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傭兵1929 >第1399章 婚宴上的戰術討論
    要知道,日本海軍雖然強悍,但發展底蘊和國力就放在那裏,不可能與美英這種老牌強國的海軍相比。歸根結底還是屬於區域性海軍,距離全球性海軍還有不小距離。

    這也就導致他們的海上運送能夠力有限,做不到像後來盟軍諾曼底登陸那種一次性投送幾十萬兵力的艦隊規模。

    周文記憶中,二戰時期日本遠洋作戰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就是進攻菲律賓。

    歷史上,日軍爲了能順利拿下菲律賓,一次性出動了一支由1艘航母、3艘水上飛機母艦、10艘巡洋艦、29艘驅逐艦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組成的龐大艦隊。

    這支艦隊搭載了日本陸軍精銳第14軍團(兩個師團)5.7萬人以及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的500餘架飛機。此外,日本軍還調集了上百輛坦克和大量的火炮。

    但這已經是日本在二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行動。

    所以張長官判斷日軍最多一次投放兩個師團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那麼,按照一二八淞滬抗戰的經驗來看,如果德械師的打造比較成功,也需要2-3個德械師纔有跟日軍一個師團抗衡的能力。這還是在沒把日軍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考慮進去的情況下,如果把所有因素都計算在內,也許要5個德械師才能對日軍的一個師團佔據一定優勢。

    其實張長官聽到周文問起日軍的兵力投放能力的時候,就已經明白了周文的意思。他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自然就知道在上海作戰的節點控制的關鍵點就在於日軍兵力運送的時間差。

    “按照日軍艦隊往返一次以及他們本土部隊調動和準備的時間考慮,日軍的增兵時間應該是在20-30天左右一次。在這個時間範圍內,我方始終要保持5:1的兵力優勢,而且還必須是德械師這種戰力水平的部隊。”周文解釋道。

    “我方首先以4-5個師的兵力發動進攻,此時日本在上海就是一些海軍陸戰隊以及武裝僑民,兵力不會超過1萬。但千萬別大意,不要想一次性就把上海的日軍解決,這不可能,也不現實,要把日軍第三艦隊以及空軍的優勢考慮進去,戰役目標太大,我方的損失也就相應增大,得不償失。”

    周文這句話其實主要是對張長官說的。

    要知道,張長官可是一二八淞滬抗戰的最高指揮官,不但積累了對日作戰的經驗,同時還對上海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種戰略要地都瞭如指掌,不出意外的話,未來的上海作戰必然也是由他來指揮。

    但是歷史上張長官卻是在戰爭初期犯了不少錯誤,主要就是意圖乘日軍援軍還未到來之前,將上海的日軍一舉殲滅。

    當時國軍是擁有兵力和火炮上的全面優勢,從雙方力量對比分析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他卻是沒有考慮到日本人這些年來在上海建起的那些大樓和建築都是按照戰時的要求和標準來設計和施工。比如海軍大樓、海軍醫院、紡紗廠倉庫、陸戰隊司令部等,幾乎都可以稱爲永久性工事,扛得住150毫米榴彈炮的轟擊。

    而國軍部隊卻是缺乏攻堅作戰的經驗和戰術,即使是德械師也一樣,不是說你裝備了德國裝備和大炮就有了攻堅的實力。

    其實攻堅戰本身就是世界各國軍隊最頭疼也最沒把握的戰鬥,要不然華夏軍隊也創造不出四行倉庫保衛戰這種壯舉,以號稱800人,實際人數不過400來人的一個殘缺團,硬是頂住了日軍一個師團的進攻長達4天4夜。

    首先當然要強調的是堅守四行倉庫的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的官兵都有決死報國的愛國精神和堅強的戰鬥意志,同時作爲德械師的他們也都是訓練有素,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

    但最關鍵的因素是,四行倉庫實在太堅固也太高大了。這個倉庫當初是四家銀行共同出資建造的倉庫,所以稱爲四行倉庫。

    而銀行的倉庫可不是用來堆放一般貨物的,庫藏的都是銀行收來的非常值錢的抵押物和高檔貨,既要防盜搶,還要防火防震,堅固程度非一般建築可比。

    倉庫是5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牆面是花崗岩壘砌。堅固不說,而且窗戶衆多,射界無死角,又是居高臨下,完全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永久性堡壘。

    而日軍在上海的那些建築的堅固程度,也不比四行倉庫差多少,你讓國軍士兵們怎麼攻?

    所以周文提出的建議是,可以利用初期的兵力優勢採用攻勢,但不是要全部佔領日軍的據點,而是有目的的選擇攻擊幾個相對容易一些的據點,然後與日軍反覆爭奪,爭取達到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

    要知道,日軍一貫狂妄自信,哪怕兵力少,但也容不得你華夏軍隊來攻佔我的地盤,必然會不斷採取反擊戰術。而周文想的就是要利用小鬼子的狂妄心理,不斷消耗他們的兵力,同時還可以示敵以弱,沒必要一開始就卯足力氣狂攻,反而要想辦法吸引鬼子主動來攻。

    “這其實就是套用我們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戰術,引蛇出洞,伺機設伏,以大量消耗敵軍爲主要目的,不在乎一街一地的得失。”張長官所有所思地說道。

    “對,接下來,等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趕到,我們也相應增兵,擴大交戰規模,但作戰思路不變,還是以消耗日軍兵力爲主。”周文道。

    “這個思路下,我們的戰術選擇就多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撤,不斷吸引日軍來攻。作戰寬度不斷擴張,日軍兵力少的劣勢就突顯出來,我們打埋伏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顧長官插言道。

    “等到日軍第二次增兵,我們也投入了二十個師以上的兵力。二十個德械師對日軍四個師團,兵力優勢還是在我,這時候就選擇一處日軍的必爭之地,跟日本人來一場消耗戰。”錢長官也提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