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皇明朱慈炲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五軍都督府
    朱慈炲道:“新建五軍都督府,你爲軍閣副總理從一品兼五軍大都督,副都督兩位往後因功提升,設戰爭司調度員征戰、屯田司無戰事年進行屯田事項,軍閣的軍政部、總參、軍總情、退伍、軍器五部都會往五軍都督府設司,以便與五軍都督府勾通”。



    :“需要何種軍器就讓軍器司製作、訓練運輸糧草軍器等由軍情司來、作戰總參制定你在修改上交內格批准、兵員退伍…………”。



    五軍都督府被朱慈炲改的面目全非,只有兩個是真正歸屬五軍都督,戰爭與屯田。



    其五部下設的司,不過只是與五軍都督府邸勾通罷了。



    這一手權利制衡,朱慈炲玩的可六,你這五軍都督府不同於以往,軍隊只有打戰鎮壓鎮守,閒下來時找個地方屯田。



    張獻忠也從軍閣中看出了,不由嘆息,咱就是個打仗的命哪。



    張獻忠道:“那這海軍都督府是否也於五軍都督府內”。



    朱慈炲搖頭道:“五軍都督府陸上行軍征戰,往後不止這五軍,可能會曾設,而海軍都督府往後也會增加,百萬陸上戰士盡歸五軍都督府,而海上則歸海將管理”。



    你這陸上軍分區,以後那可是上萬百人,還不止,朱慈炲可能還會在曾設,而海上你陸將又玩不會,分開一點職權分明。



    張獻忠點頭,心裏寬心,以後若有百萬大軍,不算現在,益王加上自己所部,豈不達到四五十萬了,也快了也快了,到時大都督可是威名顯赫啊,不差個海軍都督府,人還能有多陸上的多嗎。



    海軍都督府大都督自然由鄭芝龍擔任,古代陸海要分開,等以後巨型戰船造上上千,那時就會擴大海軍都督府。



    張獻忠明白,陸戰去海上,那不是不懂裝懂嗎。



    張獻忠道:“王上聖明”。



    他也不得不說,朱慈炲真是事事算盡啊,這樣整下來,他只能去打戰謀劃調度一切了。



    朱慈炲道:“忠義公,我給予你前軍都督府之權,官位任你編排,待他們將來立功,到時可升遷,如此以安你部下之心,可否”。



    張獻忠道:“臣代部下謝王上恩典”。



    前軍都督府,編制三個都指揮使司,共人十八衛人馬,他的部下足以裝進去,朱慈炲一衛一萬二。



    至於其他的四路,張獻忠不用想,朱慈炲自有安排,能得到這樣的賞賜,張獻忠及他的部下都是心滿意足。



    朱慈炲道:“回頭到了霍山縣我們多加商計,你擬一份進功表,都指揮賞兩萬兩一府邸、衛指揮一萬兩一府邸,千總兩千兩一三進大院,本王如此封賞之,而忠義公你則是賞銀十萬兩,府邸一座,可行,回朝在進行賞賜”。



    張獻忠點頭,現在這戰場上確實不便,也隨即點頭。



    朱慈炲不怕,張獻忠在手,就可以收了他們全部人的心,在加上軍隊上的壓制,沒有了制器權、發銀權、發糧權,這支軍隊只能是打仗的軍隊,一應用度還得靠他朱慈炲。



    而對這前軍都督的戰士的宣傳也會展開,爲何戰、爲誰戰、喫誰糧、拿誰響都會一一宣傳。



    這片戰場平靜了下來,整編的整編,救治的救治,整個戰場忙個不停。



    一會後,譚禮到來。



    朱慈炲道:“統計可完成”。



    譚禮道:“此戰義軍戰死八千人,受傷五千人,整編四萬七千人,我部無陣亡,消耗火炮八百發、火龍箭筒四千筒…………”。



    張獻忠嘆息:“從未想過死傷這般多,我一戰盡損我陝地八千兒郞”,說完張獻忠真情流下了一滴淚水。



    朱慈炲尷尬,喚道:“戰爭如此,願往後少戰死一些,將那些戰死陣亡將士就地安葬,書大明王師此戰陣亡八千人”。



    朱慈炲此舉讓後世的史學家都感到了迷糊,我大明在此地竟陣亡了八千人,後來有一個史學找到了張獻忠所着的隨行筆記,才知道了這裏發生的事。



    原來朱慈炲爲了不辱沒了張獻忠,改動了歷史,史記上記,張獻忠領十五萬大軍來投,封忠義公領五軍大都督之職,並未說明此地戰事,也沒說是逼降張獻忠。



    張獻忠後來得知,對朱慈炲更是深感五內感激,爲了感謝朱慈炲的大德,張獻忠爲後世史學家們留下了保貴的一筆,才讓雲霧變的明朗。



    張獻忠筆記:王上於天峽領伏右金王佔英山,激某進英山攻右金王,又伏天峽領口陳兵六萬,兩衛佈於領口築土牆,三衛伏於潛嶽山出口伏於路上兩旁山中,前鋒孫可望兩萬大軍受挫駐足,本官率左右共四萬大軍支援,怎料王上以伏,後方劉克率三衛大軍殺出,艾能奇被擒,我命孫可望拼殺,孫可望被擒,念及三萬陝地子弟兵,某率部降之,封以忠義公,領大都督,諸將各封前軍都督府都司衛千總。



    不然天峽領紀念碑,紀念陣亡八千將士,終是一團雲霧,終會以爲龍軀一震猛將自投。



    有時歷史就是這樣,你改動幾個字,他的樣貌就變了,你改動一萬個字,歷史以成迷霧,黑的變成白的。



    韃改動的何止幾萬,那相當於重編了歷史,寫上人名,編個故事的清編明史。



    都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是,不顧歷史胡編亂造。



    韃編張獻忠沒後代,可現代卻有大批自稱是張獻忠後代的人,還有祖譜爲證,爲何會如此,有賊爲護韃,編出各種藉口爲韃洗白。



    對於以大明王師安葬八千陣亡陝地子弟兵,張獻忠感到安慰。



    這一戰終歸是他張獻忠一怒出兵,才遭至伏擊,是他的一時怒氣不將右金王放在眼中的結果,纔會被益王圍攻。



    張獻忠道:“王上不以反賊而以王師相待,臣待他們謝王上”。



    都是家鄉人,誰人無良心,這樣最好不過,也全了忠義之名。



    張獻忠的隊伍都是年輕力壯之士,四義子及五部將,千總六十餘人,現在並未設置衛及。



    經過整編之後,這些人將會成爲新軍,重新編練,但還是需要時間訓練,不然成不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