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逆宋 >三十 攻蜀
    打仗,打的實際是錢糧。

    若要盡復漢唐故地,須得有充足的錢糧。

    而重生四年以來,年年打仗,老百姓已有些不堪重負。

    柴宗訓決議暫緩數年,給老百姓喘口氣。

    精力轉移到國政上來,正史上有許多成功的例子,無須柴宗訓多動腦筋。

    首先便是丈量全國田畝,實行一條鞭法。

    目前大周依然實行的是唐以來的兩稅法,雖柴榮繼位後有所改革,然仍無法阻止土地兼併盛行。

    一條鞭法橫豎就是一刀,提高了百姓積極性,也讓徵稅官員無法作弊,從而大大提高國庫收入。

    一條鞭法得民心後緊跟着的便是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無地農民及其他勞動者擺脫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無不感恩皇恩浩蕩,即便自耕農,亦輕鬆不少,大大緩解土地兼併。

    雖說地主與豪強世家的利益大大受損,霸特忽開瑞?有本事爾等便與朕打上一仗,不敢打就老老實實交稅。

    與此同時,增加開科取士的機率,削減武將與世家門閥的影響力。

    正當文人欣喜,以爲柴宗訓會一改五代風氣,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時候,柴宗訓直言:“朕不與士大夫共天下,亦不會與武將共天下,更不會與豪強世家共天下。”

    “天下是故漢唐人之天下,朕與所有故漢唐人共天下。”

    炎夏人是個特別頑強的人種,他們喫苦耐勞,勤儉節約。

    只要當權者不胡亂折騰,不須幾年,他們自己便能依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一個盛世來。

    恰逢這時代是史上難得的風調雨順期,不出幾年,便民豐物阜,國庫充盈,御街上的七星級酒樓都開了好幾家。

    楊業歸順後,柴宗訓仿後世岳飛制,命其組建背嵬軍。

    嵬者,山高大之勢也。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也。

    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抗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乃是一國之精銳,特種部隊中的特種部隊。

    這是柴宗訓抗遼計劃中的中流砥柱,人數不過數千,但他特別交代楊業,往死裏練,餉銀按最高標準來。

    當然了,並非所有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

    炎夏人除了喫苦耐勞勤儉節約之外,還有一個特質,當外面不平時,拼了命的鬥外面。

    當外面暫時平靜時,又拼了命的內鬥。

    總之吧,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更是其樂無窮。

    譬如朝堂之上,自從王溥修史之後,便是範質一人獨攬朝政。

    但翟守珣助平李重進之亂,又首推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有功,已擢升副宰相,成了柴宗訓面前的紅人。

    這下範質不爽了,你一個半路投降,只會媚上的人,也有資格做宰相?

    而翟守珣正當紅,身邊也不缺阿諛之人。在這些人的慫恿下,翟守珣竟也同範質勢同水火。

    兩邊人的推波助瀾之下,翟守珣首先糾集一批廷臣,上書彈劾範質。

    範質看到這些彈章,出離憤怒了:“好你個翟守珣,我不找你麻煩便了,你居然先動手。”

    作爲宰相,範質是有權力批閱這些奏章的,於是他在上面寫了句:不敢妄陳利便,希望恩榮。

    意思很簡單,你們享受皇恩浩蕩好了,不要胡言亂語挑起爭端。

    眼見彈章根本到不了皇帝手上,翟守珣這一系的官員挖空心思又羅織了一個罪名,由翟守珣直入內廷,密奏於柴宗訓。

    “啓稟皇上,臣聽聞宋王趙匡胤驕恣不法,勢將謀變,宰相範質與其交好,恐未免有溝通情事,還請吾皇早做決斷。”

    趙匡胤又要造反?

    這幾年宋王府外的密探就沒斷過,趙匡胤也許有奢侈浪費欺男霸女的時候,但要說造反,完全看不出來。

    “卿自何處得來的消息?”柴宗訓問到。

    翟守珣說到:“臣多次見範質與趙匡胤飲宴密謀,朝中亦有不少同僚都見過。”

    “同殿爲臣,一起飲宴倒也無事,卿不也與其他同僚飲宴過麼。”

    翟守珣辯到:“當日汴梁遍傳‘點檢做天子’,臣聞正是範質與趙匡胤密謀散佈。”

    柴宗訓在心裏笑了下,範質怎麼可能和趙匡胤密謀?

    不過翟守珣這麼說,也不是空穴來風,柴宗訓稍作思慮:“朕知道了,你且先退下吧。”

    還未開始調查,範質也到內廷密奏,內容與翟守珣一模一樣,只是與趙匡胤密謀的人換成了翟守珣。

    敢情這倆人相互爭鬥,拿趙匡胤當棋子,把柴宗訓當傻子呢。

    柴宗訓隨即將趙匡胤召進宮,把倆人的奏章交給了他。

    趙匡胤掃了一眼奏章,急忙跪下:“皇上,臣忝爲舊臣,與聞先皇遺命,備承恩遇,不幸戇直招尤,反爲權幸所沮,耿耿愚忠,無從告語,就是臣前次點檢被遷,曾有人說臣心懷不軌,臣嘗上表自訴,極陳鄙悃,檔冊俱在,儘可復稽。若蒙皇上覈查,鑑臣苦衷,臣雖死無憾矣。”

    沒想到引出了趙匡胤的長篇大論,現時趙匡義已死,趙普在宋州,柴宗訓自然不相信趙匡胤還會反,不過適時的敲打一下很有必要。

    “宋王多慮了,”柴宗訓笑到:“朕自然不會相信這些,然兩大宰相相互攻訐,卻拉宋王墊背,未知宋王有何策可解?”

    趙匡胤磕頭到:“但憑皇上聖裁。”

    柴宗訓想了想,雖然朝臣相互攻訐更有利於他控制朝政,但作爲擁有一千多年記憶,且深知‘槍桿子裏出政權’的他來說,實在沒有必要。

    而且放着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去欺男霸女實在有些浪費。

    “以朕之見,”柴宗訓說到:“讓他倆都滾蛋,讓宋王來總領朝政。”

    做宰相雖然地位高,但手裏沒兵,沒有安全感,趙匡胤急忙推辭:“稟皇上,臣何德何能...”

    “宋王且勿推辭,”柴宗訓說到:“朕即將要完成一統漢唐故地之大業,非得宋王輔佐不可。”

    不過總領朝政有一樁好處,當年趙匡義不明不白死去,盟友王溥倒臺,趙匡胤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幾個不知哪來的人頂了罪。

    如果朝中有人幫忙說話,當不至於這樣。

    猶豫間,趙匡胤又說到:“回皇上,若論行軍佈陣,臣自是當仁不讓,只是這處理朝政...”

    “宋王休要過謙,”柴宗訓再次打斷趙匡胤:“若要消除朝堂上不時攻訐宋王的聲音,非宋王爲相不可。”