登。周圍圍着百姓,挑選着各種各樣的蔬菜。

    陳規道:“這樣賣菜,必有大的菜園。去非,供銷社還種菜麼?”

    陳與義道:“供銷社倒不種菜。不過襄陽府有專門的菜園,諸般蔬菜都有。種的蔬菜除了拿到這裏來賣,還供應城中幾個官營酒樓。這菜園一是賺錢,再一個培育蔬菜新種,造福百姓。”

    幾個人一起點頭。種菜賺錢,官府辦個菜園不稀奇。但進行蔬菜研究,培育優良品種,就足見用心了。這是王宵獵辦的官營工商業的特點,除了賺錢,還做研究之用。

    走過賣蔬菜水果的,就到了賣乾貨、調料的地方。此時已經到了盡頭,不過攤子一直延伸到了外面去。接着是賣肉,後邊是賣魚,賣雞、鴨、鵝、鴿子,應有盡有。在這片空地上,還有賣活牛的,賣活驢馬的,賣活豬養的,旁邊甚至還有賣飼料的。

    解潛看了苦笑道:“城裏人家,怎麼會買這種東西?”

    陳與義道:“說的是。城外的百姓,要買這些只能進城來。城外邊,只有集市上有賣。每到集市供銷社也會去,那裏生意也是格外的好。”

    席益點了點頭:“辦這樣一處商場倒是不錯。貨物集中到一起,買什麼百姓都來。”

    陳與義笑道:“供銷社的作用主要倒不是辦商場,而是能互通有無。只要在這幾州之內,凡是有用的貨物供銷社都會去收購,而會賣往各地。如此供銷社賺了錢,百姓賣貨得了利,買貨的人得到方便,衆人皆滿意。現在還是剛剛開始,貨物不是非常齊全。”

    衆人聽了眼前一亮,明白陳與義的意思。

    天下不管是哪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特產的。僅靠商人販賣,百姓其實得利不多。不只是商人壓低價錢,他們運輸、售賣的損耗也高。供銷社的網絡足夠大,賣的渠道足夠廣,本錢也充足,可以收各地產的特產,運到城中販賣。這樣就溝通了買和賣,形成一個商業網絡。

    這是供銷社的本意,一供一銷,串聯起一個商業網絡,城中的商場其實並不重要。其實王宵獵正在籌劃單獨設商場,與供銷社這種鄉下集市的模式區分開來。與後世做比較,供銷社雖然也有商場,但其規模不大,多設在縣城鄉鎮。城市的商場是百貨商場,後來是超市,往往是一城地標。

    相對商場來說,供銷社對農村的作用更加重大,商場則偏重城市。

    幾個知州一看,就知道這是個賺錢的方法。可自己只管一州,這生意卻要求範圍越大越好,最好天南海北,哪裏的貨物都有。只能感到可惜。

    到了二樓,就不像一樓那樣嘈雜。靠近樓梯口是書店,擺着各種書籍。這是文人的本行,幾個人都湊上去看。最多的自然是儒家經典,還有《唐詩》、《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唐朝的志怪小說,各種雜史。最後竟然還有此時的話本。市面上常見的說話人說的故事有五六種,當然最多的還是說三分故事。

    陳規拿起一本翻開看。見裏面語言俚俗,故事粗糙,不由皺起眉頭,對陳與義道:“去非,這些書是哪裏來的?賣給百姓,不是要教壞了人?”

    陳與義道:“這是觀察特意招人來寫的。觀察說,我們這幾州與其他地方不同,廣設學校教人讀書識字。不是所有識字的人都喜歡經典,有人就是喜歡讀故事,所以特意找人編了這些故事書。說是人識了字之後長時間不讀書,很容易忘掉。這些書不是教人,就是讓人看故事而已。”

    放下書,陳規搖了搖頭,沒有說話。看樣子甚是不滿意。

    統治者常說,官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教化子民。所謂的文化,也是以文化之。識字的人,當然要讀經典纔對。不然,識字有什麼用?王宵獵到底不是科舉出身,不知道這些厲害。

    再向裏走,就是各種文房用品。再後邊,就是各地的特產了。比如汝州瓷器,虢州澄泥硯、襄陽本地的漆器、唐州的栗子、內鄉的蘑菇和木耳,諸般種種,琳琅滿目。

    席益道:“這些東西俱是各地名品,時常耳聞。但集中到一處售賣,實屬不易。”

    陳與義道:“供銷社新開,現在收集的各地特產商不完全。等過上一二年,必然改觀。觀察有意讓供銷社收集各地的土特產,行銷於天下。”

    陳規讚道:“如果真能做到,真是前無古人的事!”

    後世的供銷社雖然並不總是全國一體,但基本做到了這一點。當然,後來隨着社會發展,這一作用不必再由供銷社承擔了,是另一回事。

    在工業不發達的年代,供銷社對於社會的作用是絕不可小視的,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

    再走幾步,見是一個賣各種鐵製品的櫃檯。幾個人湊上前,見一個櫃檯前面寫了“軸承”二字,上面擺了各種各樣的軸承,不由仔細觀看。

    軸承當然大家都認識。從古老的馬車開始,便就少不了軸承。到了宋朝,種類更加繁多。特別是開封府當年有幾種水磨,規模巨大,就用到了不少的軸承。

    此時的軸承,有木製的,有青銅製的,當然也有鋼鐵的。不過不管是青銅的還是鋼鐵的,多是鑄造而成,比較粗糙。這裏的軸承則不同,幾乎全部由鋼鐵製成。各種規格,大小皆有,而且看起來都極爲精緻。擺在櫃檯上面,看起各竟然極是光亮,一絲鏽都沒有。

    陳規指着軸承,道:“爲什麼會有這種東西?此物雖然有用,卻沒有必要擺在這裏。”

    陳與義道:“觀察特設了一個軸承社,專門研究軸承。經過半年多努力,他們製出了一些,特意在這裏售賣。有心思精巧之人,可以憑此製做許多機械。”

    解潛道:“看此物的樣子,必然價錢不菲。哪個人願意在這上面花錢。”

    陳與義道:“此事我也想不明白。不過觀察說有用,下面的人自然不敢小視。”

    在機械工業中,軸承的作用不可小視。一般來說,機械分爲動力部分、傳動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在這幾部分中,凡是轉動的地方几乎都離不開軸承。軸承工業發展起來,能極大推動機械工業的發展。哪怕沒有蒸汽動力、電動力,僅僅靠水力、人力、畜力,也可以發展出大量機械來。

    機械可以極大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怎麼重視都不過分。而作爲機械發展的基礎工業,如果能夠推廣軸承,將大大推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