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皇明朱慈炲 >第九十七章 大明鉅艦大炮
    海軍部各司各衛按照章程緊鑼密鼓的在進行,船現在有很多,但是巨船卻沒有多少,大船到是很多。



    鄭芝龍也沒淘汰大船,等巨型船由各船坊造好了替代,會淘汰大型戰船。



    造船司成立,與各衛統計之後,開始向福建各處下達訂單,小船中船交由小造船作坊來完成就成,巨船能接訂單的,整個福建就只有一家林氏造船坊接的下。



    林氏造船坊,坊主林海接待了楊天生與一太監。



    林海道:“楊將軍今日打那處來,怎麼到了我這小小作坊”。



    楊天生道:“本官奉命而來,爲林坊主下達造船訂單”。



    林海大喜道:“歡迎大人,不知要造何船”。



    楊天生道:“爲造巨型戰船而來,應當會有兩百艘左右三桅巨型戰船,但是,只能給你一年能否辦到”。



    林海暈了,兩百艘巨船,還都都是三桅巨型戰船,同時有些苦澀,這時間就造不出來。



    就算大明的造船水平世界第一,但是,一艘三桅船從龍骨開始,不是一年就夠的,楊天生一上來就說一年要完成兩百艘,這不是來坑爹的嗎。



    楊天生也知道這是爲難了林海了,可上頭下的命令,他也要問問,不行就慢點造。



    林海道:“在下雖有實力辦到,但兩百艘一年時間,還是巨型三桅戰船卻是有點爲難在下了,單就龍骨,紅夷人要用三年,我坊中有特別方法,但也要一年半才能出一龍骨,且木料等都是極爲難以尋找的,且每一年半我坊中最多能造十艘”。



    造船不是那麼好造的,不是嘴上說說就行,三桅戰船他幫鄭芝龍造過幾艘,以遠超西方人的建造時間,一年半他就能給你整一艘,同時開建能造十艘。



    他這巨型戰船同造十艘,一年半以是林氏船坊的極限。



    楊天生道:“夷州東部,山中有大量可造木材,你若願造,這些木材隨你砍伐,並且還會有人保護你等不被紅夷僕從軍驅趕”。



    邊上的公公道:“林坊主造船何不區分來造,將不重要之事,交於各大中小船來造,如木杆,另一船坊造之,此幡另一船造之,最後進行組裝安裝,你們只需要做重要之事,其他交由各大中小船來建船,另可將重要之處交由其他船坊來做,只需調度即可”。



    楊天生道:“林坊主還在思考什麼,沒龍骨,我那還有大量戰損破壞的戰船,可用來充作龍骨,你在督造”。



    中國古代,沒有形成後世的分工處理,而是一個造船坊就自己包了一切,兩百艘,你讓林坊主造二十年也造不出這麼多。



    但是分工就不同了,你只要造重要的,在將不重要的交給其他船坊,那建造的速度還不賊快,拼裝船啊。



    這還是朱慈炲告訴給太監,朱慈炲也知道古代造船是沒這麼快的,就是不懂分工處理。



    林海也是明白人,一下子喫驚不以,船還能這麼造,但他也懂,是可以這麼造,以前他們船坊接單多,就把不重要的單子交給其他船坊來做。



    其實也就是另一個原理,我造主要加拼裝,你造副的來做。



    除了這些,鄭芝龍下還有大量的大型巨型戰船,海戰中折損修都不能修的船,船雖壞了,但龍骨還是能修修在用的。



    林海也是明事理之人,一想,此法督造的話,還真能一年一百艘,不說兩百,一百艘還是行的。



    林海道:“能否讓在下與各大中小船坊坊主相商後,在給楊大人答案,看能否一年有餘造出,在爲官家建造”。



    楊天生道:“可以,後天本官在來,若是不行也得給出最快建造方法”。



    建昌城外。



    一太監向軍器局、兵杖局宣旨。



    :王上有令,令軍器局加緊生產督造大明炮以資海船用度,命兵仗局分出一千人加入鑄炮,加緊鑄造大炮,所鑄一千門大明一級二級炮,各五百門。



    朱慈炲的大炮,是有遠近之別,他按層級射程區分開來,有大明一級大炮二三級。



    軍器局衛雷魏道:“高鐵,命人在鑄一百口鐵爐,嚴飛你讓人督造鑄炮鐵器…………”。



    這邊沿海要造船,建昌則需要造大炮,本來的建造速度就跟不上了。



    大明那不是吹的,凡事都不是西方人可以比的,你造個炮要半年,大明十天半月就給你搞定,你造個船要幾年,大明人說我只要一年或一年半,就能給你造出來。



    大明不是吹的,明成祖朱棣什麼時候派鄭和下西洋,永樂三年就開始下西洋,頭前他又有多少年造鄭和寶船的,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時大明的造船是何等發達。



    就算沒了鄭和下西洋,大明沿海的造船工藝依舊被保留下了巨型戰船的建造能力。



    大炮更不用說了,請別用西方那種慢吞吞的行爲方式看待大漢皇明去做事,那隻能誤入禁區。



    就十天,只要有建造所需的物資,大明就能給你十天來上一口紅夷大炮。



    大明爲什麼海戰敗了之後,又能快速雄起打敗西方,就是他的工藝水平,西方完全比不上。



    現代也一樣,華夏人做十天,西方人做三月一年,黑人做幾年。



    一但大明這臺機器開動起來,完全不是外國人可以比擬。



    建昌城二十里外,每天都有大炮在進行試射,拉開轟兩三波,那個小山幾月下來,都快被轟掉了一半山,碎石則運去建造水泥路。



    試炮場。



    試炮員看着拉來的二十門剛出爐的大炮。



    張天炮道:“炮正,又有二十門大炮來了,讓採石的百姓停一停,正巧,把那幾塊大石轟一波”。



    “西風,讓人將大炮運上前調試,一會開兩炮看看,那個炮會炸膛,在送回去返工”。



    大炮離山遠遠有五百米之遠,山邊的百姓們早以撤離了現場,跑向遠處駐守,並遠離了這山。



    百姓們也早以見慣了這種陣仗,有時幾門,打炮,後來隨着技術的熟練改進十門二十門集中了打。



    隨着軍器局鑄造大炮越來越得心應手,這生產的大炮也越來越快,十個人十天就能給你鑄造一門大炮。



    “報告,大炮以調整,隨時可以開炮”。



    “開炮”。



    旗令一下,試炮手們同時點燃了新鑄的大炮,隨之轟響起來,二十顆炮彈轟向了瞄準的地方。



    那山上一處,更是被轟中,頓時碎石飛出。



    “報告,第一門正常、報告第二門正常…………第二十門正常”。



    “報告張連長,試炮一切正常,沒有發現炸膛炮”。



    張天炮道:“嗯,在試兩輪,正常的話交給總軍情司負責人”。



    總軍情司,後勤部門,軍器局造試完炮,在運給總軍情司,發配給各處。



    而在一旁不遠,又接連響起了數百聲炸響,那是虎蹲炮,虎蹲建造更容易,響完還有試射火龍箭,還有火銃的試射。



    這其實就是個火器的試射地帶,集中試射。



    火器要是不試射,那拉上去炸膛了怎麼辦,但試射程度也不高,打個兩三輪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